谢启文
故事《小白兔与小灰兔》见于小学语文课本,故事的大意是:小白兔与小灰兔帮老山羊收白菜,老山羊为了表示感谢,分别送给他们一车白菜。小灰兔很高兴地收下了,小白兔却拒绝了,而是向老山羊要了一包白菜种子。小白兔回去之后,通过辛勤劳动,获得了白菜的丰收,不但自己吃了有余,还挑了一担送给老山羊。这个故事教育意义颇多,我仅谈谈我对阅读教学中所体现的三种境界的思考。
一、给白菜
在故事中,老山羊以年迈之躯种了不少白菜,小兔们只是帮收。
其实,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在扮演老山羊的角色,在窄窄的书地里,勤耕不辍,笔里春秋,纸里苦泪。为了备好一堂课,读原文,翻教参,点鼠标,抄答案,袭教案,然后确定这堂课要讲授的知识、重难点等,最后恭请学生在课堂中一同收获这所谓的劳动成果。对于试卷或练习中出现的一些课外美文的阅读,为了赶进度,经常只是讲题目,给答案,讲答题的技巧,连在读中进一步感受原文的环节也省去。
对于这一阅读教学模式,一言以蔽之,就是“给”的教育,像老山羊“给”白菜,大公无私地一车一车地“给”——“给”阅读,“给”问题,“给”答案,最终以“给”分数终结。这里,分数成了阅读教学的终结者,基本上终结了对老师、学生阅读行为的评价。
这种只注重“给”、唯分数是瞻的教育,利少弊多,单从“快乐教学”这一角度说,不论于师于生,都苦多乐少。一是因为老师的阅读教学行为大多以参照抄袭为主(却美其名曰“资源共享”),难以体验到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二是学生只一味地吸收,缺少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的过程,基本上是在“复制”别人的思想,自然少有快乐可言。而小白兔,在种菜的过程中体验到比获得丰收成果本身更大的乐趣。
二、种白菜
当可爱的小白兔拒绝老山羊给的白菜,获得一包种子之后,它便开始劳动,从松土、播种到捉虫,终于收获一棵棵硕大漂亮营养价值丰富的白菜,成为自主劳动后快乐的收获者。小白兔用这些种子种成白菜的过程,对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阅读教学应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获得最基本的知识种子。而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只有让学生在现实中应用知识,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三、送白菜
故事《小白兔与小灰兔》中最有人情味的地方,应该是小白兔挑着一担白菜给老山羊送去,因为小白兔除了学会种菜,还懂得了感恩。这对阅读教学同样有重要的启示。
阅读教学除了学习文本的“技艺”之外,还有一点我认为是更重要的,那就是它还承载着教化人的功能,而这一功能往往是通过“阅读对话”体现的。
从“微观”的角度,我“断章取义”,随举两则“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例子:
(1)他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再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出来了。(摘自朱自清《背影》)
(2)中秋过后,秋风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摘自鲁迅《孔乙己》)
从读文章的事中情、景中情等方面,我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生:第一段文字,父亲已送儿子上了车,又担心儿子路上渴着,非得亲自买几个橘子才放心;况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与儿子相见,“相见时难别亦难”,他心中也舍不得别离呀。
师:一个平凡不过的动作,我们通过与作品中特定情景下人物的对话,读出主人公内心的深情。
生:第二段文字,作者安排孔乙己在这么凄凉的环境下出场,写景真切,作者似乎对环境感同身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孔乙己的悲悯。
师:一个特定的环境描写,我们与作者对话,读出作者内心作为正常之人最基本的情感——对弱者的同情心。
师:另外,读这些作品,还可以引发我们与自己对话。读着《背影》,想着自己的父亲,当年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了,父亲高兴之余,却又为上学缺了一大笔钱而发愁,“天下父母同一心啊”。
读着《孔乙己》,不由得我想起一位初中同学,他成绩优异,是当年保送一中的骄子;中专毕业后,安排到供销社,不久单位就倒闭了,待业在家,思想观念一时转变不过来,承受不了打击,竟得了间歇性疯病。曾来学校找过我几次,后来我不搭理,见了就躲。现在想来,良心上确有些过不去。这几年也不见,不知怎样了……
事实上,一个真正的阅读过程就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可以在关注、对话中实现: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关注他的思想情感与命运;与作者对话,关注作者在作品中所蕴含或自然流露的人文主义思想;与自己对话,观照、关注自己的内心,正如孔子所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通过这些对话,完成“利己”、“利他”的阅读任务,达到“人文性”的阅读教学目的(当然,阅读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是应该尽量统一的。)。
阅读教学的境界,是建立于现实中的有境界的阅读,有境界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