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晓
合肥师范学院音乐系,安徽合肥,230061
七言诗是汉代歌谣演进的结果
陈 晓
合肥师范学院音乐系,安徽合肥,230061
包含《楚辞》在内的“楚歌”和《诗经》、《汉乐府》都是可以入乐的作品。从音乐的角度而言,《楚辞》里的“兮”“些”“只”等语助词是不可改动的,“七言诗脱胎于楚歌‘兮’字句”的说法还值得商榷。七言诗应是包括“楚歌”在内的汉代歌谣自身演进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在文本上对“兮”“些”“只”等语助词的简单改动。
七言诗;楚歌(楚声);《乐府》;《楚辞》;《诗经》
由于曲调和文本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所以通过梳理文本,就可以发现从战国到汉初楚歌曲调的演变轨迹。屈原的作品是战国末期楚歌的代表,从《离骚》《九歌》等作品中可以发现,当时的楚歌往往是大篇幅的,一首作品可以分为很多章节。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学者认为《楚辞》可以视为中国戏剧的发端。而到了汉初,除了枚乘、淮南小山等对屈原的模仿之作而外,楚歌已经发展为一种更为短小的形式。
以《房中歌》[5]为例,它既为“楚声”,又绝没有《楚辞》中惯用的句式。上文已经讲到,《楚辞》中的“兮”“些”“只”等字必然有相对应的曲调与之相合,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文学形式,《房中歌》的这种改变只能说是源于“楚声”自身在曲调上的演进,即晚期的“楚声”已经发展出适合三言、四言、五言乃至七言的曲调。从这个角度再来审视《房中歌》与《楚辞》的关系就可以发现,在《楚辞》的曲调中,本就含有适合发展为三言、四言、五言乃至七言的节奏和旋律,而不仅仅是从《楚辞》的文本中删去或改动语助词。对于《乐府》《楚辞》这些入乐的诗作来说,从音乐的角度寻求文体的变化,比起单独地从文本上找寻答案应该更符合艺术的规律,也避免了许多勉强的解释。与《房中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刘邦的《大风歌》[6]还是七言“大风起兮云飞扬”,而他为戚夫人所作的《鸿鹄》即为四言:“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弓矢,尚安所施。”项羽还在唱“虞兮虞兮奈若何”,而他的虞姬回答他的《和项王歌》就是五言:“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现存的《乐府古辞·楚调曲》中仅有的两首曲辞《白头吟》和《怨诗行》[7]也均为五言,这些都说明了包括“楚声”在内的汉代歌谣在不断地演化,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萧涤非在谈论《安世房中歌》时说:“《房中歌》对于后来诗歌之影响,不在其内容与描写,而在其句法与体式。计十七章中,以句法析之,不外三种:曰四言句,曰三言句,曰七言句。四言者十三章,三言者三章,七言无全篇,与三言杂者一章。四言虽多,然为沿用《诗三百篇》之旧体,故其价值仍在于能变化楚辞而创为三言体与七言句之少数作品焉。”[1]36说它能“变化楚辞”,恐怕是因为《汉书·礼乐志》上分明写着“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8]483这句话。既然是“楚声”,当然就可以“变化楚辞”了。但是,他又说“四言虽多,然为沿用《诗三百篇》之旧体”,这与他说的“变化楚辞”就有了矛盾。《诗经》和《楚辞》都是入乐的,既然已经是“楚声”,又怎么能“沿用《诗三百篇》之旧体”?事实上,《房中歌》中的四言体,并非“沿用《诗三百篇》之旧体”,而应是来自于楚歌自身的发展。
汉代歌谣也不仅仅只有“楚声”。《汉书·艺文志》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8]777《汉书·礼乐志》也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8]484所以,乐府歌谣正是汉代各地歌谣的汇总。萧涤非所谓的“变化楚辞”,其实变化发展的应是包括楚歌在内的全部汉代歌谣,而不仅仅是楚歌一家的演变。七言诗也同样是包括楚歌在内的汉代歌谣演进的结果,这个演进的过程包括了曲调的发展和与之相随的文本的发展。
[1]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6
[2]蔡彦峰.论楚歌的体制特点及对汉乐府的影响[J].云梦学刊,2006(3):12-14
[3]朱熹.楚辞集注[M].蒋立甫,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
[4]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1
[5]常振国,绛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作者篇目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1988:145
[6]汉诗选译[M].张永鑫,刘桂秋,译注.成都:巴蜀书社,1990:134
[7]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62
[8]班固.汉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3
(责任编辑:李力)
10.3969/j.issn.1673-2006.2014.11.015
2014-07-12
陈晓(1972-),安徽宿松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学。
J607
A
1673-2006(2014)11-0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