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出土印章的意象美感分析①

2014-08-16 01:38:24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4期
关键词:马王堆丞相印章

罗 茜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印章艺术历史悠久,遗留下来的各个朝代印章数量也非常之多,印章也凝聚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字精华,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各种新文化层出不穷,传统文明从某种方面说受到冷遇,我们对湖南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印章进行研究,汉代印章的艺术美。

1 印章的起源

印章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古老艺术,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中,曾出土两箱整齐地堆放着的一排排竹笥,每个竹笥都用绳索包扎好,在捆扎结节的地方都有青泥团包裹着,上面有清晰可见的印文——軑候家丞,这就是古代使用印章的痕迹,我们称为封泥(见图1)。

在春秋战国时代,印章就非常多了,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被广泛的应用到,文献也曾记载《左传·鲁公二十九年》②《左传·鲁公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使公治问玺书,追尔与之”这里的玺书就是盖了印章的公文,印章在战国时代或更早之前称为玺,到了秦统一后,只有天子之印才能称为玺书中的“玺书”就是盖了印章的公文。卫宏《汉书仪》③《汉书仪》:秦以前,民皆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自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臣民都只能称为印自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臣民都只能称为印。历史上最初在陶制器皿上印花纹图案就展现了其实用性的价值,所以印章从开始到现在它都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特殊的工艺美术品。从出土考证,我们最早能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玺,从而推测得出在商代印章便已经出现。在先秦时代,礼义的观念处于主导地位,印章作为个人信物以及个人儒雅风采的标志盛行,随着发展印章慢慢的作为商品流通的凭信,慢慢转变为权利,身份,地位的象征但是其实用性仍旧存在[1]。印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历史悠久,到春秋战国时代手工业逐渐发展,印章的用途和需求量也增加,便已经发展成熟,到了明清时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一部分艺术形式也慢慢的被商品化,印章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与诗书画结合的背景下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

图1 马王堆汉墓封泥① 封泥,又称泥封,是印章按于泥上作为实物和木制牍函封缄的凭证

2 汉代印章简介

我们习惯把秦汉印连在一起,秦印的突出特点是有印边和界格①界格就是印章的边框线,秦印在印式上的突出特征是印面除边框线外,又加“田”字形界格,低级官吏的印章,只有正方形的 一半,加“日”字形的界格,称为“半通印”,汉代初期的印章基本上是因袭秦制而来,因此两者的风格很相近,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后,汉印便发展出了与秦印截然不同的特色[2]。汉代的印章材质多以金、银、铜为主,印纽则以龟、鼻、驼、蛇为主,在印章的形式大小印文字数称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汉代印章的制作在整个印章的发展史上,可以说已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鼎盛时期。

3 马王堆汉墓出土印章

公元1972年至公元1974年,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先后挖掘出土三座汉墓。我们把它称为马王堆汉墓,在马王堆2号墓中出土“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利仓”和1号墓中出土“妾辛追”4方印章,而在汉代,当时有把印章当做装饰品与吉祥物佩戴在身,死后随葬的风俗习惯,这三枚古老的西汉印章不仅给我们揭开了墓主人的身份而且还让我们领略到了汉代印章艺术的风采。

3.1 利苍玉印

图2为利苍玉印,二号墓墓主利苍,第一代轪侯。经专家考证利苍生于战国末年,逝于汉高后二年(前186)。早年参加秦末农民起义,汉初时期任长沙国丞相,惠帝在位时被封为轪侯。这是一枚姓名印,制印所用材料为玉石,以取“君子佩玉”、“君子美如玉”的意思。汉代官位也用纽制区分职位,利苍玉印纽式为覆斗纽。这枚利苍玉印有明显的秦代风貌,虽然没有田字界格但四周加有边栏,是秦印的特点,汉初印常加框格,但又摆脱了秦印圆润之风,可推测这枚印章制于墓主生前,在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利苍获封轪侯,他的政治活跃期处于由秦而汉的时期。利苍本是楚人,而其私印却表现出明确的秦式特点,结合利苍个人的政治经历来说,印章偏秦代之风也不足为奇。

图2 利苍玉印

3.2 长沙丞相 ,軑候之印

图3和图4是长沙丞相,軑候之印。印章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序列规定,汉代应劭《汉官仪》②汉代应劭《汉官仪》记载:诸侯王,黄金玺,橐驼纽;列侯,金印,龟纽;丞相,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金印,龟纽;二千石,银印,龟纽;千石以下,铜印,鼻纽;诸侯二品以上,金印,紫绶,龟纽,豹纽或貔纽;三品,银章,青绶,龟纽或熊纽,罴纽,羔纽,鹿纽;四品,银印,青绶,珪纽,兔纽;其他铜印,環纽。国有定制,不能私易之也。曾有记载。

长沙丞相与軑候之印的纽式为龟纽,但是为了区别于前朝,汉代在印章制作等方面也做了相应的改变以及完善,如取消界格,如长沙丞相是一枚鎏金铜印,表明诸侯王国丞相所佩的官印在吴楚七国之乱以前也是黄金印。和《史记·五宗世家》③《史记·五宗世家》记太史公曰:高祖时诸侯皆赋,得自除内史以下,汉独为置丞相,黄金印。……自吴楚反后,五宗王世,汉为置二千石,去丞相曰相,银印。记载的情况是吻合的,两印都为铜胎鎏金,色成青灰色,质地坚硬。

图3 长沙丞相

图4 軑候之印

3.3 妾辛追木印

图5为一号墓出土的“妾辛追”木印,木印材质柔软,加上两千多年的风化,现已十分脆弱。

图5 妾辛追木印

4 马王堆汉墓出土印章意象美感分析

本文笔者通过线条,构图,空间,装饰四方面来解读马王堆汉墓印章,体会其带给我们的艺术美感。

4.1 优雅厚重——线条美

宇宙万物都存在着“线条”的概念,《辞海》④《辞海》第1304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线条美”解释:通过线条表现出来的形式美。是造型艺术中具有直观特征的表现语言。第1304页。线条亦是种“有意味的形式”。线条的基本形式是直线和曲线,我们中国艺术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就是因为它拥有的独特性——线条,线条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无论是书法、篆刻、绘画都对线条质量要求是非常之高的[3]。在印章艺术中线条是篆刻的一种表现手法,印章通过篆刻家高度的创造性思维与通过铸、凿、琢、锲的精炼技巧创造出富有生命力或古拙或空灵或含蓄或缜密的线条,这也是印章线条区别于挥洒舒卷,自由流畅的书法线条的原因,这也是印章艺术经久不衰的特色,它远比书法偏工艺色彩,它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在小小的方寸之间却气象万千。

图2是偏秦代遗风的利苍玉印,这枚印章体现了汉玉印的制作已较为成熟,玉印的艺术表现往往不是铜印所能企及的。利苍两字字体颀长,四周加边框,带着秦篆之风,线条以直线形态为主,亭匀整齐,细硬光洁,字体结构的转折处方圆并用,每字的起笔收尾都有很明显加重的痕迹,带给我们刚毅挺拔之感。在图3图4的长沙丞相,軑候之印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与利苍玉印的风格差异,笔者认为前一方印与后两方印的制作应该有一个时间差,后两印更能代表汉代之风。图三图四可明显的看出已不再使用边框,界格,线条是粗犷有力,粗白文布满整个印面,线条饱满,转折圆润,这是慢慢转向缪篆体的表现。起笔时而细时而粗,体现了质朴雄壮,浑厚苍劲之感。相对于直线的平稳安定,曲线则富有流动婉转之感,无论是利苍玉印还是长沙丞相与軑候之印,线条的弯曲程度粗细程度的不同都带给了我们不同的审美感受,细劲的线条富有流动的弹性,表面工整光滑,有动感,具有轻松愉悦,优雅纤力之美。粗润的线条聚有深厚丰满,庄重华贵之美。我们能看到印面上即使是一根直线,也不是固执僵硬的,而是略取弯曲,这是直中有曲,曲中有直,工整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有机结合,也是力与美的和谐统一,用美学大师李泽厚的话说便是有意味的形式[4]。

4.2 庄重典雅——构图美

构图这一说法来源于西方(在中国我们叫做章法或布局或经营位置),在印章艺术中又称为分朱布白。构图的处理是篆刻创作章法的关键,清代邓石如提出了“计白当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章法要求,笔者在本文说的构图美主要是指印文的结体以及印章的章法。西汉官印初沿秦制都是方形四字,篆书入印,图2利苍玉印字体为长方形,笔画横平竖直,左右分布均匀整齐,线条粗细基本一致,显示平正端庄之感,印章作者有意将“利”字的体量扩大,将“苍”字的体量缩小,以求达到左右均衡的视觉效果,带给我们有序明朗的对称感。这枚印章的边栏也是构图美感之一,边栏增强了印章结构的稳定以及灵动的变化,展现了平正端庄的艺术风貌。

图三图四长沙丞相,軑候之印,这两枚都是汉满白文印,具有汉大白文印的典型特征,印文结构规整,笔画粗润并且有直有曲有斜,线条匀称,布局四面鼎足排满,构成丰满厚重的艺术风貌。这两方印都虚出了边框和界格,避免了饱满,规整而产生的呆板,壅塞。軑候之印左虚右实,疏密得当,紧密中又具有流动性,雄浑中透着柔美。这两方印字形方正,转折方中有圆,排列规整,形成平正匀称的布局,让人感觉平时自然,质朴大气。

4.3 朱白分明——装饰美

汉代印章色彩单纯,对比强烈,具有朱文,白文,朱白相间等形式,呈现出强烈的装饰效果。汉代印章的分布排列组合字与字之间,上下之间,左右之间的处理都必须深思熟虑,分朱布白,使得印章在风格意味上与线条构图相相结合,成为一体,浑然天成。篆刻的虚实疏密繁简都是在分布朱白上运作延伸的,留白是篆刻中产生意象的重要手段,计白当黑是重要的构图原则。这三方印章外形都是方形,在字形上除了“利苍玉印”是方形轮廓配长方形字体,其余两方都是方形轮廓配方形字体,章法上突出了与外形的合拍,装饰意味更强,通过以朱托白,使印文线条突出,又协调印面节奏和色调变化,印面朱白分布自如,展现了温润婉转的静态美感,两方官、爵印则展现出了大汉王朝的坚定沉着的雄强精神。

4.4 宏微兼并——空间美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儒、道、佛思想相杂糅的特殊文化背景,这种意识形态深深的影响着篆刻家与篆刻艺术创作[5]。从微观说,三个印章都是抽象空间的塑造,无论是文字,还是边框或者残缺,凹与凸,静止的印面效果都给我们展示了强有力,隐而显的空间效果。每一个篆刻字体笔画之间的联系,起笔落笔之间的呼应,整体“势”与“力”的效果,凹凸的细小空间,经年累月的自然剥落而形成的残缺,这都是“时间”构成留下的印迹。以宏观来说,中国道家基本学说把事物分为“阴”“阳”两面,在这写印章中则表现为直线代表“阳”,曲线代表“阴”,分别是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一线之中阴阳向背,一点之内虚实正侧,阴阳结合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线条。

[1]林文彦.印章艺术[M].台湾屏东:屏东县立文化中心,1999.

[2]王志敏,闪淑华.中国印章与篆刻[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3.

[3]丰 子.篆刻的线条[EB/OL].(2012-3-6)[2013- 12 -10].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05fbe10 100ywdx.html.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5]陈振濂.篆刻形式美学的展开[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马王堆丞相印章
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印章
我们有印章咯
大灰狼画报(2022年4期)2022-06-05 07:13:16
马王堆下有古墓
宰相和丞相
大小相形,巨细反衬——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中华诗词(2017年5期)2017-11-08 08:48:34
自制橡皮印章
童话世界(2017年14期)2017-06-05 09:13:49
印章
从猪倌到丞相——悠久的中国故事之一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教学口令
健身气功(2014年2期)2014-04-28 12:59:46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
西南学林(2013年2期)2013-11-12 12: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