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班主任促进班级管理的策略研究*——基于群体交往的视角

2014-08-15 00:44:16周晓梅崔珍珍
教育导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群体学习者个体

周晓梅 崔珍珍 于 燕

在中职班主任的工作中,由于学习者的群体特点和内容庞杂的日常化班级管理实践,导致班主任疲于应付的局面。如何将班主任从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建立高效的班级管理策略,是中职班主任工作实效性的保障。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离不开其生态环境,社会心理学认为群体凝聚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如果群体成员重视群体,他们就会努力取得好的绩效。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最直接的、能让他融入最深的生态环境就是同伴交往,因此,开发班级管理特有的教育资源——群体交往,是班主任促进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群体交往促进班级管理的主要体现

(一)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群体交往能够帮助学习者主动形成清晰的认识

社会心理学认为,群体身份的认同对每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世界以及个人幸福都是有影响的。一般情况下,中职班主任通常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任课教师兼任一个教学班 (通常为40-60人)的班主任;一种是专职的班主任,这种模式下的班主任需要同时带两至三个40-60人建制的班级。无论是哪种模式,由于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叛逆、散漫、厌学、缺乏自信等特性,无论班主任多么有爱心,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都很难做到直接面对学生个体来因材施教地解决全部问题,而且这种工作方式对于 “班级管理”的整体格局来说效率太低。社会认同理论和自我分类理论认为,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以群体成员资格来定义自己和他人,尤其在我们强烈认同群体时,群体成员资格有助于我们形成更清晰的自我同一性。该理论进一步表明,把自己视为群体成员有助于降低不确定感,便于人们更加清晰地看待世界。而中职的同学群体不仅可以帮助其中的学习者理解世界,还帮助理解自己。教师要改变单独地把爱心和智慧施与个别学生的想法,而是要着力培育学生所在的最直接的成长生态环境,包括同伴与班级,鼓励学生个体投入班级同伴的人际交往。

(二)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看,学习者的成长需要群体的支持

每一位学生个体的发展是中职班主任进行人性化班级管理的最终体现。就个体与班级整体的关系而言,班级整体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促进班级中的每名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班级整体的发展互为因果,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对于学生的发展,发挥主要作用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相比于学生的同伴,班主任的定位为发挥独特的功能的一个成员,但它不能取代学生同伴的交往功能。因此,班级管理的教育思路实际上包含群体交往和师生交往两个层次的激发作用,班主任既不能推卸教育责任,又不能越俎代庖,遮蔽了学生的自主交往空间和自主发展机会。中职班级中的发展主体是由个体主体组成的群体主体。这种 “群体主体”以每一位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为基础,而不是以取消后者为代价。同时,这种“群体主体”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即与个体对立意义上的实体式的 “班集体”,因为它更重要的特征是个体主体之间的关系特征、相互交往的行为状态特征,而不仅仅是一个实体式单位的固化特征。因此 “群体主体”的特征在于“和而不同”,让每一位个体有独立的主体地位,同时拥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让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集体进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个人的成长过程,得到群体的关注与支持。

二、基于群体交往视角的班级管理策略

(一)建设民主型班级管理系统,开发群体交往的教育价值

中职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面对繁杂的班级管理工作,理清关键的线索是很有必要的。中职班主任要区分研究管理的工作领域,划定各领域的工作重点,形成班级管理的整体格局,有章法地开展各方面的工作。同时,从高效班级管理的角度,育人目标是直接通过人们之间的交往来实现的,而不是间接地通过学习知识来育人。班级管理应该通过日常化的民主交往方式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不仅仅是学科教学重点培养的 “认知系统”。因此,要致力于建设民主型的班级管理系统,将学生参与的群体交往视为最独特的、最直接的教育资源。在班级管理中,将目标定位于通过成员民主的交往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质量,并据此提升各领域工作的价值。由此在班级管理领域梳理出一条清晰的 “工作主线”,而不是 “事务主线”,围绕这样的教育主线,有条理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构建班级管理的整体格局。

(二)在班级管理中建立学习小组,促进群体学习的迁移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特别是能够灵活地适应新问题和新情境。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主动建立学习小组,通过学习小组中同伴的交流促进其中的学习者知识的交流与生成,可以有效的促进班级管理。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取决于如下因素: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达到足以支撑迁移的初始学习的一个最低限度;形成有效利用时间的意识,根据学习不同内容的重要性合理安排;在学习小组的学习中重视理解性学习,设计合理情景,寓学习于多元生活情境中。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明确所有的学习都包括来自以往经验的迁移,通过建立学习小组,班主任要提前了解学习小组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努力支持其中的知识迁移,并主动提炼来自生活中的教育主题,将小组同学带入到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依据这些管理方式,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班主任制定的育人目标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三)班级管理需要依托班会课,为富有成效的合作设计活动

为了提高班级管理效率,中职班主任可以依托班会课来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合作。一堂班会课成功的关键在于设定团队成员的相互依赖的任务、小组完成目标的问责机制、个体基础知识水平、以及小组进程的反馈。在班会课中开展合作学习可能存在以下困难:制定工作目标、设计进展结构,形成个体共同工作的氛围;设计任务,支持有效合作学习;设计适合学科的讨论策略,支持内容的充分学习。首先,班主任要通过日常的观察与积累,通过与学习者的交流,选定那些青少年需要的、能够在观点比对、思维发展、或是讨论后达成共识的任务主题,来深化学习群体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其次,在确定了工作任务之后,班主任及学生需要学习与开展辩论及有效的小组讨论相关的技能,知道如何进行内容丰富的、产生认真学习的讨论。同时,班主任需帮助小组学会协调复杂工作的任务分工,并且帮助小组成员达成基本的知识共识与理解,来促进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

三、结语

中职班主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群体交往的视角为班主任进行高效管理提供了新的选择。基于群体交往的交往过程中的自我承诺、相互鼓励,融入到更高品质的同伴关系、班级文化之中,逐渐延伸为长期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行为方式的更新。这种教育方式使中职班主任在关注学生个别问题的独特性的同时,着眼于班级整体的发展,将其与同学们在这个年龄段都可能遇到的发展问题联系起来,从个体事例中拓展出群体交往空间和班级教育空间,这才是中职学校开展班级高效管理的可行之路,更是班主任工作实效性的有力保障。

〔*本文系2012年度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班主任工作实效性研究” (编号:11B049)的成果。〕

①李伟胜.班主任工作的教育思路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3-84.

②伯纳德·尼斯塔特.群体绩效:有效管理的基石 〔M〕.曹继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96-209.

猜你喜欢
群体学习者个体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2:02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