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梅 王小丁
学界一般将 “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1〕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人数仍继续上涨。〔2〕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所有儿童的37.07%,占全国儿童的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而有学者早在2004年就指出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3亿人,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将近1000万。〔3〕可见,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是一庞大的特殊群体,其成长状态直接影响我国未来人口素质的提升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以中国知网 (CNKI)为文献来源,对近5年来30篇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综述,以期进一步梳理当前研究成果,为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提供参考。
对已有30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大多以理论思辩为主,实证研究为辅。其中,黄炳宣与阳崇波的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思考——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留守儿童调查》、徐梦婕与邓承乾等人的 《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以贵阳市息烽县永靖镇为例》、秦艳艳与闫军印的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对策分析——以河南省郏县长桥镇为例》、张杰的 《随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及李佳樾的 《甘肃农村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现状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的实证研究,其余均为分析原因、列出影响、提出对策的理论思辩研究。
目前的研究视角以单一学科为主,多学科结合为辅。其中,肖薇薇的 《改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文关怀的思考》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探讨如何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智世勇的 《试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则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高志强的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补偿机制研究——基于湖南的调查和教育生态学视角》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对留守儿童的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补偿措施进行研究。除此之外,其它研究均以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单一或相互结合的学科视角进行研究,如郭晓霞的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张春玲的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怀》、黄晓慧的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
从已有的30篇文献来分析,研究路径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单一论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形成原因或应对措施。如:王海波的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中的问题成因》主要分析了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周帮琴的 《农村学校如何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则侧重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对策。第二种是除了分析原因、提出策略,还对当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与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行论述,如:唐喜梅、卢清的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许多农村家庭的父母由于外出打工而不能对子女很好地履行教育职责,导致儿童严重欠缺家庭关爱和教育,现有的研究主要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成因、消极影响、应对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表现,专家学者们作了详细分析。依据监护主体的不同,莫艳清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缺失的表现模式分为四种: “单亲”家庭型,隔代抚养型,亲友代管型,自我管理型。〔4〕其余学者的分类基本一致,且都认为无论哪种模式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家庭教育的欠缺,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埋下很大隐患。
黄晓慧认为这些模式下的家庭教育有以下方面的表现:家庭教育时间严重不足,教育管理方式异变,教育过程重智轻德、重身轻心,教育上过分依赖学校。〔5〕黄炳宣、阳崇波对六个乡镇的十二所学校进行专题调研,发现其中有三个村的留守儿童达到510人,占在校学生的80%,一两年甚至三五年没见过父母的留守儿童不在少数,且大多数孩子刚蹒跚学步时就和父母分隔两地,在生活上虽能温饱,但缺乏思想引导、监管。〔6〕陈世海与占海玉进行调查和访谈发现,隔代教育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专制的方式非常突出,老人运用斥责、体罚以及剥夺儿童权利的方式逼迫孩子服从,对孩子的学习不甚关心,有些老人连孩子的生日、班级都不清楚。〔7〕
1.阻碍儿童身心的健全发展。李佳圣采用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对鄂东南2个县市的10所乡镇中心小学和10所乡镇中心初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得出留守儿童具有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差、人生价值观扭曲等特点。并指出,变相的亲情补偿造成教育方式失误,面对留守儿童所需要的亲情反馈,父母往往通过钱、物等补偿方式,使孩子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并误入歧途。〔8〕费招娣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性格障碍、人格发展障碍以及行为怪诞等问题:性格上容易自卑、任性、悲观、暴躁、内心封闭;人格发展上易嫉妒憎恨他人、与人交往不真诚、不友好、欺骗老师和家长;在行为上容易违纪打架、谩骂他人、随地大小便、对长辈没礼貌。〔9〕
2.不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当前研究一般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黄晓慧的分析是宏观角度的代表,她根据社会流动理论,认为当前社会的流动是机会均等的纯粹流动,而今后制约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学历 (受教育年限),城市人受教育年限高于农村人,流动机会多,会逐渐居于社会统治地位;农村人由于学历跟不上,流动机会受限,处于城市边缘人的位置,居于社会底层,这样造成城乡两极分化更为严重,构成社会不稳定〔5〕。秦艳艳、闫军印的分析是微观角度的代表,他们从家庭的角度出发,说明夫妇与亲子构成了社会结构基本三角的基本社会关系,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亲子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促使社会基本三角稳固的保证,若家庭教育得不到落实,必定影响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社会的稳定与发展。〔10〕
3.减慢农村教育的发展进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系着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和谐发展,更关系着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使教育无法通过家庭教育得到更好保持或延伸。农村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减弱甚至抵消了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延缓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进程〔5〕。
广大学者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提出了许多应对措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深化现行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壁垒。姚忠旺建议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的城乡隔离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异地求学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11〕柳浩翔提出国家应为留守儿童早日进城就学与父母团聚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和条件,补偿父母的家庭教育权和儿童受家庭教育权。在考试制度改革上,学者们均呼吁: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力度,逐步取消因户籍原因造成的生源地限制,允许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就地参加各类升学考试,从制度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12〕
2.增加教育财政投入,调整资源分配。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18〕吴支奎认为政府须强化中央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教育实行政策倾斜,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公平分配公共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他还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财政支持机制,如:设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专项经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13〕同时,学者们一致认为还要加大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按时发放农村教师工资,完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和工资报酬制度,防止教师资源流失。
3.完善教育补偿制度,加强学校关怀。若父母没法给孩子提供所需的家庭教育时,学校应该寻求途径给予留守儿童关怀。张春玲认为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怀:开展家庭咨询,举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指导委员会,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的组织 (如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监护人联系制度),教师家长与心灵对话制度,配备心理咨询师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制度,整治校园周边网络环境。〔14〕王一涛、冉云芳则建议学校应积极开展 “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儿童健康的情感倾向,设立各类兴趣小组,开设书法、美术、体育、音乐、舞蹈等课程,让这些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在生机勃勃的校园里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成长的快乐。专家学者们还指出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者,有责任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15〕针对此,周帮琴提议为学习能力差、监护人教育能力弱的留守儿童安排教师担任代理家长,关心留守儿童生活起居并辅导其学习。〔16〕
4.转变父母家庭观念,强化教育意识。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父母重视家庭教育才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胡花平、康春英提出双方要权衡双方外出务工对子女的利弊得失,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留一方在家中照看孩子,避免 “空巢”家庭,对孩子身心产生影响。〔17〕沈优美也指必须扭转只要给孩子留下足够的钱就是对孩子负责的错误观念,家长就算外出工作也要为孩子选好委托监护人,并与委托监护人和学校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18〕
5.整合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黄晓慧提出 “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还举出榜样例子:衢州市柯城区华墅乡刘坂村成立了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上级妇联组织还帮助招募了大学生志愿者在寒暑假期间来 “指导中心”辅导村里的留守儿童,不但丰富了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还让他们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和社会关爱。〔19〕王一涛、冉云芳提出充分利用村里的广播及宣传栏扩大效应,印发图文并茂的家庭教育知识资料并派送到家,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竞赛、推选家教榜样等活动,还可以招募大学生村官、退休教师以及村里榜样父母作为教育干事,掌握村里留守儿童的情况,及时与学校沟通联系。〔20〕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为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弥补这些不足是未来研究的一个走向。
1.多学科综合研究不足。从研究学科看,介入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学科还较少,且大多数研究都是在某一学科的范畴内进行,缺乏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研究视野较为狭窄,不利于研究的全面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一个具有多学科性质的领域,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多学科融合研究,突出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分析的同时,把生态学、管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学科视角纳入研究,多角度多方位丰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研究成果。
2.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的成果大同小异,文章之间的借鉴率高,经验总结多,创新建议少,研究质量得不到很大提升。未来的研究应尽快脱离研究的瓶颈状态,提高理论研究的精度,减少重复的定性研究,注重实证研究与定量分析,把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层次。
3.可行性策略研究不够。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解决方案,学界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有些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有些效果不佳,实行难度大,也正因为如此,可行性的策略研究成为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解决措施关键是适用与否,寻求一套适用的计划方案,需要考虑各地的风俗、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不能忽略当地客观情况而随便套用策略。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但关键是要尽快结束留守儿重的留守生活。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研究者们用严谨的态度和开阔的视野,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注释:
〔1〕 庞文.关爱农村 “留守孩” 〔J〕 .社会,2004 (12) .
〔2〕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 〔EB/OL〕.新华网, 〔2014-5-10〕 〔2014-428〕 .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10/c_115720450.html.
〔3〕 续梅.1000万 “留守儿童” 期待关爱 〔EB/0L〕 .中国教育报, 2004-06-05.
〔4〕莫艳清.家庭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其对策〔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 (1) .
〔5〕 〔19〕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 .农村教育, 2005 (5) .
〔6〕黄炳宣,阳崇波.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思考—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留守儿童调查 〔J〕.河池学院学报,2013(2).
〔7〕陈世海,占海玉.凉山彝族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 〔J〕.教育评论,2012(2).
〔8〕李佳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于—关于鄂东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J〕.教育探索,2011 (12) .
〔9〕费招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矫治 〔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4(1).
〔10〕秦艳艳,闫军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对策分析〔J〕 .沈阳大学学报, 2009 (12) .
〔11〕姚忠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问题的思考 〔J〕.焦作师范高等科学校学报,2010(6).
〔12〕柳浩翔.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法律救济研究 〔J〕.民族教育研究,2013(3).
〔13〕周琢虹.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 .江西社会科学, 2013 (11) .
〔14〕 〔20〕 张春玲.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怀 〔J〕 .教育评论,2005 (5) .
〔15〕王一涛,冉云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社会干预 〔J〕 .继续教育研究,2013 (2) .
〔16〕周帮琴.农村学校如何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 〔J〕.教育论坛,2013(8).
〔17〕胡花平,康春英.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以甘肃省会宁县为个案 〔J〕.长江大学学报,2009(8).
〔18〕沈优美.四方联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J〕.安徽教育,2013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