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理论与空间设计》简评

2014-08-15 00:50刘伟冬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体系

刘伟冬

住房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之一,它为人类的生存权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保障。汤洪泉著《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理论与空间设计》全面分析、论述了平民居住空间与社会保障性体系存在的问题。随着近几年我国城镇化的加速,住房需求群体不断扩大,这使得城镇住房供不应求,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不容乐观。另外,过分强调住房市场化,使得我国的房价不断攀升,远远超出我国中低收入群体的购房能力,市场机制出现了明显的缺陷。本书充分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多个方面详细分析、论述了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有关事宜。在作者看来,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只有透彻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并以问题为线索探寻完善与改革的具体措施,才能真正发展好、建设好我国的住房市场。在撰写的过程中,作者还引用了近些年来的诸多案例、数据、政策文件等,以确保内容的丰富完整性,视野的开阔新颖性,并力求突出一定的参考与指导价值。

此书围绕住房及住房保障进行了总体性的理论概述。首先,作者介绍了住房及住房保障的概念。所谓住房,就是指人类储存生活资料、物质财富的最主要的场所,它的构成部件主要有墙、窗和屋顶等,它既体现了人类积累的物质文明,也反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所谓住房保障,则是指为了保障公民的居住而设置的一项基本人权,它是现代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与失业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一样,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在阐述住房与住房保障的过程中,作者还指出了住房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住房保障中的政府职能、住房保障的基本要求和住房保障与住房的关系等。其次,作者重点阐述了住房保障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住房保障以住房水平标准、住房保障对象、住房保障的机构体系、住房保障的法律体系为基本内容;以政府直接建造保障性住房、政府运用经济职能对住房租金和价格进行管制、政府补贴开发商建造保障性住房、政府对住房需求进行干预这四种为基本形式。本章还专门对国外的住房保障实践进行了一定的启示性研究,这让大家在开篇就能打开思路,从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住房保障。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背景问题、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意义及我国保障性住房品质与分配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思考。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就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保障性住房的制度还不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实际应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我国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将提高到20%左右,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同时改善一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帮助更多困难群众实现“安居梦”。这就是我国当前的保障性住房发展的背景。之所以要迫切地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主要是因为其有助于改善民生,有助于扩大内需,推动我国住宅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障性住房小区景观不能是铺张的、华丽的、炫耀的,而应当是节约、平实的、有活力的,人性和生态的。岐江公园注释了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概念:其以产业旧址的再利用为主旨,对产业旧址及构筑物采用了多种利用方式,并由此引发对生态设计概念的理解。原场地内的钢材、乡土物种等,都可以通过加工和再设计,而体现出新的景观、满足新的功能。经过再生设计后的废钢被用做铺地材料,乡土野草成为美丽的景观元素。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场地,保留“没有设计师的设计”,因为那是时间的作品,是自然过程和历史的积淀。这样的生态道路和绿化植物方式,人们称之为“野草之美”。保障性住房的面积标准首先不能照搬商品房小康标准,更不能超过目前的人均住房面积。保障性住房在面积受限的情况下同样应满足家庭居住活动的基本功能,强调适用性,这就要求设计师在空间尺度和家具尺寸上做仔细的推敲,要放弃诸如大客厅、大餐厅、大厅柜、“餐起分离”等商品房设计的“小康型”标准,而是从居住主体的实际需求与空间限制出发,更多的考虑安全、卫生、人的生理、学习进步等方面的功能要求。社会保障房的居住品质关系着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环境是否健康、安全、舒心,因此,必须依据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实际情况,解决好有限的社会保障房居住空间的问题,增加中、小型套房室内空间的可变性、适应性和利用率,真正提升中、小型套房室内空间环境居住质量,营造简约、宜人的发展空间。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均衡关系着有关政策的顺利实施,关系着低收入人群的实际利益,因此,作者也将其作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保障性住房体系的运行状况存在不少问题,只有认清现实,找出存在的问题,改革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作者在本章中,首先为大家较为详细地呈现出了保障性住房体系内容、结构。该体系包括保障性住房的支持体系和供应体系。支持体系包括住房公积金制度,进入退出机制和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内容;供应体系包括市场供给和政府保障性供给。文中着重介绍了政府保障性供给,即我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供给状况。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经济适用房体系建设所存在问题主要是经济适用房调节作用不灵,建设用地规划不合理,制度设计不完善,经济适用房价格上升过快,经济适用房适用对象发生偏差,监督不力等。廉租房体系建设则以覆盖面积小、资金缺乏、房源供给不足、廉租房保障法律体系不完善等为主要问题。另外,面对当今“城中村”住房问题的越来越显著,作者也对此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指出“城中村”规划管理和布局结构十分混乱无序,在基础设施建设、安全、卫生、计生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作者分别研究了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运行机制、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以及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相关制度。以探索的形式,为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提供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建设性意见。

保障性住房的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关乎着人们居住舒适与否的问题。以此为本书的最后两章,不仅充分照应了本书的书名,也切实提出了一些关于保障性住房设计的有用思路。在室内设计的研究中,作者认为小户型住宅应当以适应人们对生活品味的追求,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为主。最好采用复式户型,并通过加高层高来设置夹层,这既增加了使用面积,又给居室带来了立体化格局划分。关于室内的家具,具体应根据中小套型住宅家具的功能结构、色彩、造型尺度,以及廉租房对家具设计的要求等要素对家具进行设计开发。另外,室内空间设计则主要把握高效性、复合性、舒适性等设计原则,从居住主体实际生活需要出发,突破各种限制,在日常居住基本功能齐全的基础上,满足多样性需求。在室外设计研究中,保障性住房的区位选择及保障性住房的小区景观设计是主要考虑的问题。关于保障性住房建造区的选址问题,作者认为保障性住房区位规划应分散于新老城区,可在商品居住区周边选址建造社会保障房,并“若分似合”的建造理念为主进行选址。关于小区景观设计,作者认为景观不仅要注入具有艺术表现力的要素,还要结合功能、材料、结构等一些非艺术性的因素。对于保障性住房来说,应当拿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采用技术成熟、运行成本经济、建安费用相比较低的景观素材,设计出使居民感到景色宜人、秀丽的住房小区。总体而言,本书所追寻的是一种人性化的设计,是根据居民的实际情况及需求做最好的设计。在行文过程中,作者为了更好地展示设计思路,还插入相关的图片,这种图文并茂的叙述不仅生动、直观,还能加深我们对内容的理解。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理论与空间设计》一书整体的内容及思路大致如上所述,作为一本有关保障住房的学术书,其值得我们去细细研读,从而品味其中的真知。确实,要想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一定要对现阶段住房保障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确立正确的改革目标来完善每一项措施。本书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其包含有诸多非常有科学价值的观点,给我们以较大的启示。当然,本书如果能够多结合一些案例来进行实证研究,则可读性更高、价值更佳。

猜你喜欢
保障性住房体系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走街串巷找住房
保障性少数群体平等就业权的立法和政策研究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保障性住房地产评估方法研究
建立完善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探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住房保障
论保障性住房的发展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