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露
我认识一位荷兰莱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他屡得欧洲科技奖,把奖金全部用于科研。他的长子“各色”,别的孩子睡觉前,让父母读童话书,而他却让爸妈读菜谱,一边听一边流口水。他中学毕业后,不想升高中上大学,而要上烹饪中专。教授父亲毫不犹豫,全力支持儿子。刚学了一年烹调,儿子迷上了自行车,想退学专修脚踏车。教授对他说,只要你愿意,爸妈永远是你的后盾。
上个月教授过六十大寿,我打电话祝贺,捎带问了一句,贵公子还在修自行车吗?他答道,是呀,犬子和他在大排档卖水果的贤内助生了一龙一凤。言谈话语中丝毫不为儿子儿媳的职业而自卑。这反映了荷兰乃至欧洲家庭教育的几个特点。一是父母鼓励孩子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他们帮孩子推开知识大门,孩子进入知识世界以后,想走哪条路,由自己决定。二是他们不相信“万般为下品,唯有读书高”,相信行行出状元。在那里连学理发都能获得硕士学位。当然那就不光是学剪头发了,而是专攻与其有关的学科,如对发质的研究,把理发深化为科学。三是他们不觉得伺候人的工作丢人。孩子只要喜欢,就会甘心情愿地选择端盘子之类的学习方向。
“行行出状元”也和各行各
业的经济效益有关。虽然医生、律师、银行家、企业高管收入傲人,但他们交的税也高。农牧民如果不改行就吃不饱饭,政府便发补贴保证此行业的正常运转。由于政府的介入,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别被限制在百姓可以接受的程度。
(选自《青年文摘》201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