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畅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之后,中共中央就日后两军的路线问题进行讨论,时任红四方面军领导人的张国焘提出了“南下”路线。在遭到众人反对后,张国焘依然固执己见,并一意孤行,带领着红四方面军“南下”。
张国焘为什么要“南下”?这是研究者首先需要探讨和解答的问题。石仲泉认为,张国焘提出“南下”,是因为他了解到中央红军不足3万人,而自己有8万多人,仗着人多枪多,野心慢慢膨胀,提出去川西北地区,去南方,目的还是想向中央要权。[1]朱志清认为张国焘“南下”有三个原因:第一,“北上”和“南下”的战略分歧与矛盾激化是“南下”的起因。第二,张国焘“拒绝执行中央的战略方针”是“南下”行动的直接原因。最后,红四方面军的一些领导干部对张国焘采取了支持的态度是“南下”的重要原因。[2]李吉指出,张国焘“南下”的目的是不想自己的部队去打先锋,以此来保存红四军的实力。[3]
与上述“权力说”不同,一些研究者对“南下”原因作出了其他解释。马雅伦认为,这与张国焘的“左”倾冒险主义的“城市中心论”思想有关。因为北上的地方是农村,是经济不发达的西北地区。而南下可以去往大城市成都,军内曾一度提出“打到成都过大年”、“打到成都吃大米”的口号。这说明在制度变革突破口和战略基地的重新选择创建问题上,张国焘主张攻打大城市,实现自己的“城市中心论”。[4]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指出,由于惧怕执行中央“北上”政策后会与实力很强的胡宗南部碰上,因而张国焘提出“南下”路线,实际上采取的是拖延战术。[5](P391)
笔者认为,张国焘的“南下”路线并非单纯的路线问题,虽然“北上”会遭遇粮草供给困难、恶劣的自然环境等因素,但这只是张国焘“南下”的借口:一方面对中央提出的由他率领红四方面军去迎击胡宗南部队的指示不满;另一方面也希望在提出“南下”后可以威胁中央,夺得最大利益。但事与愿违,就如李先念同志所指出的,张国焘“南下”,要到川康边搞根据地的罪恶行径,不仅给红四方面军造成了严重的恶果,他自己也碰得头破血流。[6]
新世纪以来,党史界对于长征中的“密电”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争执的焦点有二:第一,到底有没有“密电”?张国焘是否致电陈昌浩令其“南下”?第二,如果有,“密电”内容是什么?
关于第一个问题,不少学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石仲泉认为,这封电报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毛泽东1937年在延安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批判张国焘时曾提过此事。作者认为,仅以中央档案馆没有保存为由就断定这封电报不存在,这是不可取的。毕竟当时这封“密电”不是发给中央和毛泽东的,在中央档案馆找不到存根也不足为奇。[7]方海兴认为,这封企图危害党中央的电报是在1935年9月9日下午到达的。因为根据叶剑英回忆,张国焘发来的这封电报,自己看后觉得事关重大后便报告了毛泽东,之后又巧妙地交还给了陈昌浩。[8]刘晶芳、刘振清指出,中共中央1935年9月10日在致张国焘电中说到:“阅致徐、陈调右路军南下电令,中央认为完全不适宜的。”这封回电指的就是张国焘的“密电”。[9]衡朝阳考证过当时“密电”接触者之一徐向前,他在自己的回忆录里不止一次地提起过这封张国焘发出的电报,此外《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中也提到张国焘发报时间和中央回复电报时间相一致。[10](P16)而作为当年这封“密电”的译电员,宋侃夫在其回忆中提出,张国焘确实发过这样一封具有重大影响的电报。[11]
与上述观点相反,一些学者给出了否定的回答。朱玉、王年一认为,根本就没有这封“密电”。因为不仅中央对于张国焘各种检讨、处分以及后来开除党籍的决议中都没有提到过这封“密电”,而且中央档案馆和军委档案馆都没有关于这封“密电”的历史档案。[12]郭德宏认为,“密电”是不存在的,也许有一封普通电报,毛泽东看出了这封电报的真正用意,担心张国焘会对红一军不利,于是就连夜北上了。[13]而李庆刚则认为,“密电”是没有的,但是存在着一份体现张国焘要“南下”内容的电报。作者指出,将这封电报称为“密电”是给人以“猎奇感”。事实上张国焘想“南下”并不局限于这一封电报,而是多次表达过要“南下”的想法。关于“密电”的真实性问题,李庆刚认为,历史上可能存在这样一封由张国焘发出的电报,但它既不是秘密电报,也不是党内高级机密,不能叫做“密电”。因为第一,如果没有这封电报,红一、三军团也不会有连夜“北上”的行动,势必是红军内部收到张国焘“南下”电报后,为了防止红军分裂和继续执行红军正确路线采取的突然行动。第二,党内领导人毛泽东、叶剑英都说有这封电报,但是该电报在档案中却没有“存档”或“存根”,可能是当时战事频繁而不慎丢失。这在特殊年代也很正常。第三,从现有史料来看,无论是直接接触“密电”的高层领导如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还有叶剑英、毛泽东、朱德,以及参与编译电报的曹广化、宋侃夫等人,都曾经发表过关于“密电”的看法。如果这真的是党内的高级机密,怎么会前后有如此之多的人经手?张国焘要是真的发了“密电”,要搞分裂,难道就不怕众人走漏消息吗?因此,所谓“密电”,其实就是张国焘发出的一封提到南下路线的电报,非常普通。冠上“密电”二字,显然是将这个问题夸大了。[14]
关于第二个问题,“密电”的内容是什么?党史界有这样几种看法。范硕认为,“密电”中提到:“北进时机不成熟,力劝中央南下,如果不从,便要武力解决。”[15]刘晶芳认为“密电”里并没有“武力解决”的内容。[16]石仲泉认为,“密电”的内容应该根据毛泽东1937年3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说的为准:“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17](P69)而吴晓军、董汉河认为,从接触“密电”的相关人员回忆材料来看,内容仅仅是提到“南下”。[18]
笔者认为,对于“武力解决”这一说法,尚有一些疑惑需要解答。第一,这一说法的由来,主要凭依的是口述史料,缺乏有足够说服力的文献记载。第二,当时参与电报工作的人员,均没有提到“武力解决”这封电报的事情。第三,认为电报中说到“武力解决”的人,是当时红一方面军作战科副科长吕黎平,他没有资格、也没有理由去红四方面军的机要办公室,更不可能看到张国焘的“密电”。
虽然“南下”事件起因只是一次路线的提出,过程也只涉及一封普通的电报,但却种下了红一、红四方面军关系的恶果。红一方面军在张国焘“南下”电报后不久就悄悄连夜撤离北上,面对红一方面军的不告而别,张国焘并没有北上追赶,而是率领红四方面军南下四川。至此,红一、红四方面军分裂行径变得公开化了。
那么,张国焘“南下”到底是不是促成红一、红四方面军分裂的原因呢?肖生生认为,张国焘曾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时候,就曾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他对中央采取蛮横态度和擅自行动也不是第一次了。在面对这次路线问题时,张国焘故伎重施,非但违抗中央北上命令,反诬中央对左右路军的分开应负责任,其实自己才是导致红军分裂的罪魁祸首。[19]廖胜平认为,红军分裂是张国焘与中共中央矛盾和分歧的必然结果,“密电”不是决定性因素。[20]汪玉明认为,张国焘提出“南下”路线后,率领红四方面军南下的这种行为是红一、红四方面军行动上分裂的根本原因。因为此后不久,张国焘即在阿坝召开川康省委及红军中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指责党中央先行北上是“右倾机会主义逃跑路线”,认为南下才是正确出路。这些行为表明,张国焘南下后一直在做着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21]石仲泉不同意上述观点,作者认为,红一方面军在接到“密电”后突然撤离驻地的行径,使得红四方面军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只好南下,因此分裂的结果与张国焘无关,与中央红军也没有瓜葛。[17](P70)而吴晓军、董汉河则指出,红一、红四方面军分裂责任由双方来承担。一方面张国焘有个人野心,想夺权,另一方面双方围绕“北上”还是“南下”争论不休,博古、凯丰在两军会合后有不少批评红四方面军的议论,两军隔阂严重。此外,中央红军在不告知红四方面军的情况下单独北上,带走两军唯一一份军用地图,还对红四方面军设置警戒,这种不信任的行为也导致了红一、四方面军的分裂。[18]
在这件事情上,该如何评价张国焘个人呢?文世芳、张金菊认为,张国焘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一开始的想要争取权利,到后来演变成分裂红军的行径,都是咎由自取。[22]何世芬指出,张国焘曾经在莫斯科参与了中共六大的争论,目睹了共产国际内部在中国大革命失败的责任问题上的分歧和联共(布)内部反对托派的激烈斗争。他看到了其中的功利性,认为这是身居高位的领导者可以运用的政治手腕之一;同时又看到了其中的危险性,即一旦处于不利地位就有可能在政治上被置于死地。这种复杂经历与他在长征路上分裂党、分裂红军有着重要联系。[23]
关于毛泽东研究。吴朝建认为,毛泽东从当时的具体情况出发,本着团结的目的,在对张国焘作了有限度让步的情况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体现了维护党内团结的崇高风范。[24]王春明认为,毛泽东审时度势,适时地提出北上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在这一正确思想指导下,中央红军才能在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后,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安扎在陕北,中国革命的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25]许顺富认为,毛泽东从大局出发,尽可能地化解矛盾,妥善处理了当时红军的分裂问题。[26]齐霁认为,毛泽东主要在提出北上抗日的战略新方针;维护团结;反对右倾分裂主义的严重错误这三个方面做出杰出贡献。[27]关于彭德怀研究。李东朗认为,彭德怀不仅在红军路线之争时拒绝了张国焘的拉拢,而且在观察和识破张国焘的阴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张国焘危害中央。[28]马福生认为,彭德怀在关键时刻率红三军团孤军保卫党中央脱离危险,直至与红一军团会合。[29]徐占权、姜智敏认为,彭德怀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进行坚决斗争,保护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安全[30]。
关于陈昌浩研究。由于陈昌浩执行了张国焘的“南下”路线,在党内军内备受各种压力。周忠瑜认为,陈昌浩“在红四方面军南下期间,一度支持过张国焘分裂主义,后见共产国际不承认张国焘的那一套,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包袱很重,不易解脱。此后一直唯中央命令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31]董汉河也指出,陈昌浩对自己在革命斗争中发生的缺点错误能够认真地进行自我批评,总结经验教训,并在实际工作中拥护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正确路线。[32]
关于朱德研究。吴殿尧认为,朱德同志在同张国焘的斗争中,提出暂时“过渡性”办法,对张国焘起了有力的制约作用。[33]谭幼萍认为,朱德在长征中对红军摆脱“左”倾军事错误、重新确立毛泽东正确领导,对克服张国焘分裂主义、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这几个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34]
关于徐向前研究。作为红四方面军军长,徐向前无论当时还是后来并没有像陈昌浩那样遭受严厉的批评和处分,他的结局和张国焘、陈昌浩比起来,是截然不同的。衡朝阳认为,徐向前在执行“南下”问题时进退两难,态度很含糊,这让当时的毛泽东颇为不满,也使得中共中央的出走变得水到渠成。[10](P17)
关于叶剑英研究。作为当时目睹“密电”内容并将“密电”偷出的人,叶剑英是阻止张国焘企图分裂红军的关键性人物。丁家琪认为,1935年9月长征途中,叶剑英临危不惧,机智果断地同张国焘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关键时刻立了大功。[35]
综上所述,新世纪以来,关于张国焘“南下”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阶段性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第一,学者们除了运用传统研究方法之外,还要注意研究方法上的推陈出新;第二,研究者还要加强学术上的交流;最后,我们还要时刻关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新成果。
[1]石仲泉.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和红军长征史研究的若干问题[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5).
[2]朱志清.长征中红军南下行动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3]李吉.红军长征的胜利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6).
[4]马雅伦.张国焘“南下”错误性质之管见[J].甘肃理论学刊,2006,(5).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6]李先念.李先念同志关于编写红四方面军战史和革命回忆录问题的谈话要点[J].中共党史研究,2009,(4).
[7]石仲泉.红军两大主力长征与长征精神(下)[J].党的文献,2005,(2).
[8]方海兴.红军长征中左右两路军的若干电报辨析——与孙果达先生商榷[J].学术界,2011,(8).
[9]刘晶芳,刘振清.近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述评[J].党的文献,2005,(1).
[10]衡朝阳.徐向前回忆中—段史实的考释——兼及张国焘“密电”问题[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9,(6).
[11]宋侃夫,齐特.红四方面军电台始末(三)[J].百年潮,2010,(6).
[12]朱玉,王年一.也谈红军长征中的“密电”问题——请教范硕同志[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3]郭德宏.关于红军长征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安徽史学,2007,(1).
[14]李庆刚.近年来中共党史若干重大事件研究的新进展[J].教学与研究,2008,(5).
[15]范硕.红军长征中的“密电事件”的揭秘[J].中华儿女(国内版),2003,(11).
[16]刘晶芳.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研究若干难点热点问题[J].党的文献,2012,(2).
[17]石仲泉.张国焘“密电”、“南下”和巴西会议—红军长征之二十[J].百年潮,2005,(6).
[18]吴晓军,董汉河.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综述(上)[J].甘肃社会科学,2006,(3).
[19]肖生生.略论红军长征中的左右两路军——兼议张国焘分裂红军的罪恶行径[J].江西社会科学,2004,(9).
[20]廖胜平.对红军长征中“密电”问题的看法[J].广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1]汪玉明.长征途中党中央与张国焘的四次交锋[J].党史博览,2008,(10).
[22]文世芳,张金菊.略谈中央处理张国焘问题的几个文件[J].北京党史,2012,(4).
[23]何世芬.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评《张国焘传》[J].中共党史研究,2001,(3).
[24]吴朝建.论毛泽东与长征精神[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5]王春明.毛泽东对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贡献[J].党的文献,2005,(2).
[26]许顺富.毛泽东与红军长征的胜利[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2).
[27]齐霁.近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6,(9).
[28]李东朗.彭德怀对长征胜利的重要贡献[J].党的文献,2005,(2).
[29]马福生.红军长征史研究所见与所想[J].军事历史研究,2001,(1).
[30]徐占权,姜智敏.彭德怀在长征中的杰出贡献[J].军事历史,2008,(5).
[31]周忠瑜.陈昌浩与西路军[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32]董汉河.西路军重要人物研究述评(上)[J].甘肃社会科学,2011,(1).
[33]吴殿尧.朱德在红军长征中的重大贡献[J].党的文献,2005,(1).
[34]谭幼萍.近十年来国内朱德研究述评[J].党的文献,2007,(1).
[35]丁家琪.祥记谱主生平 卷舒历史风云——从《叶剑英年谱》解读叶剑英[J].军事历史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