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兰,范文浩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在全球环境与资源危机日益加剧的今天,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和国防安全、经济安全一样,已成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中明确解释到:生态安全是指人的环境权利及其实现受到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的健康及生命活动处于无生态危险或不受生态危险威胁的状态。目前我国面临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多种生态安全问题正在严重影响国家的安全和人们的生活,党和国家正在通过各种举措来解决这个问题,还人类一个自然的、绿色的天地和美丽的中国。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为大学生生态安全意识培养提供了目标和理念。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建设者,他们的生态安全意识如何,对国家生态安全有着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一项重要任务。
1.大学生生态安全意识培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安全素养。很多大学生在生态安全方面地知识缺乏,对于生态安全问题不了解,通过生态安全意识的培养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态安全意识素养,掌握维护生态安全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维护我们的生态安全。我们高校应积极主动地将生态安全意识培养教育纳入德育体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生态安全意识观念,培养生态安全道德情感,确立生态安全道德原则,从而在他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能够自觉遵守生态安全道德,并通过自己的表率行为带动全民生态安全意识的养成。
2.大学生生态安全意识培养有助于实现国家综合安全观。在十八大报告中蕴涵了我党与时俱进的具有非传统安全观念的“综合安全”的理念;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同等重要的观念。生态安全是我们国家综合安全中重要的一部分,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安全和人民健康以及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从国家综合安全角度来看,我们更应该要提高大学生生态安全意识的培养,为我们的国家安全作出贡献,同时也是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方针部署,贯彻和落实十八大精神的体现。
3.大学生生态安全意识培养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生态安全意识的基本情况、探讨培养的体系原则、具体实施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来促进大学生生态安全意识培养,打破以往的传统德育教育,将生态安全教育相关理论纳入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课程中,以责任精神为前提,以思想政治素质为基础,把生态安全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从中汲取养分,使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加强,从而也丰富了大学生生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大学生生态安全意识的研究,能够促进构建更为合理的大学生生态安全意识培养体系,为大学生生态安全意识培养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支撑。
在如今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人们过分重视经济发展,忽略了与人类自身息息相关的生态安全问题。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培养问题,还处于初步的、低层次的阶段,还不能良好的应对我们所面临的生态安全的难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的生态安全意识培养活动通常是在接到上级相关文件要求时才被动的开展,开展的形式多数以悬挂条幅标语在校园中宣传;举办关于生态安全问题的专题知识讲座,由于学生并不了解这方面的问题,也只能是被动的去参加讲座,这些行动只是被动的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去做,应付了事的做作表面工程没有真正深入的给大学生一个培养教育的过程,并不能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安全意识。
二是在常规教学课堂上的生态安全意识培养教育明显欠缺,大学生对生态安全意识认识不足,重视度低。学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缺少生态安全意识的培养教育,没有相应的生态安全意识培养实践跟进活动。高校中开设专门的生态安全教育课程的很少,生态安全意识培养教育作为选修课的较多,学生对其重视度很低,课程顺利结束是最终的标准。导致大学生不能全面深入的学习生态安全知识,难以形成生态安全意识体系。
三是学校对于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培养问题重视不够。一直以来,学校的生态安全意识培养教育虽然也在逐渐开展,但是还是将其作为一个辅助学科,专业的师资力量投入少,重视宣讲说教,轻视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所以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培养还在初级阶段,发展缓慢。虽然高校已经逐步重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但还是有所忽略了生态安全意识的培养。
1.在思想观念上,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生态安全问题,重视生态安全保护。生态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安全问题,我们要让大学生对生态安全问题有足够的了解,关注生态安全问题。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遭受着巨大威胁。面对这些严重的生态问题,我们要让学生深入的去了解,让他们感受到目前我们在生态安全问题上的巨大困难,并且这种困难对于我们的生存也已经构成了威胁,没有生存环境的保证,人类的生产生活发展就无从谈起,所以大学生充分了解生态安全问题后,必然会重视起生态安全,他们的生态安全意识才会有所提高。
2.在行为养成上,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生态安全保护的行为习惯。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生态安全意识,并让这种生态安全意识最终回归于实践中,这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培养。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安全意识培养,要注重结合生活中的生态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安全保护习惯,形成生态安全意识,能自觉主动的保护生态安全。为了更好地促进实践活动中,设立一定的监督检查条例,生态安全保护是一个长久的社会公众行为持续性也很关键,应该用规章制度来约束,防止虎头蛇尾,只是凭着一时兴起做一些的表面工程。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也要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起来,多组织大学生参加生态安全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态安全保护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养成。
3.在培养方法上,以主动教育与培养自觉性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一方面,大学生关于生态安全问题的认识还很迷茫,没有自己的生态安全观念,所以就需要学校主动的去对学生进行生态安全意识培养,给学生进行起始阶段的灌输教育,给予大学生在思想上的启发。另一方面,就应该以培养大学生主动自觉性为主。对于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培养,在这个阶段只是给与他们一个导向的作用,提供一些方法和路径,主要的还是要激发、培养他们的自觉性。一是要制定规范制度来监督,对于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的考核以一定的实践成绩为主,将其作为一个合格大学生的优秀品质之一;二是要给予典型鼓励。生态安全意识道德素质较高的,能给其他同学传递正能量的,给予奖励表彰作为鼓励,这既是对学生的进一步的鼓励,也能给其他学生带来一些正面的引导作用。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培养只有将教育与培养自觉性相结合起来,才能将生态安全意识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思想中,并且在实践付诸于行动。
4.在培养内容上,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国防教育课主渠道环节,加强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安全意识。一是加强国家安全观教育。高校在国防教育课上要结合时事案例给学生详细的讲解,体现出生态安全的重要性,使学生对生态安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思想政治课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国家安全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念。二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在课堂上结合我们所面临的严重的生态恶化的现状,选择生态文明相关问题作为大学生的科研课题,在实践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也能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科技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三是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过程中将生态文明作为学生的基本的社会公德要求,将社会公德从通常的人与人的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安全作为社会公的德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生态安全意识的培养,对于我们维护生态安全以及构建全民生态安全意识体系都有很大帮助。目前,我们所遭受的不仅是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安全受到威胁,更重要的是全民的生态安全意识模糊、弱化的问题。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具有充分的活力和广泛性,对于生态安全知识的传播,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我们要抓住大学生这个特殊的身份,加强大学生生态安全意识培养,保证我们的生态安全,从而更好的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4-39.
[2]沈中玉.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56-58.
[3]于冰.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98-101.
[4]尹礼政.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理论导报,2013,(3):45-57.
[5]李娜.科学发展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2):133-135.
[6]张玲玲.浅谈高校生态校园文化与高校生态德育建设[J].科学文汇,2011,(22):65-67.
[7]蒋笃君.公民生态意识教育的价值诉求及路径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5):34-35.
[8]高旭国.大学生态文化教育要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