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媒体在大学文化建设及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为

2014-08-15 00:53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媒介受众校园

赵 雯

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主要职能的高等学校,在信息时代特别是网络进入了新媒介时代——信息传播多媒体化、交互化和以人际传播为主要构建的信息交流平台之后,面临如何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媒介,借此传播信息,塑造形象,扩大影响,以凝聚办学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水平;面临着需要提高高校师生的媒介素养,善用媒体,不仅要妥善处理好学校的媒介关系,努力为学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更要建设好学校内部的校园媒体,以上下沟通、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形成合力,使校园媒介文化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学校发展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校园媒体一般由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络等部门组成,这些部门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起到校内信息传播、校外对外宣传的作用。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1]。大学生们如何在这个复杂的媒介环境中正确使用媒介、选取有利信息,在浩如烟海的资讯面前进一步去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认识到此信息将要产生的传播效果,进而进行信息的传播,这些成为媒介素养培养的重点。如果仅仅依靠开设相应课程是不能完全解决在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的问题,应该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大学文化建设中,使学生参与到新闻实践中,使其建立自身客观的新闻观,这个实践平台就是校园媒体。

校园媒体的特性

校园媒体一般由校内的宣传部门负责管理,一些高校还成立了专门的新闻中心来全面服务于学校内的新闻宣传工作。这些校内媒体不同于专业媒体,具有传播目标明确、受众目标明确等特性。它传播目标受众群更明晰、传播内容易掌握、传播渠道多样,特别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位一体,受一个部门管理,能够更好地将四种传播载体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多媒互动,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也符合了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互动化、多种媒体相互融合的特点。

起初的校园媒体,仅仅局限于报道学校内发生了哪些大事,而且多是围绕会议新闻展开的。这对于校园媒体的主要受众群——普通教职员工和学生来说,传播的内容不具备吸引力,传播的手段也多以报纸、广播为主,受众在收看和收听上受到时间、地点和传播工具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媒介使用的日益普及,传播技术大大提高。报纸出现了网络版,可以随时随地查阅报纸内刊登的内容;广播上网,收听节目变得方便;电视节目上网,满足受众群的收视需求,打破只有通过校内闭路电视系统收看的阻碍;网络,这更是报纸、广播、电视的平台,使传者和受者间能够实现互动,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特别是在网络通信技术日趋发达的今天,信息接受者融合PC和手机终端等便携网络工具,随时查看资讯并在相应的互动平台再次传播信息。校园媒体离受众——普通教职员工和学生,越来越近。

技术的改革,促使校园媒体的创新。校园电视台应该是四种媒体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在39所“985”工程建设高校中,每一所高校都设立有自己的电视台。除去新闻节目之外,还设有自己的专题节目,这其中包含了校园生活类、学术类、文化类、娱乐等多种节目类别,其形式丰富多样,大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收视需要。

当然,这种需求更是一种力量,受众往往拿专业电视媒体和校内电视媒体作比较,无论是节目的内容还是形式,受众都需要校内媒体不仅仅关注的是他周围的生活、提供和他息息相关的信息,更需要在节目的质量上有水准。因此,校内电视媒体在这种动力下,发挥的是自己的所长,联合报纸、广播、网络的优势互联互通,围绕一个内容深度报道;深入挖掘自己的资源优势,如演播场地、嘉宾、学科支撑、工作人员等资源;教职员工、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受者,他们也参与到传播过程当中。这样,传播的效果不再只是观众爱看,更重要的是受众关注起了自己在校园这个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营造了学校领导与教职员工和学生、教职员工间、教师与学生、学生间的和谐校园环境。在这个过程中,观众慢慢参与到信息传播中,他们会变换不同的角色——是观众,也是参与者,同时更是信息的传播者,参与的过程也是不断地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过程。

校园媒体参与大学文化建设及媒介素养的路径

校园媒体发展迅速,特别是各单位在整合了各自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载体后,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质量上,都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升,弥补了校园内以往单一、口号式的宣传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校园媒体显示出在建设和谐校园、提升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媒介素养能力的作用。

1.育人作用

高校的首要职能是育人,校园媒体只有服务于这个高等学校永恒不变的中心工作,不断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贡献率,才有存在的价值,才能焕发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可以从两方面去实现。首先,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2],就是要传播科学理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传播优秀作品,弘扬高尚精神,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发挥媒体的社会职能。这里,关键是发挥媒体的核心职能——引导舆论,让受众特别是校内师生明确学校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样做是合理的科学的、怎样做是不可取的……校园媒体要不断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丰富校园文化,引导校园舆论,服务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使得青年学生在接受新闻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化。另一方面,是强调校园媒体的直接育人功能,即通过提供新闻专业实习、勤工助学等岗位,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新闻业务技能。在综合性院校,新闻传播类学生需要学习实践的基地,校外的专业媒体是没有办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实习需求。特别是,高校内设置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并没有划分哪个专业学习广播、哪个专业学习电视,基本上所有的媒体类别学生们都要学习。加之,即使到专业媒体,也不可能实现在不同类型的媒体中实习的愿望。新闻传播类专业是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没有实践的积累,其能力很难得到锻炼,对学生今后到专业媒体就业造成很大的障碍,而专业媒体则更青睐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当然,在校园媒体实习不等同于实习操作课,因为在课堂上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者自己制作的报纸、音频、视频只能在很小范围内传播,甚至自我欣赏,不能达到新闻传播的要求,更不能形成一种常态的报纸、节目内容。校园媒体虽然报道的内容和传播的渠道限于学校,但是作为一个专门的媒体机构,具有完备的机构构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严格的审查机制、畅通的传播渠道和常态化的节目内容。因此,校园媒体可以使学生感受在媒体工作的氛围,极大地满足新闻传播类学生的学习、实践需求,帮助学生及早为未来专业的发展和所要从事工作的定位。

当然,不仅仅是新闻传播类学生需要这样一个实习平台,还有很多对媒体感兴趣的学生也参与其中。他们在校园媒体中学习新闻稿的写作,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的使用,如何做一名校园记者、播音员、主持人等。尽管需要从头学起,自己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去听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在校园媒体不断地实践,但是这些学生在这里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学会了与人沟通,并且凭借自己所学专业的背景,在专题节目的制作中显示出独特的视角。这些学生因为有了实践经验和作品,在就业中显示出优势,拓宽了其就业渠道。

有了这些学生记者的加入,校园媒体的队伍逐渐强大,相应在传播的内容、数量、质量上也有了提高。例如北京大学电视台共开设有17档电视节目,清华大学电视台开设有9档电视节目,陕西师范大学电视台共开设10余档电视节目等。这些节目中包含了校园内的时事新闻、文化、娱乐、生活等多种节目类型,涉及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单靠校园媒体的工作人员制作这些节目是不可能实现的。学生是校园媒体传播的主体对象之一,由他们参与制作的节目,更能够代表他们所要传达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个性。学生记者的视角遍及学校各个角落,除了自己和同学外,还有学校的领导、教师、职工等,可以就热点问题各抒己见,也可以为学校的发展畅谈自己的感想、对学术问题谈出自己的见解。这一过程中采访者和受访者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培养了校内师生员工的媒介素养,使校内媒体突破了传递信息这样一个基本功能,达到育人的作用。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校内信息的判断能力从单纯的媒介信息到参与信息发布,在潜意识中锻炼了个人对媒介信息解读和判断能力,进而使用媒介信息为自己、学校发展所应用自己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这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变为一种自觉,从而引导其接受、判断、传播其他媒介的信息的能力。

2.形成校园媒介文化

校园媒体传播对象为校内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传播对象明确,因此在设置传播内容方面更易定位。学校内的受众群同社会当中的普通受众有所区别,特别是高校内的受众多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他们在接受信息时希望能够更多地得到学术、文化、思想和关乎自身发展、格调较高的内容。根据这一特点,校园媒体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络,在内容设置上就需要充分体现受者的需求,更多地展现校园内的文化气息和学术氛围。这一过程展现了校园媒体在传播中的文化功能。

各高校在设立校园电视台中都充分考虑到新闻节目和专题节目的设置,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展现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中的不同内容,时刻围绕这一学校工作的中心。这些电视节目可以满足校内各群体的收视需求,传播的信息对于观众来讲是适于他们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正是借助了现代传播手段,充分利用电视和网络这个平台,把原先单一、平面的校园文化建设丰富起来,形成立体、全方位、便捷有效的校园文化体系,活跃了校园氛围,赋予了校园文化建设新的内涵。

3.促进和谐

校园媒体不断发展,在内容上时时创新,现已形成高校媒体间的联盟。各校园媒体的发展必须适应现阶段各学校的发展需求,因此,校园媒体不再是以往宣传部门的行政行为,更多地体现服务中心的部门特色。在服务过程中传递信息、传播文化,实现学校部门间、校领导与教职员工和学生间、教职员工间、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和谐共生。

校内媒体的职责区别于以往的宣传部门形象。校园媒体将镜头、版面、时段向普通师生倾斜,以服务为宗旨,将电视节目以校内闭路电视系统和网络传播两种手段进行播出,使信息传播更为顺畅。

校内媒体镜头对准的往往是普通教师、学生、离退休教工等“校内草根”,通过节目大家共同关注热点、关注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特别是敏感问题并在网络中提出建议,大家不会因为信息的不畅而造成误解,校园媒体就是一座桥,在沟通中理解和支持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过程凝聚了人心,增强了教职员工主人翁的意识,积极为学校建言献策。

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仅仅是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更重要的是在和谐中求发展,这也是媒介素养培养的终极目标。校园媒体将自己定位为服务机构,通过自己的媒体资源优势,化解矛盾,营造有益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播环境,提高了在校师生员工的新媒介素养能力,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进一步强化校园媒体功能的路径

无论是学生个人,还是学校整个集体。现今媒体发展的速度要求每一个传播网络内的个人都需要有极高的媒介能力,特别是个人传播时代的到来,更要求每一个个体具有极高的媒介素质,准确判断信息、分析信息以及传播信息。

重视新媒体的作用,不断提高全员媒介素养,正视并善用校园媒体,树立服务意识,准确媒介定位,挖掘资源潜力,创新传播形态,形成多媒体互动,承载大学精神,融入学校发展主流,在事业发展中有所作为。

结语

由报纸、广播到电视、网络,由单向、直线性传播到多媒互动,由行政行为到服务意识,这种种变化使校园媒体不再是传声筒,它将信息有效传达,培育了人、传播了文化,拓宽了校园媒体传播的领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经历了人管理人、制度管人的管理阶段,这两种管理方式都有着不可避免的被动性。而用文化去影响人,就可以极大地感染和激励在这一环境中的每一个分子,文化的力量可以称得上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校园媒体数量庞大,他们在各单位中发挥着建设校园文化的职责,促进了校内媒介素养的提升以及学校的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多媒互动,利用各自的媒体优势深入挖掘校园内生活的方方面面,节目、内容成为了一种文化品牌,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使校园内的信息传播朝着良性循环的道路发展。校园媒体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更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软资源,提升学校的软实力。

[1]张志安,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11-13.

[2]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党建,1994,(Z1).

猜你喜欢
媒介受众校园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