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等体育教育改革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2014-08-15 00:49:28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内涵式体育发展

刘 盼 盼

(郑州大学 体育系,河南 郑州 450000)

建设体育强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是高等体育教育职能的应有之义.“面向未来,我国体育要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体育的新特点、新定位,着眼于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新追求,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让更多的人享受社会进步和体育发展的成果;要在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保持我国竞技体育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推动竞技体育内部各门类均衡发展,增强我国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要努力实现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体育发展的后劲与活力,为体育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要坚持科教兴体、人才强体、依法治体,加快我国体育的现代化进程.”[1]怎样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破解建设体育强国的诸多难题?“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2]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全面提高高等体育教育质量、推动高等体育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筑牢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思想基础

“据1935年统计,全国高校设有体育系科9 所,体育专科学校6 所,全国体育专业毕业生最多一年仅154 人(1935年).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1917年—1949年32年间共培养本专科生333 名.”[3]“1978年全国高校招生数为40 万,毛入学率只有2.7%.2002年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近10年又增长11.9 个百分点,2011年毛入学率达到26.9%,普通本专科年招生人数达681 万,这是了不起的成就.”[4]目前,全国开办体育专业的院校有400 余所,仅河南省就有36 所(1975年前,河南省仅有河南大学设有体育系),设有体育教育专业313 个,运动训练专业88 个,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66 个,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47 个,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9 个,休闲体育专业36 个.全国可以招收体育专业研究生的院校有123 个.2000年以来,随着《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颁布实施,我国高等体育教育进入改革持续深入、规模继续扩大的时期.高等体育教育经过连续9年的扩招,使我国成为高等体育教育大国并开始向高等体育教育强国迈进.“20 世纪90年代初,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拐点.高等教育界呈现了超常规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往往需要50 到100年才能完成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而我国仅仅用8年的时间就实现了.”[5]蓬勃发展的高等体育教育,为群众体育根深叶茂、竞技体育梦想成真、体育产业源远流长、体育文化凝心聚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步伐,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

1.1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解决建设体育强国深层次矛盾的需要

一方面,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的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必然掣肘体育强国建设.另一方面,群众体育的短板效应仍然明显,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存在缺位,我国的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在较低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仅28.2%,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这些都是建设体育强国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竞技体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综合竞争力与世界体育强国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运动项目和成绩结构还不均衡,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和群众喜闻乐见、社会影响面大的三大球以及冬季项目水平较低,尤其是足球已成为公众的“心病”.体育产业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全面系统的体育产业政策不对接,市场规模有萎缩,市场管理规范化程度待提高;体现软实力的体育文化更需进一步加强,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认同.

1.2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体现全球强化高等教育质量的新特点

提高高等体育教育质量是各国提升体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梦魇挥之不去,各国对高等体育教育引领体育创新发展的期盼更加紧迫.“可以说,以教育促创新,以创新促增长,以增长促就业,以就业促和谐,以和谐提升竞争力,正在成为各国谋划后金融危机时期繁荣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思路.”[6]

1.3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旨在解决高等体育教育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是世界高等体育教育大国,拥有数十万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在办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不足,致使培养出来的不少体育毕业生不能尽快适应工作.特别是一些高校缺乏生存的危机感,改革动力不足,对提高体育教育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缺乏战略谋划.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大学内涵式发展应各有千秋、各具魅力、各领风骚,突出个性化发展观念,依据自身的文化积淀、学术传统、学科特色以及地区和行业特色,依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大学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形成本校发展的个性化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7]提高高等体育教育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立足我国体育发展的实际而提出的深刻命题,关系到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因此,高等体育教育要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质量立校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推动高等体育教育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高等体育教育发展道路.

2 抓牢人才培养生命线,营造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制度环境

人才培养是高等体育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坚决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着力提高学生服务体育强国建设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队伍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邓志伟先生认为教师应具有教学素质(专业素质、个人素质、管理素质)、个性和经验(意识、技能、智慧、意图等)以及操作模式.[8]推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一要为教师乐于辛勤耕耘提供制度保障.要改革教师评价办法,建立科学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合理的经费分担和保障机制.

二要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探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拓宽选人视野,完善遴选制度,杜绝“近亲繁殖”,鼓励高校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教师流转退出机制,推进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三要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培养中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基础能力训练,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教育技术、职业道德等系统培训.同时要加强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力度.“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人才.中国从13 亿多人中选人才,而美国是从全球70 亿人中选人才.这句话虽不完全准确,却道出了我们在选才视野、人才理念、人才竞争力上的巨大差距.”[9]

2.2 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要主动把握国内外有关学科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针对当前高等体育教育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根据内涵发展的总体要求,在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管理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质量标准的研究工作.“学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校长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教师要为每个学生精心设计适合的学习方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考、帮助者.”[10]

一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人才培养坚持二为方针,即立德为先、立学为基.专业教育要注重“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思想品格教育要聚焦“树理想、强意志、勇实践、讲奉献”.“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努力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11].要探索学训研三结合模式,使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体制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高等体育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建设体育强国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开展高效益的运动训练、高水平的体育科学研究和体育决策咨询闯出一条新路.

二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高等体育教育要利用研究型教学、探究式学习、互动式交流、国际化交往、社会性实践等途径,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索、大胆创造,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用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武装学生.

三要创新学习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多元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同时,要不断完善学生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学生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事业,从根本上说,教育意味着启蒙人、解放人.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应当是:呵护自由、培育兴趣、掌握知识、启迪智慧、树立诚信、享受快乐.”[12]

2.3 高等体育教育要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齐头并进.

一要加强科学研究,推进协同创新.“从协同学理论和国内外协同创新实践来看,所谓协同创新,就是多个独立的、没有直接隶属关系的组织形成的目标趋同、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互补、运作配合、收益共享的创新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13]我国提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必将有力推动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以国家体育发展战略为导向,密切关注我国体育发展的重大前沿问题,要以“协同”的理念推动体育科研改革,打破以往封闭分散格局,发挥多学科多功能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问题意识、协同意识、创新意识,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培养一流体育创新人才,产生一流体育创新成果,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要聚焦推动体育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促进体育科技与经济结合,是深化体育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落实体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体育科技创新既要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积极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等的主导作用,又要围绕体育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市场竞争前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的研发.要关注体育产业界特别是企业强化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建立定位明确、分工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尝试解决体育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应用开发研究与实际需求结合不紧、转移转化渠道不畅等问题,消除体育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提升体育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以形成强大的体育创新合力.

二要拓展社会服务,加强实践锻炼.“体育要育人,必先有理解育人要旨之人,必有大批能为人之表率的,高素质精专业的体育“育人之人”.”[14]体育院校要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体育惠民”理念,拓宽社会体育指导层面,把体育教学、科研中的最新成果服务于民,积极动员在校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经风雨见世面,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体育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鼓励体育师生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体育科技服务,增加对国情社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在体育社会服务实践中长才干、做奉献.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明显不足,且质量也难以保证,对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体育高校要参与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体系.充分发挥高等体育教育社会服务职能,不仅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丰富办学内涵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参与国家地方体育战略规划制定,在服务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的发展的同时,还可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搭建服务平台,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为建设体育强国切实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主力军的作用.

三要加强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参与体育文化强国建设.英国高等教育家阿什比说过一句名言,“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15]发展高等体育教育,必须大力推进体育文化传承创新,以大学体育文化引领社会体育文化;要积极开展对外体育文化交流,在国际交往中开阔视野、拓展胸襟,传播、弘扬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增强我国的体育文化软实力.

大力推动体育文化创新.创新是体育文化保持生机活力的不竭动力.离开了创新,体育文化就难以延续传承,更谈不上繁荣发展.推动体育文化创新是高等体育教育的崇高使命.充分利用全民健身、体育赛事、体育产业等活动,充分挖掘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强力推动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文艺等事业发展,构筑体育与其他文化门类互动的平台;充分重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推广,加快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走向世界步伐,努力扩大中华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继承发扬中国体育的优良传统,倡导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全社会推广体育的文化价值.

[1]刘鹏.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新中国体育60年[J].求是,2009(16):25-27.

[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11-04/24/content_1851436.htm.

[3]许义雄.近代中国体育思想史论集[M].台湾:台湾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96.

[4]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2012(10):3-9.

[5]刘道玉.中国必须创新教育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3.10.15(05).

[6]袁贵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6-8.

[7]龚克.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与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02):6-8.

[8]涂艳国.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22.

[9]朱志敏.以全球视野谋划人才优先[J].中国人才,2014(01):17-19.

[10]邓卫.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动员令[N].光明日报,2011.5.9.

[11]邓卫.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动员令[N].光明日报,2011.5.9.

[12]刘道玉.中国必须创新教育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3.10.15(05).

[13]宁滨.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N].人民日报,2012.4.19.

[14]毛振明.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方针”中的学校体育任务[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01):1-3.

[15]阿什比、膝大春等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猜你喜欢
内涵式体育发展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内涵式发展:“育新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预设与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