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昌 张 彦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质量建设是一个综合多方面因素的体系,既有国家投入及政策方针的引导,也有具体高校的办学理念及方向的干预;既有教师素质、态度及能力的影响,也有学生自我学习能动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专业教育而言,学生自己的态度是关键。因为所有的教育效果最终都要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中,因此,从学生专业认知的角度来分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基本问题,从而探讨提高专业教育质量的路径显得非常有必要。学生专业认知是指在社会环境及学校教育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该专业学习的综合看法。一般认为,只有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是积极的,才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从学校及各级管理部门来看,研究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同样也是管理部门做好相关专业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所以,本文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有助于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质量提升。
课题研究以宝鸡文理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50分,回收有效问卷235分,有效率为94%。该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包括本科生、专升本学生及高职(大专)生三种类别。问卷统计分析使用SPSS12.0软件,首先通过因子分析研究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其次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阐释不同人口学特征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差异。
我们认为,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结果会与学生的亚文化特征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性别、年级、类别及生源地域等。性别影响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选择,同样影响着对专业教育的整体看法。随着对专业学习的深入,不同年级学生对专业认知也有区别。同时,研究试图发现不同类别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的区别。城乡学生因为成长经历与就业观的不同,同样会对专业的认知存在不同。调研对象的性别比例中女性明显偏高,这与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女生比例较高的事实一致。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更多的家长及学生认为女生更适合该专业的学习。学生年级比例中,大四学生因参与校外实习而使问卷参与率低。学生类别包括了本校本科、高职及专升本三类不同类别的学生,本科类学生占比例较高。学生来源的地域分布以城市和农村为主,部分为县城及城镇。
研究所涉及的30个变量集中在7个公因子上。这7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9.595%,表明用这7个公因子代替原有的30个变量,可概括原始变量所包含的69.595%的信息,解释效果比较理想。第一个公因子在“就业能获得理想薪酬”、“为选择并学习该专业而自豪”、“对专业学习感兴趣并有信心”、“家长因该专业而满意”、“毕业后会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专业学习能为实现未来理想打下良好基础”、“毕业后会为此专业进一步深造、学习”、“学习旅游管理专业达到了求学期望”等影响因子载荷均较高,反映出学生对学习旅游管理专业之后的就业关注度较高,可以概括为“就业”公因子。理想的专业就业是高校旅游管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第二个公因子在“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就业、科研等竞争优势”、“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学校使用的专业教材实用性强”、“专业教育能使自己获得必要的就业能力”、“专业学习可以掌握较高就业技能”、“教学方法得当、教师责任心强”、“教学内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等影响因子载荷均较高,共同表现在学校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面,可以概括为“教学”公因子。课堂教学质量是专业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第三个公因子在“专业实习安排合理”、“学校对专业教学及实习管理严格”、“学校安排了适量的专业实践教学”、“课后经常与同学或老师交流专业知识”等影响因子载荷均较高,表明学生对学校在相关专业的管理和制度的落实方面的认知,可以称为“管理”公因子。为提升专业质量,学校应有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并保证制度的落实。第四个公因子在“经常参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爱好并多次参与旅游活动”、“教师教学中应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等影响因子载荷均较高,说明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称为“实践”公因子。因旅游学科明显的实证性,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势在必行。第五个公因子在“为获得各种证书而努力”、“用旅游学知识来思考相关问题”、“经常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阅专业知识”等影响因子载荷均较高,可以概括为“知识”公因子。专业质量的标志之一即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六个公因子在“经常主动阅读专业相关书籍”、“上课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将大多数课余时间用于学习专业知识”等影响因子载荷均较高,说明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问题,可以概括为“学习”公因子。只有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才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第七个公因子在“对英语学习投入较多时间”、“重视英语口语的训练”等影响因子载荷均较高,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考研或就业等原因加强对英语的学习,可以称为“英语”公因子。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英语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不同性别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英语”公因子上,其他方面差异不明显。这说明,除了对英语学习的态度以外,性别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体认知影响并不明显。与男生相比,女生更多地重视英语口语的训练和英语学习。对旅游管理学生而言,英语学习不仅关系到日后的进一步深造学习,还会影响到就业和收入,因此,一般高校都会加强对该专业的英语教学。因为语言学习能力和兴趣与学生的性别有关,所以在学校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特点来全面引导学生加强英语等外语能力的培养。
不同年级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就业”、“教学”和“知识”三个公因子上。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系统性的学习,高年级学生对就业态度更为积极。笔者从教学实际中发现,大一及大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就业率、待遇等问题颇为关心并非常茫然,在专业学习中找不到方向感,因此态度消极。“教学”方面,大一和大四学生态度较为消极,主要原因是大一学生刚开始进入大学校园,与以往高中的教学相比,对大学课堂教学还不适应。而大四学生则整个大四一年在外实习,除了中途回来参与论文写作与答辩外,未参与学校教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大三及大四的学生对“知识”认知则更为积极。由此可见,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存在较明显差异。学校在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合理安排,诸如就业教育、课堂教学内容及方法等。
不同类别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2个公因子上,分别是“教学”和“知识”。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以及社会对相关专业的需求现实,学校开设了不同层次和类别的专业教育。从本科、高职和专升本三个类别看来,学校一般都会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特点开设不同的课程,专业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也有差异。这就形成了不同类别学生对“教学”和“知识”认知的差异。专升本类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在与以往学校对比中认可目前学校的教学工作。一般选择专升本的学生,大都是在学业上追求上进的学生,因此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求高更。相比较之下,高职类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不强。本科类学生对学校的专业教学工作的要求更高。就学校专业教育而言,对本科、高职及专升本三类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不同的定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应关照到三种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需要并综合提升教学质量。
不同地域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就业”公因子上,其他方面的差异不明显。一般认为,因为不同见识和经历的原因,学生来源的地域,会对学生所学专业有一定影响。但从本次调研来看,除了学生非常关注的专业就业之外,对在学校的专业教学和学习的影响并不大。来自农村的学生,因为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缺乏了解、平时旅游活动参与少、对国家旅游发展政策不熟悉以及对旅游开发活动了解不多等因素,再加上在报考旅游管理专业时方向的定位并不明确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并不乐观。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和端正学生的就业态度,强化专业就业训练,是学校提升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通过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质量来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使命。分析学生对专业教育认知态度,从学生对专业认知角度去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根据学生认知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才能更有效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就业态度和能力、优化及落实教学制度、强化专业管理、开展实践教学、完善专业知识体系、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和加强英语学习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性别、年级、类别及地域对专业认知差异的基础上,制订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方案并保证方案的落实,才能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提升。
[1] 魏小安,厉新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S1:30-33.
[2] 曾国军,彭青.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系统分析—基于重点大学高年级本科学生的问卷调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3:443-447.
[3] 王香茜.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启示[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9)6:103-107.
[4] 路紫,王杨,赵峥,常思思,王蕾.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10:82-86.
[5] 张胜男.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改革之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99: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