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之总体回顾

2014-08-15 00:49梅定国刘婷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资本主义理论

梅定国 刘婷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合肥230601)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共党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进行总体回顾,有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这一理论研究的来龙去脉和整体态势,为学界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8年于光远先生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概念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这一理论体系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经过长达20多年的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新的观点不断呈现,为毛泽东思想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总的来看,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有无之争

关于毛泽东思想中有无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问题,学术界曾经展开过热烈讨论,经过长期的探索、论争和弥合,人们的认识日趋统一,已基本形成共识,即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两者之间是奠基和延伸的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前卫性创造,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逻辑性演进,没有后者前者不可能成为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但是学者们同时也认为,这两个理论体系的紧密关系,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是截然分开和泾渭分明的。相反,没有纯粹的革命理论,也没有纯粹的社会理论,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融共生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总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影子,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中也总抹不去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痕迹。在这两个理论体系中,有一定的重合或相似的内容,或者说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交集。

但是有少数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仍坚持自己的一家之言,他们不承认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存在,并为此进行了长篇累牍的论证和辩驳,甚至把这个问题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来严肃对待,代表性人物是李伟教授和黄爱军教授。比如李伟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不能成立,其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转变理论,也有悖于毛泽东的不断革命论,这个理论是某些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编造出来否定社会主义改造,进而达到否定毛泽东思想、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1]。黄爱军支持李伟的观点,并对质疑李伟的文章进行了批驳,论证了“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不存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未形成可以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并提的成熟的理论体系”等,从而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说法“值得商榷”[2]。但是他们的观点似有孤掌难鸣之势,近年来也未见他们相关的研究成果问世。

沈雁昕似乎为了弥合这种纷争,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概念,认为新民主主义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解答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发展前途问题[3]。细究其文章可以发现,他并未将“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将其上升到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并列的高度,这种折中提法目前来看没有得到学界有力的响应。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发展史(上)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发展史问题,除了“放弃”问题外,学者们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普遍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起成长起来的。五四时期到遵义会议之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孕育时期,从党的一大的无产阶级专政、二大的真正民主共和国,到1927年关于中国非资本主义前途的讨论,初步勾画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1922年,中共二大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区别开来,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发端,也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打下了思想基础。1926年,中共根据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非资本主义前途”决议的精神,提出未来之中国要实现这个前途,政治上的根本保证是无产阶级取得领导权,经济上则是限制私人资本经营“于全国国民经济有关的大产业”,而无关国计民生的产业,要让给私人去经营,但要渐渐减少私人资本剥削的程度,渐渐地经过非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走向社会主义[4]699。这些认识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孕育阶段的重要成果。从红军长征胜利到《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阶段。有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从苏维埃工农共和国、人民共和国,到三民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立国目标的发展轨迹,展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形成的逻辑进路[5]。王永江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统一战线策略的调整、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实践等方面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和实践基础[6]。学界几乎一致认定,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两篇著名文献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基本标志。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以后,经历了充实、发展的过程,说明毛泽东等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逐步明确和深化的。学者们从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7年12月会议的三大经济纲领,到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第一届全国政协《共同纲领》,再到刘少奇“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思想、周恩来“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思想等,探讨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以后的发展脉络。比如沈雁昕认为,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展,中共把关注的焦点从“走什么路”集中到“建什么国”的探索上,成为推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契机,毛泽东等人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经济等方面对即将建立的新中国进行了系统规划,使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内涵大为拓展[3]。

对于刘少奇“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思想,不少人认为应当充分肯定,因为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追求的立国目标的明确表达,并非主张永远停留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同时这一主张在建国初期也发挥了积极作用[7]。也有研究者分析了周恩来与毛泽东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的认识差异,认为周恩来坚持边建设边过渡,建设与过渡相统一的思想。毛泽东则偏重于强调“三大改造”,即强调从生产关系层面向社会主义过渡[8]。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发展史(下)

一般认为,从1952年开始,毛泽东等人开始酝酿向社会主义过渡,而建国前夕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的认识就发生了微妙变化。张勇认为,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从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社会的主要矛盾、新资本主义的提法、对待资产阶级的态度等四个方面作了重要修改[9]。另有学者认为这些变化可视为“左”倾思想的前兆和发端。1953年6月,毛泽东对“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提法提出严厉批评,同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标志着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放弃。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等人的认识并不一致,但是由于毛泽东的崇高威望和在党内的地位,最后都把思想统一到毛泽东的意见上来。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被完全放弃。王智等认为这反映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主观急躁心理,轻率中断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是不明智的[10]。林蕴晖则否认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合理性,认为或迟或早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都是照抄苏联模式,都不符合中国实际[11]。有论者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终结并不意味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放弃,时代的发展和局势的变化使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转向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乎逻辑的产物,两者之间的衔接和转换就是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与其相对立,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一种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问题只是出在时间表的安排及进度的把握上[12]。

关于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原因,学术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杨奎松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条件下,为在战后争取自身的政治地位与领导权所制定的一种斗争策略。由于没有内在的理论和实践驱动力,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放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13]。柳建辉认为,这是毛泽东等人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进行实践检验并重新认识的结果,是对中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不断探索而得出的新认识[14]。崔晓麟等人认为毛泽东思想观念中对资产阶级的排斥以及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不彻底性,是其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根本原因;苏联的施压和影响、东欧人民民主主义的实践与理论的影响等国际环境是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因素[15]。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若干属性

由于毛泽东等人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若干属性表述得比较模糊,为学界的研究增加了难度。蒲国良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基于中国国情的一个特殊的社会发展战略。新民主主义社会有其自身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是一个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物质基础的过程[16]。柳建辉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转换形态,其本质特征是保护和利用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生产力[14]。高伯文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定位是,它是中国革命胜利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的一个相当长的建设阶段[17]。王树荫经过综合分析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点:即从静态来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有其特殊的质的规定性;从动态来看,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即具有暂时性,其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作用看,社会主义因素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起领导作用。大多数论者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既不属于资本主义范畴,也不属于社会主义范畴,是一个有着特定社会历史内涵的全新范畴,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和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18]。

郭德宏认为,建国前后党中央一方面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又强调中心任务是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两者之间是矛盾的。他认为只有到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大多数论者认为,两者之中,主要任务的提法是正确的,而主要矛盾的提法过于勉强。王树荫在梳理了各家观点后指出,中共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的提法有个变化的过程,两者之间确实有过矛盾的表述,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党中央曾改变了主要矛盾的提法。即便刘少奇提出的主要矛盾是与三大敌人及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也难于成立,因为没有把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放在主要矛盾的视野之中。这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局限性之一[18]。

五、新民主主义与资本主义

关于新民主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代表性观点如下。胡绳等人认为在新民主主义政权下,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发展是有益的,是一个进步和不可避免的过程[20]。马占稳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处于从属地位[21]。郑德荣等人认为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不是泛指中国的一切资本主义,不包括官僚资本主义经济,而是特指民族资本主义经济[22]。黄如桐认为,党对资本主义的政策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需要发展资本主义,另一方面还要限制资本主义[23]。何诚认为,把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变成消灭资本主义,偏离了建国前夕确定的政策[24]。另有论者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半资半社性质的社会形态,既可能向资本主义发展,也可能向社会主义发展,发展的态势取决于新民主主义政权对两种“主义”的态度和政策。资本主义进步性的引力使新民主主义不得不利用资本主义,而社会主义离心化的楔子又使中国共产党经常把批判资本主义提上议事日程,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对资本主义的默认与纠结中摸索前行的(这是本文第一作者博士论文的重要观点之一)。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资本主义的原因,郑德荣等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俄国的新经济政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的“左”倾错误提供了历史经验教训[22]。黄如军则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理解;中国经济的极端落后;当时国内外政治形势和党所处地位的变化,等[25]。马占稳认为,新民主主义制度本身就有发展资本主义的任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比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步;发展资本主义不仅有利于资产阶级,更有利于无产阶级[21]。

六、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

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问题,胡绳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从1949年已经开始的说法不能服人,党取得政权与社会主义革命是两回事;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主要是依靠政权力量人为促成的,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26]。沙健孙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新中国的成立就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因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已开始执行某些社会主义革命任务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的必然,说社会主义改造是人为促成的缺乏理论根据[27]。黄如桐认为,从无产阶级政权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极端重要性来看,我党夺取政权与社会主义革命是一回事;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社会条件发展成熟的必然结果[28]。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关系问题,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亦取得了相当积极的成果。从主流观点看,倾向于二者是逻辑的衔接相续关系,很多学者从两个理论体系的诸多共鸣、后者对前者的借鉴和扬弃的视角开展研究,认为二者是融通和超越的关系。但是某些论者的研究往往走入极端,只看到二者的共性,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复归”,主张“重回”新民主主义社会,出现一股“现代新民主主义思潮”,理应引起学界深思和警惕。还有些学者把二者截然对立起来,借赞誉新民主主义社会之名来诋毁、否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尚需学界进行有力整合。

七、新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思潮出现在19世纪中叶的俄国,其主要观点是否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认为通过农民的村社建设就可以过渡到社会主义,其实质是一种空想农业社会主义。胡绳认为,毛泽东曾经大力反对过民粹主义,但在建国后却“沾染了民粹主义色彩”,指出其在建国后离开了新民主主义的正确道路,以民粹主义观点对待资本主义,急于消灭资本主义[26]。杜导正明确支持胡绳的观点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以非凡的勇气指出这一点极其重要,点出了建国后我党一系列“左”倾失误的思想根源[29]。沙健孙认为,毛泽东认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但从来没有像民粹主义那样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之上。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30]。章德峰、彭建莆也反对胡绳的观点,认为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的新民主主义论,不能完全套用到50年代中国的实际中去。中国在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依靠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情形,与民粹主义“从封建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观点毫无相同之处,与民粹主义崇尚小生产,轻视社会化大生产的观点风马牛不相及。所以对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不能理解为沾染了民粹主义的色彩[31]。

八、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历史价值和局限性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历史价值,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评价,代表性的观点如下。鲁振祥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基本指明了经济落后国家在取得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国家并准备条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设国家的新的“两步走”设想:第一步建设新民主主义,第二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从而把马列主义关于落后国家革命后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社会而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了科学的实施方案[32]。石仲泉也认为,从革命转变理论的角度看,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比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它解决了实现革命转变的具体途径,从而把革命转变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理论层次,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补充[33]165-167。

许多学者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石仲泉把这种局限性概括为四点,即关于两个革命阶段转变时间的衔接的模糊性;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的二元性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认识的不确定性;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的短暂性[33]165-167。

通过以上的总体回顾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共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学术分歧和论争依然存在。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渊源、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新经济政策、过渡时期总路线等若干范畴的关系及比较研究、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隐性发展”问题、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关系考析等方面,尚属研究的薄弱环节。这些学术分歧和薄弱环节还有待专家学者作出进一步努力,给予科学回答。总的说来,我国学术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可以概括为:进展重大,分歧不少,薄弱尚存。

[1]李伟.“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不能成立[J].探索,2008(4).

[2]黄爱军.“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说法值得商榷[J].探索,2010(5).

[3]沈雁昕.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04(9).

[4]六大以前[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王智,文红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创制与放弃[J].党的文献,2000(1).

[6]王永江.试析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J].社会科学家,2007(4).

[7]鲁振祥.刘少奇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几个问题的考察[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8]彭思铸.周恩来坚持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思想论析[J].学海,1998(2).

[9]张勇.建国前夕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四个重要修改[J].北京党史,2000(3).

[10]王智.试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实践中断的原因[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3).

[11]林蕴晖.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再思考[J].教学与研究,1999(12).

[12]柳建辉,等.“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及其争论问题研究”笔谈[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2).

[13]杨奎松.毛泽东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关于俄国模式的影响问题[J].近代史研究,1997(4).

[14]柳建辉.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几个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11).

[15]崔晓麟.试析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原因[J].学术论坛,1999(3).

[16]蒲国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历史地位[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8).

[17]高伯文.建国前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1).

[18]王树荫.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述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3).

[19]郭德宏.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若干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3).

[20]胡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前瞻[J].中共党史研究,1998(6).

[21]马占稳.毛泽东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认识[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6).

[22]郑德荣,柳国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述略[J].党的文献,2000(1).

[23]黄如桐.关于党的发展资本主义政策的探讨[J].真理的追求,1997(2).

[24]何诚.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J].中共党史研究,1999(11).

[25]黄如军.从新民主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5).

[26]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J].中共党史研究,1999(3).

[27]沙健孙.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再评价[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1).

[28]黄如桐.关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若干问题的讨论[J].中共党史研究,1999(6).

[29]杜导正.新民主主义的回归与发展[J].炎黄春秋,2009(4).

[30]沙健孙.坚持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J].真理的追求,1999(1).

[31]章德峰,彭建莆.再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兼与胡绳同志商榷[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2).

[32]鲁振祥.新民主主义理论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发展[J].文史哲,1991(4).

[33]石仲泉.毛泽东的艰辛开拓[M].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资本主义理论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大论战与湘学的新民主主义转型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