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星辰(天津艺术职业学院 天津 300181)
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促使我国高校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期望使之能够帮助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树立方面有正确的引导。在课上将理论知识同实际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推动高校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与发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至今在对学生的影响上面,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很多学生只是把它当成一门课程来学而已,对该门课程的改革也一直在进行,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很多问题仍然存在。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各大高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上都是采用教师为主的“一言堂”的说教形式授课。在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中,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枯燥与繁琐,因此,在实际的课程教授中,学生难免不会产生厌倦与消极的态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采用新媒体设备,应用新的科技装备,使讲课形象生动,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其在“保鲜”方面还是有待提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要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注入新内容,如果在讲课过程中生搬硬套,没有新意和与现实结合,只是对教材内容的重复和搬动,其主要内容没有予以创新,这就使得原本就生涩的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造成学生松软懒散的学习态度。
在我国的大多数高校,对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比较简单单一,这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在态度上就会有所变化,他们普遍会自动地将这门学科当作自己的副科来学习。其考核形式的总成绩的得出大多数就是30%的平时成绩和70%的考试卷面成绩的总和。这样低标准的要求,只要学生能够按时进入课堂,在考勤上是满分,就能够轻松地将此科目愉快地通过。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步伐,高校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尤其是在教学模式方面,将传统的一言堂,转换成了实践性的教学,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活动当中,对身心与知识予以合理地消化,这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相适应,也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以致用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真正走出校园,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学生自身所具备与意识到的思想道德修养并不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就能够发生质的飞跃,它需要一个沉淀与吸收的过程。这门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在思想道德素养的养成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在其实际的发展中,对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形成有一定的帮助。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对社会现实予以模拟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对明辨是非的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方面意识的提升均有所帮助。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法律体系与思想道德修养建设的发展现状,对个人在思想意识领域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能够推动整个教学的新进展,能够将理论中的知识,在实践的教学中得以反复地提醒与教化,促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同时,丰富自身对法律的认识,并能够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能够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制建设日趋成熟与完善,对思想道德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这就促使高校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予以改革,尤其要注意对教学实践的应用与革新。
随着社会多元的发展,高校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传统授课形式,已经同学生的现代化思维相悖,不能够满足其多变的心理需求。这就需要高校能够对其进行教学实践的应用与改良。教学实践的研讨形式,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其进行指导与引领,学生能够根据课程所涉及的主题,围绕其进行专题化的探讨与研究,在讨论中将自己从课程里所得到的、与意识到的知识与行为同大家一同分享。这样,能够在交流中将知识予以吸收与消化。比如: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将“诚信”作为整堂课程的中心话题,让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围绕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科书,将其视为理论上的载体,并通过激烈的讨论与研究,将“诚信”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予以明确地分析与展示。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学生通过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对这一“诚信”专题各抒意见与想法,最终由老师对其进行总结与分析,让学生对这一专题在思想与意识领域加以强化,使之对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树立施以一定的影响。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采取辩论形式,能吸引许多大学生参与并体验到其中的乐趣。这种在教学形式上的革新,让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的学习,平添许多的兴趣,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且一改往昔的一言堂与沟通少的情况,促进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丰富课堂内容、活跃学习氛围。
在教学实践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比如:将课程的内容转换为辩论的形式,这样一来能够让学生充分地融入到课程实践的活动中去,并对课程的主要内容做足功课,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一辩论赛形式,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们集思广益,对社会的现实与法制的建设进行深入的了解,促使学生同时代接轨,不能脱节。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其中。比如:第一课的“大学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历史使命”,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分别以历史使命是完善自身的修养与品德或者是不做危害社会的事情就是好公民,展开辩驳。辩论之后,让学生能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深刻地理解课程的内容,并将课程实践中所涵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社会魅力展示与感染出来,进一步将理论同实践相联系,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由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带动了高校课程的多元性发展,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课中,更是需要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其进行发展与实践,这就促使体验式的教学实践应运而生。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让高校中的学生走进社会,将理论同实践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对社会充分地了解,通过自身的实践与感受,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的知识在思想意识上相协调发展。比如:通过实际的社会调查与接触,察觉社会中的变化,对其进行系统与综合性的分析。这样不仅能够对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还能够指出对社会中常见的不规范行为,将体验带进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中,感受教学实践带来的新体验。
总之,高校需要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必要的改进,促进其同社会发展现状相协调,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在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上施以一定的影响,使之能够对社会与生活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1] 戴学东. 如何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1).
[2] 吴万明. 注重人文关怀 提升教学实效——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0(03).
[3] 高鸿,吴新菊. "穿越"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以福建中医药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J]. 中国电力教育,2012(35).
[4] 夏燕青.诺丁斯关怀理论对高校女大学生的德育启示[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1).
[5] 任东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1(05).
[6] 杨支才,谭宏钢.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1).
[7] 马伟宁,周维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与教学改革[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8] 张晓敏,钟铭佑. 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法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系列成果之十[J]. 高教论坛,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