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军,张瑞青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微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叙事模式进入荧屏及人们的生活,包括《赢家》《老男孩》《一触即发》《天堂午餐》等,优秀微电影的网络点击均突破千万次,发挥了有效的传播作用,微电影的发展也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叙事特点与艺术魅力[1]。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举办了各类微电影相关活动。比如,新浪视频发起的利用微博平台传播的新浪微视频大赛;优酷推出年度微电影计划,即优酷出品每年全心奉献的年度重头微电影项目;以及由中国网络电视台及全国省级电影频道联盟举办的中国国际微电影大赛。通过参赛获奖的形式,大学生的创作得到了肯定,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学生还可从中寻找到就业和创业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秒~3000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 (几千元~数十万元每部)的视频短片”[2]。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微电影是受现代科技的影响,在网络和传统电影的双重影响下产生的,与传统电影相比在时长、投资、制作规模上都比较小,但又制作精良的一种新的电影形式。
(1)微电影的特点首先是时间短。较之传统电影,微电影的时长一般控制在几分钟到20~30分钟之内,十分符合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和对碎片时间加以利用的需求。(2)微电影的节奏快。微电影要在短时间内为观众所接受,大部分选择了“首尾”接续式的模式,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一种叙事方式。微电影的开端、结局和发展都有可能被压缩或省略,直接重点展示事件的高潮。(3)微电影的情节简单,由于时长较短,微电影在交代情节上要简明扼要,所以大量的微电影使用了字幕和旁白,这种形式是为了让情节变得简单、清楚、明了。(4)微电影的语言简洁。微电影虽然时间短,但还要讲好一个故事,从一定程度上要求了它的语言要简洁、凝练、意蕴丰富,更好地为影片主题服务。
微电影作为新兴事物,从创作到播出都是基于网络平台,有较为宽松的创作环境和表达空间。通过丰富多彩的正能量题材,反映大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奋进、勇于拼搏等时代精神,结合相关专业开设的数码拍摄、图像后期制作、非线性编辑及影视特效合成等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综合水平,使学生运用新技术拓展专业技能,表现大学生的多元创意。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个性需求,设计校园微电影传播的途径和模式,并给出合理化解决方案。高校还可通过拓展微电影相关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微电影创作首先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从组建团队到团队磨合,直到最后完成校园微电影的发布,中间一定会经历很多艰难、曲折。这对于学生的成长都是很有帮助的,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生活,从团队生活中得到快乐,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在微电影制作过程中,有时候场地条件、气候条件、生活条件会很恶劣,为了高效完成制作,整个团队要克服重重困难,保持高度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才能保证制作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是对学生很好的锻炼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微电影的“微”决定了必须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吸引观众,并让观众产生继续看下去的兴趣,这就对微电影的内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内容上不仅要新鲜有趣,而且要贴近生活和社会热点话题,而随着观众审美趣味、欣赏水平的提高,微电影的内容深度更是制作的首要目标。蔡康勇曾用 “震撼”、“提醒”、“讯息”、“启发”4 个词来概括微电影[3],好的微电影要具备一定的思考和人文关怀,要追求题材创新、形式灵活、制作精良,而最重要的就是创意。大学生们思想活跃,头脑灵活,对人生充满激情,对社会的现状渴望了解,对社会新闻焦点乐于思考,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他们可以不带成见地观察生活观察社会,他们勇于探索真相,表达思想。微电影的制作正好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去挖掘发现新的生活素材,独立地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创作出高质量的脚本,探索开创新的表现形式,自由地发挥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既符合现代青年人追求标新立异、追求独立个性的特点,同时又是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很好地训练和培养。
由于经费和人员的限制,大学生微电影团队的人数不会很多,可能从几个人到几十个人,那么在人数有限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可能身兼数职;既是编剧,又是演员;既是导演又是摄像师;既负责灯光,又负责舞美、服装、道具;既负责场地,又管理器材;既负责录音,又负责后期制作,相互之间还要沟通协调[4]。多重责任的肩负,多重岗位职能的履行,利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由于微电影的特点鲜明,非常适合在高校传播。大学生思维活跃,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通过校园微电影的创作,可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记录大学生身边的故事,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能够拓展学校的相关专业技能。创作微电影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而且对于传播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具有深远的意义。
校园微电影的创作需要结合当前时代潮流,挖掘鲜活的生活片段,提炼出积极向上有意义的丰富题材。由于微电影独有的创作方式,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个莫大的鼓舞,他们的课堂作业也可以成为品质优良、点播率超高的微电影。那么,如何进行校园微电影的创作呢?现进行如下探析。
校园微电影的创作首先需要组建一个微电影的创作团队。团队规模可大可小,若人手不足,可在校园发布信息,招聘学校学生以及相关部门人员,包括群众演员、剧本创作以及道具服装的准备等;设计出团队名称和团队Logo,定期组织活动并做好记录,还可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各类活动和大赛,增加团队意识和培养集体荣誉感;团队需要进行分工协作,组长可根据成员的兴趣特长进行角色分工,如导演、策划师、编剧、摄影师、剪辑师、配乐师以及后期特效加工师等角色,当然化妆师和灯光师,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角色的分工和配合,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剧本创作对于校园微电影的创作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应该结合当前的时代潮流,特别是当前建设中国梦的时代精神,围绕着这一主题可有创业梦想、青春梦想、校园梦想以及环保梦想等多种时代特色题目,鼓励学生提炼生活的细节和丰富意蕴,挖掘出生动的片段,激励大学生积极向上,为中国繁荣昌盛的强国梦添砖添瓦。其次应设计好剧本分镜头脚本,包括拍摄的时间、拍摄时长、镜头的景别、节奏、镜头参数以及镜头表现的场景和情节等,合理设计分镜头脚本可让拍摄工作更加快捷,高效。最后微电影的镜头语言和叙事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通过镜头观察生活细节的习惯,通过推拉摇移以及节奏的变换等手段提高镜头表现力。另外,剧本的叙事结构是根据表现的内容和主题内涵,对一系列人物和事件根据需要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达到一个剧本最终想要达到的效果,可分为起承转合的几个部分,中间可设计悬念和高潮等部分[5]。
首先,需要选择好拍摄器材。现在比较常用的有佳能的5D2、7D,好一点的有C300,REDONE以及SONY的F55。器材不用追求最好,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价比高的拍摄器材,若没有专业器材,手机和一般数码产品也可进行拍摄。其次,摄影师要掌握构图、光圈、快门、景深、镜头、曝光控制、用光等拍摄技术,还有机位与景别、摄像机的运动、背景的选择、布光等技术。有时要利用一些道具进行辅助拍摄,如果没有专业的灯光设备,可找几个白色板当反光板,如泡沫板;没有轨道可利用自行车等来进行拍摄。导演需根据分镜头脚本指导拍摄工作,中间可赋予自己的情绪和特色,让微电影更精彩,更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感。
拍摄工作完成后,可进行剪辑工作。剪辑师可先研读剧本中的内容,包括剧本中的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情节,提炼出剧情的脉络图,领会剧本表现的内涵;对导演给微电影赋予的情绪进行领悟,提炼出情绪走势图,这一过程称为号脉。如果团队人员较少,导演和剪辑可由一人完成,这样会更好地演绎故事脚本。剪辑软件可选择专业软件premiere进行粗剪和精剪,苹果平台的可选择Final Cut Pro软件进行剪辑工作。剪辑不仅仅是简单地把分镜头的一个个动作连接起来,需要积累生活的底蕴和细节,更好地表现微电影的内容,它是微电影的再创作。
剪辑工作完成后,可进行后期合成。高校可开设相关的影视后期合成课程、影视特效课程,学生课下还可交流合成和特效心得,更好地提高后期合成及特效制作水平。后期合成软件可选择premiere,专业软件有Nuke;影视特效软件可选择After effect,专业软件有houdini。软件选择要摒弃软件越高级越好的观点,软件只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重要还要看后期合成师和特效师的表现力。后期合成中音乐和色彩对于表现微电影是很重要的元素,这需要创作者有一定的乐感和色彩的感觉,在影片中选择贴切的音乐,赋予影片更好的色彩,给观众有声有色的感官世界,更好地表现微电影的内涵。三维技术的运用给后期合成及特效制作带来很大的亮点,学生可利用三维软件3dmax以及maya设计三维效果,如三维粒子特效、三维场景等特效,通过三维特效对于微电影的创作是一个有益补充,提高了微电影的观赏效果和表现力。
微电影的发布平台非常灵活且多样化,可上传到网络、手机、移动媒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6],同时,可结合微信、微博、空间、云技术等拓展微电影的传播。这些播放平台都是年轻的学生们容易接触到的媒体,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有了便宜的播放平台,有了一个“公开发表”的渠道。播放的过程中点击率越多,传播途径越广,反馈的越多越能激发大学生的热情,激励大学生们不断提高作品的质量。
校园微电影作为新生事物,其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虽然还会有诸多困难和曲折,但它在负重前行中有国家教育文化建设作为强大动力,有受众需求形成的强大引力,有以体制机制建设引发的创作活力,有新技术进步带来的高效率,更有创作校园微电影原创者的艰苦努力,只要我们抓住机遇,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从事微电影创作,就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微电影创作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作热情,逐渐繁荣中国的教育文化产业。
[1] 刘慧,陈尚荣.“微传播”语境下的“微电影”[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49-52.
[2]王兆成.旅游微电影营销探析 [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2,16(4):38-41.
[3]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电影市场,2011(11):23-24.
[4] 孟志军.微电影传播学解析[J].新闻界,2011(08):99—101.
[5]郁选民.浅谈校园微电影的拍摄[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2(8):65-67.
[6]黄凌子.影像、网络与大众——以《11度青春》为例看新媒体电影现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02):15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