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院道桥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08-15 00:52齐善忠王淑红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实训技能素养

齐善忠,王淑红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黄河水院)道路与桥梁专业教学团队(简称道桥团队)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道桥团队在长期的课程改革和示范性建设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了一种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1 道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黄河水院道桥团队在原有的“4321-1234”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1],依据实际工程的工作过程,实施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式,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教中学、学中练、练好做、做中评”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包括“教、学、练、做、评”5个环节,因此,这种模式也被直接称为“教、学、练、做、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1.1 道桥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背景

国外开展职业教育已有百年左右[2],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3]、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4,5]、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6]、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7]。它们主要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做”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近年来,国内职业教育在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也开始从片面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转变为兼顾职业素养的观念,提出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8-16]。 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王辉静等则提出了在“教、学、做”中需加入“用、鉴、拓”,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17],通过校企共育共管与“四个合一”,实现了计算机方面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大多数职业教育模式共同特点是:强调“教、学、做”的相互配合,仍然在于片面突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没有真正关注或凸显学生的职业素养。黄河水院道桥团队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这类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合道路与桥梁专业的人才培养。

1.2 道桥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

道路与桥梁专业以工程建设一线所需的高级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毕业生主要面向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监理和公路维护与管理方向就业。并且经过2~3年的工程实践锻炼,毕业生能够胜任工程建设一线主管的职责,不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在管理方面,都能独当一面。针对培养目标,黄河水院道桥团队借鉴了国内外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本专业特点,在2009年构建了 “4321-1234”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需凸显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将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学生成绩考评的一部分。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摸索与经验的总结,同时借鉴了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更加凸显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了校企合作,在“4321-1234”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道桥教学团队又提出了“教、学、练、做、评”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黄河水院道桥专业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2 道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硬件建设

硬件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在校内模拟实训和实际工程现场实践要求,所以需建设两类实训场所:校内实训模拟场所和校外实际工程实训场所。

(1)基于工程一线岗位技能人才的培养,校企可以共建实验实训条件。与企业携手,黄河水院已经建设了4个校内实训中心,涵盖17个实训室,集“生产、教学、科研”于一体能满足本专业在校生的实训需要。实训中心密切结合行业特点,合理配置实训设备。要求突出职业氛围,可以满足岗位技能培养、技能鉴定、社会服务。

(2)以学生为纽带,广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本专业与中铁大桥局、济源市公路局、开封市通达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开封天平公路监理有限公司、河南高远路业集团等省内外多家大型知名企事业单位确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全方位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合作不仅为教学提供了实训场所,使学生及时地掌握了最新的实际操作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为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而且也为企业输送了合格的毕业生。

2.2 人才培养模式的软件建设

2.2.1 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模式决定了该专业教师除应具备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共性素质外,还应具备培养技能人才所需的各种素质。即使是基础课教师也应该对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及与本课程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黄河水院交通工程系围绕4项专业核心能力[1],建设了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按照每届200名学生,分5个班,配置25名专职教师,其中75%以上具备双师素质。另有外聘教师30人,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专题讲座、校内外生产实训、指导顶岗实习等,其中在校内指导道桥施工技术与管理、道桥施工放样和道桥施工检测3个专业核心技能方向的能工巧匠,分别不少于2人。

2.2.2 课程体系建设

本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组织上包含2个教学系统,即“知识培养系统”和“能力培养系统”。

(1)知识培养系统以提高理论知识为目标,设置职业核心能力课(即公共基础课);基于道桥建设的职业行动领域,构建专业学习领域;以必需够用为度,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设置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拓展课。

(2)专业能力培养系统按照“四层次、六递进”方式进行系统化设计。“四层次”是指课内单项实训、单列专项实训、生产性综合实训、顶岗实习。课内单项实训在课堂上通过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完成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单列专项实训是通过单独组织的集中实训,进行某一施工过程的专项能力培养;生产性综合实训是模拟具体生产任务,通过实训提交符合生产要求的实训成果;顶岗实习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完成生产岗位的具体任务。“六递进”是指学生技能培养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从熟练到精湛,角色转换从实训到生产、从校内到校外、从学生到员工的递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就业竞争力。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始终将态度作为一项重点考核项目,目的是在工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3 道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计划

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顺序:“先公共、后专业,先理论、后实践,先暑期、后适时”;在实践教学方面则模拟道路与桥梁施工全过程,贯穿道路与桥梁工程勘测与放样、施工检测、施工技术管理、专业软件应用等4项专业核心能力,打破了原来的知识学科体系,形成了专业核心课程多功能、一体化的校内教材,并建设成了教学资源库[18]。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1)第一学年,学生以学习公共基础课为主,并开始学习部分专业基础课,培养单项专业技能。实施“测量员”、“试验员”等技能证书培训工程,使之初步具备测量放样实际操作技能和材料检测技能。学生在具备测量和材料检测基本技能之后,在6~10月份道桥施工项目高峰期参加“暑期顶岗”,通过暑期顶岗实践,建立职业经历档案。

(2)第二学年,学生学习完全部专业基础课,开始学习大部分专业课,应培养专项技能。实施“施工员”、“预算员”等精湛技能证书培训工程,提高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参加第二学年“暑期顶岗”,明确职业定位、完善职业规划、丰富职业经历。

(3)第三学年,前半学年以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开展校内工程项目模拟实训和岗位技能综合培训,针对就业方向,强化岗位技能和工作态度,同时开设专业拓展课程,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后半学年根据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情况和企业用人需求情况,让学生到企业按照正式员工的要求参加工程实践,即适时顶岗。通过适时顶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运用行业标准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

3.2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为了能有效实现教与学的有效融合,应重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培养。近几年黄河水院组织一些骨干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如到德国、香港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学习。这些骨干教师学成归来,学院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等,让这些教师与校内所有专业教师分享所学成果,如新的教育方式、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等,并且逐渐将其渗透到教学中。如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已经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教学目标制定时更注重“教学生什么内容”,“学生学完后能干什么工作”,“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接受更直观、更简单”。这种设计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感受和教学设计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理念是实施“教、学、练、做、评”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3.3 强调“练”与“做”

“练”是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校内或施工现场“教”与“学”之后的单项练习,包括教师统一组织的“练”和学生在课外单独进行的“练”,学校实训室是开放性的,只要学生申请就可以进行练习。“做”有两种情况:(1)当学生“练”到一定的程度,教师会组织专门的“做”,就是让学生小组将各单项的练习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综合性实训项目,在校内实训场进行系统的“做”,“做”的过程由小组自己进行设计、组织和项目实施,教师则负责监督;(2)学生到施工现场“做”实际的工程,根据工程进度由公司安排“做”的具体内容。

3.4 注重“做”后“评”

“做”后“评”是与“做”相对应的,一般也有两种情况:校内实训场的“评”包括小组内成员互评、小组之间互评和教师评,按3∶3∶4的比例进行综合评价。小组内成员互评主要根据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对本组工作的付出多少进行;小组之间互评主要是小组之间互相进行工程质量验收,根据“做”的质量评定成绩;教师评注重的则是过程和态度,主要根据项目实施期间学生的时间观念、团队意识、安全意识、工程质量意识以及对实训材料的节约意识,另外还有实训结束后对现场的整理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对于综合得分85分以上的学生,则为其颁发“精湛技能证书”。

校外实际工程中的“评”则分为公司现场指导工程师的“评”和校内指导教师的“评”。现场指导工程师主要根据学生的现场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进行评定,校内指导教师则主要根据学生返校后的答辩情况进行评定。如果现场指导工程师评定不合格,则该项为不合格。

4 道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评估

4.1 增强了学生理实融合、实际应用的能力

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练、做、评”5个环节的实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校内都是虚拟现场工作流程,所以能够使得学生对具体的施工流程逐渐清晰,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能够融合起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这对将来的顶岗实习和工作都是有力的支撑。

4.2 培养了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在“教”与“学”的实施中,教师全程掌控,不但掌控质量,同时注意学生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质养成,与学生的交流增多,无形中增进了感情交流,也使得实施逐渐顺畅。情感交流也是实施效果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将来与公司领导、同事之间的交流能力。

在“练”与“做”的实施中,大部分采用自由组合小组、组长和总工负责制,并且组长、总工由每个学生轮流担任,学生分角色进行。在实施中,小组中每个学生既各司其职,又团结合作,既培养了个人能力,又形成了团体意识,学生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也是就业所需要的基本职业素养。

5 结语

黄河水院道路与桥梁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总结了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借鉴国内外兄弟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该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工作过程中的职业素养。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个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有传统的理论教学经验,同时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目前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还比较粗糙,需要进一步细化;支撑项目实施的知识学习先后顺序多有交叉,在实践中还需进一步调整。

[1]齐善忠,付春梅,王腊梅.高职道路与桥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62-66.

[2]周明星,孟庆国.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8(4):82-85.

[3]郑向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历史、内涵、特点及问题[J].理工高教研究,2003(6):79-81.

[4]刘昌明.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评价 [J].教学研究,2007(5):197~199.

[5]刘华东.美国合作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2(10):9l-92.

[6]邹晓春,李佑成.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5(2):13-14.

[7]林海林.加拿大 CBE模式及其借鉴性思考[J].焦作大学学报,1999(3):57-60.

[8] 张连飞.“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4):44-45.

[9]杨俊秋,陈少艾.高职院校《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实践[J].模具工业,2012(3):72-75.

[10]李元庆.高职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商情,2012(30):152-153.

[11]朱彩莲,卞建勇,杨润丰.高职电子专业“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职业,2012(7):105-107.

[12]石娟,杨黎新.“做学教合一”——徐德春的职业教育理念与实践初探[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6):63-66.

[13] 徐岩.“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学模式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1(10):35-38.

[14]孙清荣,李志贤.“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的考核方法与量化标准[J].潍坊学院学报,2012(2):112-114.

[15] 文建平.“教、学、做” 一体化教学实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0):23-25.

[16]董爱华,杨艺,曾志辉.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仪器仪表学报,2010(8):201-204.

[17] 王辉静,耿壮,秦文等.“教、学、做、用、鉴、拓”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精品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2(6):33-35.

[18]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系.教学资源库[DB/OL].[2012-08-16].http: //ziyuan.yrcti.edu.cn.

猜你喜欢
实训技能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拼技能,享丰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