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铮
(安徽财经大学 思政部,安徽 蚌埠233000)
“自习占座”这一现象在我国的大学里已经司空见惯,特别是在大学扩招后,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如今占座这种本该被归为不文明行为的举动,却反被大学生普遍认可。它是指学生通过摆放书籍或在座位的座椅上留下笔迹,标示自己对某个座位的“所有权”。目前这种行为已被大学生普遍认可,是一种应该遵守的“公共规范”。
不可否认,由于自习座位的需求与供应无法达到一致,占座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它既有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读者自身的原因。
经济学追求的是公平和效率,占座是学生竞争学校硬件资源过程中的不正当竞争。然而这样一种对别人不公、对公共资源使用权侵占的恶性竞争行为最终被普遍认可,并将“占位”内化于心、付诸行动,究其原因是由于信息沟通无法达到绝对畅通,造成了个体理性利益选择与整体理性利益选择偏移,驱使公众自愿扮演了“囚徒”的角色。
以纳什均衡理论中经典案例——囚徒困境来分析占座行为可以看到,最理想的情况是大家都选择“不占座”(即囚徒皆抵赖),这样自己和他人的座位使用权都得以保障。但出于对综合因素、可能风险的考虑,从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迫使”学生在博弈中选择占座(即坦白),以保证纳什均衡。
占座作为在缺乏外界有效管理的前提下出现的理性选择蔓延开来后,加重了原本就已稀缺资源的非有效配置。
目前大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根据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单一,往往自我意识强烈,所以在做涉及利益的选择时,会重个人利益而漠视他人和公共利益。映射到关于占座的问题时,通常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此外,公共观念缺失使得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自习室是公共场所,任何个人不论是何种方式强占都是不允许的。[1]5
从众心理也加重了这一问题。人的亲社会性促使新生面对占位者的群体压力时,倾向从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保持一致,以达到与群体中的大多数相符合,占座在此时是一种寻求行为参照,避免因偏离主体而产生恐惧的行为,这个阶段新生虽然开始占座,但还会心有顾虑。有的学生本来是反对占座,但如果不占座的话,便找不到座位自习,会对自己的利益造成损害,但这只是短暂的内心挣扎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会认为大家都这样,至此占座这种原本不文明的行为被个体赋予了“合理”的成份。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间,社会思想道德也同时处于转型适应阶段,社会价值体系的改变必然导致青年大学道德价值观念改变,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社会发展时期,各个社会成员思想都面临着剧烈的冲击,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尚不完善,会放大不道德的行为对其意识领域的影响。占座行为是一种对公共资源“掠夺”的不文明行为,是大学生个体本位主义的表现,其价值取向呈现出由“关注社会”到“关注自我”的发展趋势,[2]224“关注自我”意味着面对利益时,只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惜以损坏他人利益为代价。这种行为所蕴含的自私自利观念与新时期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相背离。
以《大学生占座心理调查与分析》所揭示出学生对占座现象的普遍态度来看,76.4%的学生接受自习占位的行为;60.14%的受访学生占座时的心理是心安理得;83.49%的受访者认为占座不代表道德素质底下。[3]56数据说明了现今占座行为在大学校园中的普遍性,更为严重的是占座行为已被大学生群体普遍接受,并被赋予了“合情合理”的性质,所以大学生在面对占座行为时,[4]117会为了避免耽误自己学习而选择视而不见,自己占座时可以毫无愧疚。学生占座看似小事,但它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和思想意识,大学校园不仅是提供知识的殿堂,也是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课堂。
很多学生为了保证自己自习时坐得宽敞舒适,能与他人保持较宽的空间距离以避免被旁人打扰,通常会占两到三个座位甚至更多。而实际上,通常占位者无法保证所占座位的高使用率,这就造成了在原本资源稀缺的基础上再添人为浪费的现状。有的学生奔波于楼上楼下寻找可以自习的位置,可是往往结果不如人意,从而产生不平衡、沮丧、嫉妒、气愤等负面情绪。当座位稀缺这个问题暂时无法解决并持续时,会导致人的负面情绪持续,如辅以其他负面事件,将可能导致负面情绪发展成常态心境,大大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纳什均衡理论这个视角出发,对校方来说,“如果自习者不占座则不管理,如果占座则管理”是一个理想的均衡。管理者可以通过增加占座行为的成本迫使理性人因占座成本大于占座收益而自动放弃占座行为。像之前校园中出现的“座位收费”、“有偿占座”就是以价格控制为手段,来打破原有平衡,衍生新平衡的一种捷径。但是学校作为一个非盈利组织是以满足教学为导向,所以对占座现象管理方式的制定需要遵循公益性原则,要避免生硬地套用经济学理论,盲目地以经济手段来管理。[5]33
出台相应的自习室使用规章,明确占座行为的处罚,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自习室的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地提醒和引导学生,并及时纠正占座行为,例如进行定期的清座,让学生将占位物品带出,制定规定并告知学生,如若违反管理人员可将占座物品做相应处理。[6]18
当主体意识到占座是主流行为,不占座意味着会失去自习室的使用权后,导致学生原先的心理平衡点被打破,所以在制定规范时,可以从人的自然心理特征出发,通过兼顾人的心理行为特征,使制定出的规范能为各方所接受。
例如学生参与体验自习室的管理工作,这样同学和工作人员对换视角,观察体会占座行为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同时建立同学间监督机制,通过体验者身份地转变,在学生角色特有的占座从众心理形成前,率先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此外,利用人际交往距离来提高自习室座位的利用率。目前高校教室座位普遍为联排式座位,座位间隔约为50厘米左右,[7]17根据交际距离理论,如果一座一人,两人的距离在50厘米以内,会使相邻的陌生学生感到不适,此时人们就会通过扩大间距来维持心理安全的感受,所以学校在配备和预估座位需求量时,要考虑到这点而非过于理想估计教室的使用率,而人为造成教室不够用的假象。
占座现象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已经对校园的和谐建设产生了影响,这种行为与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相抵触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指出要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素质。
学校方面除了改善公共资源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在思想教育方面引导并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只有从根本上树立一个人的道德观念,树立社会公德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占座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观念,树立利人利己的意识,从而解决占座问题。占座现象作为理性人选择的结果,是人心理的自然反应,我们如果只是以强制管理的方式,收效是片面和短期的。只有结合道德教育机制的调节,通过人的内心概念的形成、外界舆论以及校方管理,多维立体的对学生占座行为进行纠正、引导才能取得有效、稳定的成果。
知识和素质是相辅相成,对二者任意一方厚此薄彼都将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作为新的社会人的培养基地,学校无论是在知识教育还是在素质教育上,都拥有着绝对的优势,所以不能让日益激烈的占座行为一点点侵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素质教育是校方不容忽视的一个重点,学校只有建立起一套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道德教育方式,才能够保证在校学生道德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才能够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
[1]任湘,夏艳珺,周艳红.馆员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占座问题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0).
[2]赵飞.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J].高校高职研究,2011(2).
[3]宋美绚.高校图书馆占座行为的成因、危害及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4]蔡佳辰,秦臻.高校“占座”现象归因及对策[J].中国劳工关系学院学报,2008(2).
[5]曾秋枝,李美琴.高校图书馆占座问题的动态博弈分析[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12(2).
[6]杨雄英,杨康贤,刘垚.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和谐校园构建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
[7]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