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喜
(铁道警察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3)
发展开放型经济是河南长期坚持的一项主战略,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指出,中原经济区应着力“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繁荣,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再一次肯定了开放对于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纵观河南多年开放的状况,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在实施中原经济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这三大以河南为中心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战略的机遇面前,已经取得的成绩还会更加巩固;另一方面,河南的开放仍然需要直面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中有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整体大环境所致,也有的属于源自本省的内生性挑战。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正面临着国际政经格局深度调整、世界多边贸易体制不稳定、大国集团博弈日趋激烈、全球产业分工继续深化、高端资源要素争夺加剧等方面的挑战[1]。河南的开放型经济作为我国整体经济的一部分,自然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大体上包括以下3个方面。
1.1.1 我国对外贸易方面存在的问题带来的挑战
从1978年到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4.1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6.4%,近年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18%左右[2]。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1)贸易发展不平衡带来不断的对外贸易摩擦。长期以来,我国的货物贸易发展迅速,但服务贸易发展比较滞后。我国是世界货物贸易顺差大国,但也是第一服务贸易逆差大国,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 5396.4 亿美元,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3]。货物贸易顺差在我国经济和贸易规模较小的时期,全球尚可以接纳我国相对快速的贸易增长,但由于出口市场的容量相对有限,加之受近年来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不断设置贸易壁垒,与我国的贸易争端和摩擦也时有出现[4]。这样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河南的出口贸易,因为河南出口的一些重点行业如禽肉、制鞋等都是目前发达国家利用环保标准、安全与生态认证及企业社会责任审查等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严格的领域。
(2)贸易附加值低。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正不断向高级化迈进,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现了从资源性产品为主向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90年代中后期到2l世纪初实现了从服装等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移;近几年则实现了在机电产品内部从中低档的机电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的转变[5]。但即便如此,我国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主要依赖数量和价格优势,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附加价值低,很多商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河南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机电产品、人发制品、农产品、纺织纺线、织物、服装等,这些产品绝大部分科技含量不高、贸易附加值低。
1.1.2 引进外资方面的变化带来的挑战
引进外资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但近年来受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及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影响,外商投资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在税收等方面对外商投资实施优惠,而且我国的某些优势如人力成本廉价等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弱;某些跨国公司也采取了分散投资的经营策略,这些因素决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在招商引资方面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其实,利用外资一直是河南开放型经济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存在利用外资总体规模较小、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均衡、外商投资企业效益不佳、外资来源过于集中等问题,在我国整体引资大环境的影响下,河南要想提高外商投资的规模和水平将面临更多困难。
1.1.3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带来的挑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虽然长期保持稳定的发展,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却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与资源压力。一方面,我国的资源总量虽然很丰富,但人均资源的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水平落后,我国对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也不高,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所有这些因素导致近年来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影响。河南本身是资源、能源大省,某些资源、能源如煤碳、电解铝等储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很多其他方面的资源却十分匮乏,除此之外,河南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也不尽合理,存在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
1.2.1 第一产业权重偏大偏低的产业结构
河南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优势地位。河南的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高于全国水平,而第三产业则又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同期河南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7.4%,第二产业占7.0%,第三产业则只占 3.9%[6]。 由于农业的附加值天然较低,故对外资的吸引力不够,农业比重过大的产业结构在开放型经济建设中没有优势。第一产业内部仍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种植为主,农业生产率并不高,呈现出农业大而不优的特点。
河南的第二产业从表面上看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别不大,但实质上高产值背后隐藏的却是工业竞争力弱,产品结构等次低等问题。河南主要重工业产品大多属于基础性上游生产资料产品,终端产品比重较少,使得河南产品的名牌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河南的第三产业整体就比较薄弱。传统第三产业占较大比重,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最具优势的文化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作用发挥不够,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现代物流、现代综合技术服务、中介咨询、商务服务和大型连锁配送企业发展明显缺乏[7]。
1.2.2 身居内陆的地理位置
河南地处中原,特殊的地理位置曾一度造就了其历史上的辉煌。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这种地理位置从另一方面也成了一种劣势。从跨国公司和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地处中部的河南并没有太大的区位优势。相反,与国际市场距离远、运输成本高欠发达的经济格局,使河南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被边缘化。由于河南地处内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内陆色彩”和 “传统色彩”相对较浓,市场经济观念不强,开放度甚至比中西部还低,利用外资规模和外贸依存度却低于同属内陆的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等省。
1.2.3 相对落后的科技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然而,河南省的科技投入和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投入状况的两个指标:研究与开发经费总额、科技投入强度。河南省科技投入增长速度仍相对滞后,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增幅落后于财政收入以及财政支出的增幅,这违背了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原理[8]。根据科技部的统计,2013年河南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在40%以下,也低于60.30%的全国平均水平。通过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得出的模型可以看出,河南的科技创新能力即便是在中部地区也仍然处于中下游的水平[9]。
1.2.4 相对匮乏的专业人才状况
建设开放型经济须有强大的专业人才队伍。河南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劳动力数量相对较多,但其中多为从事低端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多年来本省培养出的优秀大学生数量众多,但相当一部分是在外省尤其是教育发达的省份深造并最终落户当地,最终回归故土报效家乡的高材生只是一少部分,成为土生土长的高端人才更少;从其他省份引进类似领军人物的状况也不容乐观,例如,河南省高校拥有两院院士7人,长江学者4人,还没有某些985院校一个学院的数量多,包括郑州大学在内的一些高校纷纷推出“高端人才引进支持计划”,甚至不惜为之开出百万年薪,并提供住房、科研经费等优厚条件,但即便如此,仍难招到合适人才[10]。专业人才的匮乏和技术条件的落后事实上是相伴而生的,这其中固然有国家政策的缺位等历史性因素,但也有本省在教育上投入不足、前瞻性不够等内在因素。
1.2.5 县域经济发展程度较低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经济系统,是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和空间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且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在河南经济发展总量中自然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然而当前河南县域开放型经济结构仍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表现在产业分布上,资源采掘加工型、流通服务型项目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较少,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工业企业项目更少;表现在产业时段上,传统产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少;表现在企业类型上,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技术密集型产业少[11]。而且河南相当一部分县域仍属于传统的农业大县、经济弱县。
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河南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作为河南优势产业的格局并不会改变,且河南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肩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因此,调整产业结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削弱第一产业的地位;而是应继续认真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工业应坚持做大总量与提高核心竞争力并重,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资源效率高、规模效益好的战略新兴产业。以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为导向,加快推动服务业发展,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提升传统服务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并重、生产性服务业和拓展消费性服务业并重,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提升服务业对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近年来河南省企业出口规模逐步扩大,但出口结构相对单一,像钢铁、铝材等初级产品、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规模偏大。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比重大、科技投入低和创新能力弱成为河南省外贸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应引导本省企业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和新型产品研发,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达到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目的。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在工业化中的应用和推广,综合运用政策手段,完善管理,改进技术,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出口带动效应强、产业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的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相比很多内陆省份,河南省具有较大的交通优势。河南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是全国举足轻重的铁路、公路、航空、通讯和能源枢纽。铁路方面,河南拥有“三纵五横”的铁路网络,尤其是在京广高铁等高速铁路贯通之后,河南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得以拉近,这将直接推动沿海产业加速向河南的转移。河南也有着发达的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超过5000公里,位居全国第一。航空方面,河南虽没有明显优势,但随着建设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战略的提出,定位于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目标,这极大地迎合了开放型经济建设的需要,由于河南具有与航空运输相融合的现代交通体系,因此郑州航空港区的建设必将有利于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促进河南的全方位扩大开放。郑州航空港区的开放带动效应已经初显,其标志事件就是富士康进驻港区,随后也产生了连锁效应,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世界知名企业纷纷抢滩郑州。
应采取积极措施,提高科技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财政带头增加科技投入的作用,使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
要为开放型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一方面,应着力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团队,有针对性地引进金融、物流、创意和服务外包领域的专业人才,全面提高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应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注重培养一大批通晓外语、精通国际规则、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重点开发一批高素质的招商人才和国际贸易人才,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眼光的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等。
河南自2004年推行 “强县扩权”以来,又于2011年实行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2014年1月1日起更是进一步深化了该项改革工作。应以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势,以产业集聚区为主平台,结合主导产业发展,谋划包装一批特色鲜明的重大招商项目,积极进行宣传推介,加强与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对接,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大力培育一批出口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打造一批特色明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基地,扩大县域出口规模。
虽然新时期河南建设开放型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仍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开放型经济,采取相应的对策应对这些挑战,以更好地谋求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动中原崛起,造福中原,助力“中原梦”的实现。
[1]龚雄军.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J].国际贸易,2012(1):8-9.
[2]高虎城.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N].人民日报,2014-3-2(02).
[3]高虎城.需正视外贸发展四大挑战[N].羊城晚报,2014-3-4(A17).
[4]魏磊.我国贸易顺差的合理性与持续性分析及对策[J].国际贸易,2013(10):36-41.
[5]张蕴岭.世界市场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42.
[6]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26.
[7]张锐,谷建全.河南经济发展报告:转变发展方式与河南经济增长(2011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8.
[8]李玉楠.河南省科技投入状况及发展对策[J].河南科技,2012(8):12-13.
[9]李晶慧,冯套柱,刘洁.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3):185-189.
[10]郑永扣.河南年薪百万招不来合适人才 代表建议政策倾斜[N].东方今报,2014-3-8(A05).
[11]喻新安.策论中原崛起:破解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矛盾[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