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慧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化为“大众教育”,毕业生就业困难或毕业即失业的问题日益凸现,其中高职院校就业弱势群体的存在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高校的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着力解决好这一难题,从全局看,是民生之本、安民之策,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从高校发展看,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检验,有助于推进人才培养工程,加快高校实现新的跨越;从学生角度来看,有助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价值实现及其家庭幸福。
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1],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应届毕业生在通过“双向选择”进行择业和求职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不被用人单位认可或易于遭受就业挫折的群体。从广义的角度来看,高职学生现在或将来在实施就业竞争活动中,由于自身及所处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处于竞争的不利境地,而导致不能及时就业或无法就业的高职学生群体。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分类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本文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其进行分类。
按产生原因的不同,可以将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分为8个不同的类型。
(1)家庭经济暂时困难型。主要是指那些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城镇低保、单亲或孤儿及由于突然的变故导致家庭经济暂时困难的学生。这类学生迫切需要找到工资待遇较高的工作,将择业作为脱贫的唯一出路,这部分学生的择业期望值过高,而导致不能及时就业。也正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在当前择业成本越来越高的竞争中,他们择业不可能到远的地方,不能参加更多的招聘会,也不能制作更为精美的求职材料,毫无疑问,他们在择业信息、择业范围等方面处于劣势。
(2)生理缺陷型。主要是指那些因相貌、身体残疾等方面在就业中处于劣势的学生。目前,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都要进行面试和体检,在了解应聘者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对其长相、是否存在肢体残疾等方面进行考察,往往使一些成绩优秀、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因生理缺陷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3)专业受限型。主要是指那些所学专业过于冷门或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少的学生。近年,很多高校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科研力量等方面并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又缺乏充分的社会调研,却开设了一批投入少、见效快的专业,使原本饱和的市场需求,更是雪上加霜。
(4)性别歧视型。主要是指那些因性别不同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学生。由于不同行业的传统用人习惯,不同性别实际工作能力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不同,往往受到用人单位或明或暗的歧视。而在招聘中的性别歧视比较严重的主要表现在对女生的歧视。
(5)学历限制型。是指受学历层次高低的影响而在就业竞争中缺乏优势的学生。这里主要是指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存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一些本科或专科学生就可以胜任的岗位,却明确要求硕士以上。同时由于高校扩招,高学历层次的学生抢占了低学历层次学生的岗位,使低学历层次的高职学生就业质量急剧下降。
(6)心理困难型[2]。主要是指因种种原因产生的自信不足、焦虑、怯懦等状况,致使其不敢参与就业竞争或因职业价值定位过高、盲目攀比而产生就业困难的学生。这类学生在就业困难群体中也占据了较高的比例。
(7)成绩困难型。主要是指那些因自身原因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而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的学生。有的学生对高职生活缺乏必要的学习规划设计,整天感觉生活空虚,无所事事,学习上得过且过,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上了几年大学却什么都没学到。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8)性格困难型。主要是指那些因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而导致就业竞争力减弱的学生。他们在求职时,要么表现出自我倾向,要么表现出害怕、敏感、对人屈从,不敢与他人进行沟通,喜欢生活在个人世界中或虚拟世界中,导致语言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向他人表达出来。
形成就业困难群体的因素往往错综复杂,交织影响。如家庭经济型的困难群体往往伴随着心理素质的下降,而心理素质的下降又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发展。而影响因素的多寡直接反映了困难程度的不同。所以依据影响因素的多少对产生的困难程度的状况,将就业困难分为一般困难、困难、较困难和强困难等4类。
一般困难,是指只有一种原因引起的就业困难;困难,可以认为是由2~3种原因引起的就业困难;较困难,可以认为是由3~5种原因引起的就业困难;而强困难,则是指由5种以上原因引起的就业困难。由此也可以看出,就业困难群体的困难程度与产生困难的因子的多少成正比关系。
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由于其在参与社会化的过程中,为适应其自身发展的主观要求,必须学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进行自我调节,不断平衡,发展自己,实现自我;还有社会竞争给他们带来的各种巨大压力,使其呈现出4个特征。
部分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的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教师也如“流水的兵”,家长又不在身边,使其感到中学时期的各种优势已不存在,失去了往日的光环,由同学中的尖子转化为普通同学。身份的转变,地位的下降,使他们产生心理失衡,深感沮丧,进而产生失落感,甚至部分学生出现心灰意冷,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丧失信心、悲观失望,逐步消沉,以致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此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受当今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强烈的自尊心使其不想在同学面前表露出家庭困难的现实,不甘心在形象和面子上“低”同学一等。还有,生理有缺陷或疾病的高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很敏感,往往因同学一句无意识的话语或行动,会引起这类学生的强烈反应,表现出很强的自尊心,而在这自尊心背后,是这类学生对自身存在生理不足的自卑心的极端反应。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客观事物符合并满足人的需要时,会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体验。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毕业阶段,整天穿梭于各地人才市场之间,忙于应对可能带来机会的种种考核和面试,通常是辛苦了一周、一月甚至几个月,却依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使他们遭受了人生最严厉的打击,感觉到自己被社会抛弃了,个人的地位和自尊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觉得无颜面对家人和朋友,情绪低落,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或自我否定,并自我封闭,进而不与外界接触,也不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的机会。同时,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参加每个有可能被录取的面试和考核,长期处在思想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使他们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又没有机会得到及时的释放,从而逐渐形成就业焦虑的状况,更加深了他们在就业上的困难程度。
对于即将毕业的高职学生来讲,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就业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可以增长见识、锻炼能力、积累经验,这种自立的愿望非常可贵;但大学校园的环境比起社会环境来要单纯得多,这对迈出自立生活第一步的高职学生来讲,由于缺乏经验,仍然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处理好实际生活中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往往把自己搞得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或非常糟糕的状况。所以出现动不动就打电话向父母或教师哭诉碰到的挫折和困难。这反映了从他们内心深处对父母和教师存有依赖性。还有的学生本身自立意识淡薄,意志薄弱,不愿吃苦,缺乏自立自强的拼搏精神,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有的高职学生以为经过自己在大学学习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和良好表现,在就业市场上一定能找到自己施展身手、实现抱负的岗位。而现实与愿望的落差一次次打击他们的斗志后,逐渐丧失了信心和对未来的希望,转而与同学或朋友一道整天花天酒地地享受最后的快乐,将原有的目标和理想抛到了九霄云外。
还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宽松的教学和管理,使他们无所适从,对自己如何走好大学的路,如何规划好大学学习目标感到束手无策,一片茫然。在这种轻松与安逸的环境中,开始放弃自己的学业和当初的理想,逐渐放纵自己的行为。这些使得他们的目标变得迷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上网打游戏、聊天,看小说,谈恋爱,甚至经商,这些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和追求的目标。
随着高职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持续增长,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关注,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已明确提出“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的四项具体措施[3]。这四项措施都是国家对高职学生就业政策支持的实际体现。
政府可以一方面通过其政策调整适度干预该群体在就业中所受的歧视现象,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来改变高校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不适应社会需要的现象,促进高校进行自身优化。如应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环境,如取消户籍限制。再如,在高职女生就业方面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排除拒收高职女生的任何壁垒,对其就业予以重点保护;或出台鼓励政策,对积极吸收女高职学生就业的单位给予政策补贴或税收减免等。还有,对高职学生就业弱势群体从事个体经营和自主创业,应在行政事业收费的减免、小额贷款担保、职业培训补贴和税费优惠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一名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素质和基本素质[4]。专业素质是针对于具体专业岗位而言的,指从业人员所必须具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而基本素质不是针对具体专业岗位的,而是作为一个自然人在社会生存和工作适应中所应具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其涵盖范围非常广泛,从思想道德修养、文明礼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到性格、毅力、情商、智商等许多方面。在两者的关系中,专业素质的提升要以基本素质作支撑,良好的基本素质可以保证学生专业素质的充分发挥,学生可以从容应对或胜任各种工作,尤其是在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不对口时。因此,高校必须要重视对高职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综合素质还包括团队协作意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将自身的所思所想让别人迅速地了解,同时让别人较好地信赖自己,有利于自身事业的发展和团队工作的愉快开展。这首先要求教育者要在课程教育中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举办不同层面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来提高其自我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如进行辩论会、座谈会、学习报告会、实验技能比赛等。其次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精心规划,确立目标,积极组织一些集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参与勤工助学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在这过程中要大胆尝试,克服畏惧,不断总结经验,反复实践,增加社会历练,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自然就能得到强化。
社会资本对于高职学生择业成功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能拓宽就业信息渠道、降低就业成本、减少就业风险、提高就业成功率。而影响社会资本的积累主要有2个因素:一是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关系网络的广度;二是网络中每个成员所拥有社会资源的深度[5]。
3.3.1 发挥高校的组织作用,为高职学生就业积累社会资本
高校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发展的教育组织,在社会上或部分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可以积极利用这个特点来做就业资本积累工作。
(1)积极塑造高校的品牌特色[6]。一个高校的品牌或特色能给社会和用人单位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便于双方的沟通和联系,减少相互了解的时间和过程,有效拓展高校的社会联系,促进高校就业社会资本的积累。同时,知名度高的高校还能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或个人与其产生社会联系,这又可形成新的社会资本。在就业市场上高知名度学校的学生相对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为此,高校组织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职员工的素质,进而促进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上台阶,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当然要高度重视对自身的宣传活动,通过不同社会媒体的多层次宣传来加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2)巩固与现有社会资源的关系。任何一所高校都有其一批特定的用人单位和社会关系,他们是高校获得较好社会品牌形象的主要支撑者。因此,就用人单位而言,高校要积极主动、定期到用人单位进行探访、调研。一方面听取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使用情况的看法,并据此对学校教学进行适时调整,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科技支持来加强双方的协作关系。就社会关系而言,高校充分利用特色优势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行业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学生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协作关系,进而积极争取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空间和经济支持,建立良好关系,从而发挥他们在就业上的优势作用,为高职学生就业提供各种有效的保障。
(3)重视发挥高校教师的作用。高校教师是高职学生的重要资源,尤其是班主任和辅导员。高校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在其毕业后继续保持联系。通过往届毕业生了解就业信息,有利于高校解决在校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从事科技服务活动积极拓展就业社会资本的积累,而且教师建立的社会联系与教师所在院系的专业有较强的相关性,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在参加这些活动时,高校教师还要着重关注自己学生就业的一些信息,为高职学生就业提供更为广泛的就业信息。因此,高校要出台相应的制度,提高教师在就业社会资本积累中的积极性,充分运用教师社会资本在高职学生就业中的作用,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就业。
3.3.2 发挥家庭的亲缘作用,积累就业社会资本
在中国,家庭亲缘关系在高职学生就业中能扮演重要的角色,它是高职学生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形式中最主要的,其他许多社会关系实质上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并具有在一定的时期内可延续性和较高程度上的实用性。亲缘关系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无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如何,他们都会真诚而主动地提供关心和帮助,他们了解的就业信息针对性会更强,而且及时、有效、准确。因此,高职学生及其家庭在平时就要关注亲缘资本的积累,保持必要的联系,使其更有效地为自身就业服务。
3.3.3 积极培养和积累自身独有的社会资本
高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其个体社会资本的培育和积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培育和积累决定着学生对社会资本的重视程度和意识。因此,高职学生要有目的地作好规划,通过多种途径来培育和积累自身的社会资本,以便将来为自己的就业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1)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来培育和积累社会资本。社团组织的活动是一种开放的面向校园、联系社会的群体活动。(2)可以通过社会交往来培育和积累社会资本。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特长、从事家教、与朋友相聚等形式,以自身的优秀品质、高尚人格和工作责任心等感染交往对象,并在交流和交往中加深印象,建立深厚的友谊,也可为将来自己的就业服务。(3)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培育和积累社会资本,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和到企业单位实训等形式,在实践中整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弥补自身的不足;在实践中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增添就业砝码;在实践中缩短自身与社会的距离,聚集更多的社会资本,更好地为自己顺利就业和工作提供保障。
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其指导内容涵盖很广,包括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各种就业技巧和技能的培训、心理素质的训练及政策解读等[7]。
3.4.1 建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就业指导机构的设置是开展就业指导的基础,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人力、场地、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同时要在组建师资队伍上花大工夫,组建一支由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方面的教师参加,由社会就业机构、社会企业单位等不同社会实体参与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训练、学生思想教育、择业技能和技巧培训、就业政策解读和企业实训等全部纳入到就业指导体系中去,使其成为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
3.4.2 明确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教育
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不只是对毕业生才做的一项工作,在大学一年级就要开始做,依据就业指导的具体内容,将其分为4个不同的层次,分解到高职3个年级中去,其中可以借助职业生涯规划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参加就业指导培训的意识,通过职业能力测试和就业困难状况测评等手段来了解自身的不足,以便早日规划,明确目标,按步实施,这样才能到毕业时从容应对就业竞争的压力。
3.4.3 强化就业网络和市场建设
充分合理的就业网络可以有效降低就业成本,提高就业效率,有效服务于学生。因此学校要倡导建设由国家、地方和高校3方的就业网络平台,进行仅针对高校学生就业的信息收集、处理、发布和交流;利用这个平台,积极建设网络就业市场,让学生在学校就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求职择业的过程,有效解决部分高职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在经济和信息上的不足[8]。而且有了这个平台和市场,低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提早感受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大学学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就业弱势群体的规模,有效促进高职学生健康顺利成长。
帮扶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目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很多高校已经结合本校实际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实践证明,要解决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问题必须要建立政府、高校、学生的联动机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民生问题。
[1]彭军.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解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8(2):82-84.
[2]梁晓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3(22):42-43.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 通 知 [EB/OL].[2014-04-26].http://www.gov.cn/zwgk/2009-01/23content_1213491.htm.
[4]李增华.论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的供求匹配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13,(7):5.
[5]武立博.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3(28):13.
[6]陈良和.社会资本积累与大学生求职择业[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8):17.
[7] 丁开艳.海外高校品牌特色[J].公共世界,2012(9):26.
[8]李昭志.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