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 坤,刘彤彤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高校学期制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进行学年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的基础框架,也是学校明确定位、凸显特色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机制保障。它不仅能反映出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的清晰程度及实现方式,而且它的形式和类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师资和教学资源的配置及利用等,选择适宜的学期制能有效提升高校的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当前许多高校都把推行学期制度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积极探索、试行三学期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尚未充分认识到实施三学期制的重要性,还没有哪所高职院校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本文撰写的目的正在于通过对三学期制有关内容的论述,推动高职教育学期制的改革。
三学期制首创在美国,经过近百年的实践与探索,在美国高校运用得已比较成熟。30多年前我国一些高校也开始了三学期制的实践与探索,但在最适合运用三学期制进行教学管理的职业教育领域至今却无人问津。
1918年美国康奈尔大学首创三学期制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康奈尔大学试行三学期制的初衷是为了适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环境,满足服兵役的大学生灵活完成学业而产生的教学管理制度。到了1943年,哈佛大学同样是为了适应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环境,实施了三学期制的教学管理制度。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的时期,美国高校的学生数量猛增,然而,高校的资金投入和教学资源不足,传统两学期制已无法满足美国大众的高等教育需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美国高校纷纷进行改革,三学期制得到普遍实施。虽然有的高校取得了成功,有的高校也有过失败的教训,但是,三学期制自创设以来,经过近百年的曲折发展已逐步完善,采用三学期制的高校的数量逐步上升,三学期制已成为美国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学期制度[1]。
时至今日,人们对三学期制的基本含义已经形成了共同的认知。一般来讲,从形式上来看,三学期制是把一学年分成“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在保证原有教学周数和假期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压缩原来两个长学期的周数,整合出来一个短学期。两个“长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兼顾那些不便于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短学期”则常被称作“工作学期”、“夏季学期”等,多安排各类实践教学、科研创新活动以及平时不方便安排的跨校区、跨年级、跨专业性的公选课;从探索理念上来看,实施三学期通常都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扩展学生自我发展空间为宗旨,以强化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标的,以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提高办学效益为诉求,以推进学校教学和课程改革为愿景,进而达到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效果[2]。因此,实施三学期制的总体目标是调整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实施多元化教学,加强实践训练,加深企业文化认知,充分了解岗位实际要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工业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就开始探索三学期制。随着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及自身发展的需求,我国更多的高校纷纷试行三学期制度,就是我国最为顶尖的39所“985”高校中,已有20余所实施了三学期制。我国这些高校基本上都是借鉴了美国高校三学期制的实施形式和理念,但是,并没有统一和固定的模式,都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制定了各自的具体实施方案,主要由以下几种形式。
(1)两学期加暑假工作学期的三学期制。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1985年实施的两学期加暑期“工作学期”的三学期制,暑期“工作学期”突出学生以职业人身份进入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创立了 “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经过30年的办学实践,参加暑期“工作学期”的大学生从开始时的每年不足百人,扩大到2013年的近8000名,签约成为合作教育基地的企业达300多家,合作教育企业达到3000多个[3]。
(2)两学期加暑假学校的三学期制。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暑期学校的显著特点是开放性、国际性和课程开设的多元性[4]。目前国内高校暑期学校,从开放程度看,不仅对校外学生,而且对社会各界人士;从开设课程的国际化程度看,不仅实现了国际著名高校课程的引入,而且实现了学校课程的多区位输出,其教育教学向国际化快步迈进;从课程类型来看,呈现出前沿性和多样化,不仅有国际知名学者开设的尖端性课程,而且有国际间前沿性学术交流;从课程结构来看,不仅有结构性课程,而且有非结构性课程。
(3)其他2+1形式的三学期制。对于进行学期制变革的一般普通高校来讲,2+1学期安排主要是根据各自学校的办学特点和气候状况进行的。主要有两学期+暑期课程、两个长学期+短学期+暑假、两个长学期+暑假+短学期等形式。近年来的一些普通院校,在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与著名院校有较大差别的情况下,为了适应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是适应学分制改革的情况下,推行了适度缩短长学期,相应延长假期,在暑假主要针对校内学生开设小学期的做法,较好地解决了课程安排空间不足、非计划教学开课空间不够和选课轮次不足等问题[5]。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三学期制的实施,确实能够从制度上解决两学期制下教学中的诸多弊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三学期制的探索,尤其对高职教育应该具有借鉴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所需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显然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应当最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着传统的二学期制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了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两学期制下,学期长、假期也长,虽然便于学校可根据气候的特点灵活安排教学任务,较长的假期也适合学生全国流通;但每门课程的开设时间过长,导致每个学期所能开设的课程数量有限,课程节奏慢,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科研的效率低,无法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的弹性学制、辅修制等制度的有效推行,也难以实现高职院校对自身和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同时更无法保证学生与提供实践岗位的企业有相对合理的顶岗实践的时间,这种冗长的学期制度给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寻求自身发展的突破,那么就应该逐步改变现有的学期制度,稳步推进实施三学期制,为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及时进行有益的尝试[6]。
学期制变革不仅仅是教学时段的简单划分,而且是教学管理制度的重构,会对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利用效率产生重要影响,选择适宜的学期制能有效提升高校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当因时因地,围绕办学定位、教育教学资源、课程体系、合作企业等重点内容,具体实施三学期制。
高职院校关于一学年三学期的划分,一般应根据各自学校的办学特点和校址气候状况等进行。一般来讲,可以分为2个在校学习学期(即长学期、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和1个校外工作学期 (即短学期、夏季学期);从具体学期时间上,一个在校学习学期为14~18周,校外工作学期加暑假一共为12~14周,寒假为4~5周;从学生3年里经历的总学期看,一个学生要经历8个学期,即大一和大二的6个学期及大三的2个学期(大三因于6月毕业,所以设1个在校学习学期和1个校外工作学期)。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推行三学期制的重要环节。由于学期制度变革是教学管理制度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往往与学分制改革或深化同步,只有在具有充足的、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和较为合理的课程设置情况下,学期制改革才可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三学期制下,在校学习课程时间缩短,高职院校要对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精简陈旧冗长的课程内容,去除一些过时的科目。实行三学期制不仅是学习时间安排上的加减改变,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全校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公共选修课程得到集中安排,为大多数学生自主选课提供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跨专业修读课程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通过校外工作学期学习实践后,能够解决以往教学组织模式中,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对市场需求知之甚少,学习理论知识往往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能够使学生真正了解社会需要、市场需求,从而端正学习态度、矫正学习目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因此,要注意统筹规划、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开设出更为灵活、多元、丰富的课程,并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整体结构,处理好长学期和短学期课程设置的关系。
在校外工作学期(即短学期、夏季学期),学生一般应以“职业人”的身份,在企业有组织地进行实践工作活动。校外工作学期实施的目的就是依托校企合作,使学生深入企业、工作岗位进行工学结合,进行顶岗实践锻炼,通过顶岗实践锻炼,提高学生对职业、职业精神、企业及其岗位的认知度和动手实践能力,丰富专业岗位知识等,使学生在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并得到检验和巩固;所以,应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工作内容。在专业对口程度、工作内容和专业技能要求上,应以“阶梯渐进式”由宽口径专业对口到专业岗位衔接,从认知职业、端正职业态度、培养职业精神到学习专业岗位知识、提高实践技能,来设置具体工作内容。具体来说,一年级校外工作学期可以称为“认知实践”,不要求专业对口,只要求学生学会以“职业人”的身份融入社会、企业,认知职业、企业;二年级校外工作学期可以称为“专业实践”,要求学生从事的岗位应该是宽口径专业对口;三年级校外工作学期可以称为“顶岗实践”,要求学生选择与所学专业对口的相关工作岗位。即通过“认知实践”了解职业,通过“专业实践”理解岗位职责和专业能力与技能,通过“顶岗实践”提高专业及岗位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树立职业价值观,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自然过渡。对校外工作学期学习的学生考核,学生在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考核后,将获得相应学分和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签发的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证书”,这样,学生在寻找就业岗位时就具备优于他人的“工作经历”。相信,通过3个校外工作学期的实践锻炼,学生就能够逐步实现由初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自然对接;同时,学生能够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既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又能增长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尤其能够发现自己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岗位定位和自身价值进行客观的评价,也能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为自己日后的职业生涯指明方向。
此外,为了保证校外工作学期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组织保障工作尤为重要。在校外工作学期的管理组织上,应组成由教务处、学生处和校企合作处组成的协调式联合管理机构。其中,教务处负责将校企合作教育列入培养计划,按计划严格实施;学生处组织学生实施校企合作计划;校企合作处联系合作企业,在具体实施层面上加以指导、服务;最终由联合管理机构对各院系工作进行评估。
实践锻炼、教研和科研是教师专业水平快速提升的助推器,其成果是衡量高校实力的重要标志。实行三学期制,能在较大程度上解决教师因授课时间跨度过长而产生的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实践锻炼的冲突与矛盾。一方面,原有课程的课时缩减之后,促使教师主动对原有冗长的课程进行优化,或者开设一些新课程;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相对灵活选择教学时间,教师在校外工作学期时可以暂时放下校内教学重担,充分利用整段时间从事教研、科研工作,或是进入企业实践锻炼等。高职院校更要鼓励和要求教师参与校企合作教育,通过在企业的实践锻炼,能够使教师更加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而反馈到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等;能够使教师深入了解合作企业及行业的发展状况,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就业;能够使教师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从而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校内的教学实践环节;能够使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并提出一些科研问题,从而在帮助企业实施管理、技术改革的同时,提高了科研工作能力,丰富了科研工作成果。
由于三学期制的改革,增加了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践的机会,也增加了选课的次数、数量和自由度;但同时所带来的学生选课的盲目性、避难就易、凑学分、选课过于集中或不平衡、错选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在校外工作学期深入企业参加顶岗实践锻炼,同时也要对学生的选课和专业学习应给予切实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所选择的课程既有助于他们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形成多元、灵活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原来的两学期制尽管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推行存在矛盾,但是,毕竟它具有一定的优势且已实施了多年,人们对它已经具有某种程度的心理依赖,而且多年来的各种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安排均按照两学期制运行,并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所以,在进行三学期制改革前,要广泛宣传三学期制的核心思想及各项政策、措施,可以通过座谈会、校刊、报告会、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向师生解释、阐述三学期制的改革内涵,让他们明白短学期也和两个长学期一样,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正常教学的组成部分,只是在内容和形势上有所区别,应该通过决策层、管理层与师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转变固有观念认识,使广大师生理解、支持并主动适应,这样才能形成改革合力,才能发挥三学期制的优势,取得改革的胜利[7]。
在我国已经有许多普通高等院校实施三学期制,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高职院校还未进行三年学期制的改革。所以,希望我们高职院校的工作者,能够把握趋势,为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迈出这有益的一步。
[1] 王敏.美国高校三学期制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10-13.
[2]安艳霞.我国高等学校三学期制研究——以山西大学为例[D].太原:山西大学,2012:11-13.
[3]王明华.我国高校三学期制变革的特征及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8-141.
[4]董南燕,宋鑫,田勇强,林莉,卢晓东.暑假学校——高校学期制度改革的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09(12):14-17.
[5]马跃,王瑛慧.厦门大学为何再度推行三学期制[N].光明日报,2004-07-07(A3).
[6]靳国庆,周景春,孙立海.关于高等学校实行三学期制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6(2):97-98.
[7]张婷姝.中国大学三学期制实践中的困境与出路[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