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玲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我国农业一直以来都有着沉重的历史承载。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今天,这种承载越显得沉重——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几千万人口脱贫、全面小康、生态文明等等。山西作为一个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国家能源基地省份,农业的地位和任务尤其特殊,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山西不是农业大省,水少、地少,生态脆弱[1]。国家定位山西是能源基地,有给国家贡献能源的责任(责无旁贷),但可以不承担或少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的义务,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把粮食安全放在适度规模上,腾出有限的资源空间发展效益农业应该在情理之中。
山西农业之短在于水,之长在于特,扬长避短是定位山西农业、选择发展路径的出发点。山西粮食面积326.7万hm2,只有河北的1/2、河南的1/3。山西没有大力发展粮食作物、以规模取胜的立地条件,所以,应该打破“数量农业”、“粮食自求平衡”的传统观念,树立“质量农业”、“市场农业”的新思想[2],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态体系。山西约有2/3的丘陵,海拔落差千余米,南北横跨7个纬度,可以说优质粮果带天然造就,发展特色农业得天独厚[3]。尽管目前特色农业尚未深度开发,比如小杂粮年加工能力仅7万余吨,加工转化率不足20%,却也带动了320万户农民,人均收入超过500元;夏秋蔬菜进京、南运势头十分强劲,对农民收入贡献率已达14%;优质干鲜果、健康草食畜的比较优势日趋明显。山西应该充分利用这种特有的资源禀赋,以及山高沟深的天然屏障优势,把“什么还能吃?还敢吃什么?”[4-5]的危机当作商机,走一条绿色、健康、精品之路,打造全国放心、高端食品基地。尤其要瞄准京津地区,傍住北京来发展。不要只做护城河、后花园,还要成为首都的放心菜园、放心食品园、放心养殖园,要将安全、营养、健康的食品送到市民的餐桌上,满足这一庞大的市场需求(与能源一样也是一种贡献)。同时依靠高科技手段,深入发掘和利用特色农产品的功能、药用成分,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疗、保健需求,创造高附加值精品,打造驰名品牌,提升农业效益,以新晋商精神,做强特色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近年来,与中央精神相一致,山西省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但产业成长慢、农民收入低的现状尚未有效改变,农民收入仍排中部六省的末位,全国23位。一些体制、机制层面的问题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例如:(1)产业发育环境亟待改善。山西的农产品加工落后,企业少,基地少,地理标志注册登记少,规模小(中部倒数或末位),结构、层次、产权单一,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具体来说,一是对这块的扶持,缺乏清晰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二是支持的重点不够突出,力度不够大,连续性不够强,政策不够宽松。山西省4 000多家企业的产值大体相当于一个双汇,最大的只有14亿。当然,企业不在数量多少,一个双汇400多亿,一个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山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曾经位居全国第一,现在位居前3位,但也都规模偏小,经营层次偏低,而山东农民深度参与产业化的比例高达70%,山西望尘莫及。(2)部门之间横向隔裂、职能划分不科学,导致项目设置和管理不科学,使原本不足的资金或交叉重复或分散使用,难以发挥集成效应,在亟待强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条件改善、重点项目投入和农民增收中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产生应有效果。(3)同为一体的“三农”,政策之间也缺少协调性。现代化需要规模化,但土地又不敢过快流转,城镇化要加速推进,社会保障又欠账不少。这样相互掣肘,难以形成整体框架,协调发展。
在现行体制下,要想在短期内解决这些问题,可能困难较大。但现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开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推出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统筹规划的改革方案[6],充分体现了“改革”应有的整体、协调、系统和科学性,为山西的改革造就了大的“天时”。尤其山西还有作为全省域、全方位的综改试验区的特殊契机,综改区就是“特区”,是特区就需要拿出特有的、特殊的气概和办法,鼓励先行先试,宽容挫折失误,科学考核问责。这样才能促进思想的真正解放,观念的彻底转变,以特区人的胆识,在体制、机制、政策上率先创新:如突出顶层设计,尝试“三农”问题的一揽子政策;建立大部门协调机制,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可尝试在“特区”里搞“特区”,在“试点”里搞“试点”,大胆探索、集中力量,重点支持一批县区、一批企业,真正把他们扶大扶强,扶出成效,树立典型,引领全省,示范全国。
一般来讲,对“三农”起主要作用的是政策、投入和科技。但最终是科技。如美国玉米品种先玉335,几年功夫就把郑单958从东北市场挤了出来,靠的就是高水平的品种优势,以及种子质量好、赠送播种机、处理秸秆、穗轴换种等全程服务的产业运作优势。山西以一个品种对阵人家的高科技产业,很难不输!国内的高端蔬菜、花卉市场,国外品种已占到95%以上,日本黑番茄种子卖到1.8元/粒,每克种子五六百,比黄金还贵。在寿光等不少地方,售蔬菜苗现象已很普遍,外企连育苗环节的利润都要挣了去。国内8 000家种子企业中,前20家的销售总额不抵一个孟山都公司。而一旦让跨国公司垄断,山西的产业就会像大豆产业那样垮下来。他们致胜靠什么?一靠科技,二靠产业。所以,科技不仅是品种和技术问题,更是产业问题,是食品安全问题,是生存问题!我们必须依靠科技来引领农业产业!来发展农业产业!支撑农业产业!比如全省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大水网、42个一县一业重点县的建设,都应该有农业科技的强力跟进,而山西还没有这个机制。
2008年,为实现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系列旱作节水农艺技术模式的机械配套,我们率先提出并大力推进“艺机一体化”[7],使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有效推动了生产的科学化、机械化和规模化。我们还在太原市阳曲县河村基地建了农产品交易市场、搞了保鲜库,大幅提高了附加值,使农产品不仅产得多而且卖得好,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1 718元猛增到2012年的1万元,是原来的5.8倍,让人深切感受到了科技推动和支撑产业的力量。
2011年,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开展了多种作物的机械化育苗移栽技术研究,通过规模化育苗来减少地膜的使用,这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近几年,随着玉米种植的北移和面积的扩大,大片白茫茫的地膜迅速向北延伸,令人担忧焦虑,我们要粮食,要效益,也得要环境!没有健康的土地,哪来健康的食品?
其实,不论“艺机一体化”、农产品营销、加工,还是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就是凭借科技的引领拉长产业链,培育做强农业产业,让农民在多个环节中就业,就地变身产业工人,从根本上增收致富。农业产业的发展必将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些率先发展的村(镇),有可能就是将来的城镇,现在的农民就是将来的市民,这正是中央城镇化会议公报中描绘的“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8],而不是都要把农民赶到县城甚至省城,那样的过度城镇化、城市化是脱离实际的,不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会留下一系列问题和隐患。走这样产业带动、产业支撑,靠发掘内生力来发展农业,使农民致富的路子,可以有效消除城乡二元对立,破解“三农”难题,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所以,重视科技,支持创新[9],是中央对三农工作的要求,也应该是山西省农业工作的重点。
[1]王娟玲.山西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9):88-90.
[2]江亚强,张黔泉,龙金凤.农业结构调整用现金收入进行量化[N].经济信息时报,2011-08-12.
[3]阎世江,张继宁,刘洁.科技创新助推山西特色农业发展[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4):4-5,7.
[4]钱新.食品安全事件大盘点[J].商品与质量,2005(30):7.
[5]文雨.信任的“雾霾”[J].甘肃教育,2013(5):1.
[6]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4-01-07].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1/16/c_132892941.htm.
[7]王娟玲.农艺农机结合是推进山西旱作节水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突破口[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26-30.
[8]张国圣.构建科学合理格局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N].光明日报,2013-12-27.
[9]胡明寿.以科技创新推动跨越发展[N].扬州日报,200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