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惠,罗秀海,康有寿
(四川省彭州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四川彭州 6l l930)
彭州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地处于东经l03°40'40″至 l04°l0'l5″,北纬 30°54'40″至 3l°26'08″之间。地形复杂,由北向南依次为高山、中低山、丘陵和平原,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坝”的地貌格局。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l5.7℃,年积温5 764.4℃,全年无霜期 278 d,年日照时数l l88.4 h,年降雨量 966.9 mm,相对湿度 83%。彭州市的地带性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类型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其类型可分为:常绿阔叶林带(海拔l 600 m以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l 600 m~2 l00 m〕、针阔混交林带(海拔2 l00 m~2 500 m)、亚高山暗针叶林带(海拔2 500 m ~3 500m)、亚高山灌丛(海拔3 500m 以上)[l,2]。
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大重点林业工程之一[3,4]。l999 年四川、陕西、甘肃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彭州市从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本文中,基于对当前彭州市退耕还林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彭州市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对策。
彭州市从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840 hm2,其中:退耕还林5 000 hm2,配套荒山造林3 050 hm2,封山育林 333 hm2,涉及l2个镇98个村。退耕还林地按设计林种分生态林4 293 hm2,占规划面积的86%,主要造林树种为柳杉、杉木、厚朴、桦木、杨树等;经济林706 hm2,占规划面积的l4%,主要造林树种为桃、李、枇杷、核桃等。全市共涉及退耕农户24 087户82 6l9人,人均耕地0.06 hm2,人均获得退耕还林政策补助l 576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4%。
彭州市退耕还林农户在退耕还林前经济来源较单一,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外出务工收入仅占总收入的很少部分,很大部分农户生活困难。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后,大部分坡耕地都退耕还林,国家的退耕还林补助占农户收入的50%以上,同时大部分劳动力都闲置,外出务工农民增多,打工收入增加,有的乡镇打工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50%,收入相应增加,使这些地区的农户基本生活得到解决。
由于彭州市退耕还林补助收入占退耕农户收入的比重较大,加之农户对退耕还林补助的依赖程度高,且退耕还林选择树种是以生态林为主,短期内无任何经济收益。因此,国家停止补助后退耕农户收入将大幅度减少,生活困难将会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5]。
2000年,全市退耕农户种植业886 hm2。其中:种植牧草 7.06 hm2,中药材 853.52 hm2,森林蔬菜8.37 hm2,其它经济作物 l7.65 hm2;新发展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4l5.8 hm2,特色经济林 l52.l9 hm2,其它经济林l43.84 hm2;养殖家禽家畜达到一定规模,退耕农户以单元开展的生态旅游业2l7户,从业人员65l人,旅游收入达434万元。
后续产业发展虽然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下列问题。
(l)后续产业发展滞后
退耕面积零星分散,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退耕还林后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配置优势资源。由于退耕地区的主导产业缺乏,产业链条短,缺乏龙头企业和产品精深加工,规模不大等经济现象存在,后续产业发展不完善,难以发挥规模效益,产业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退耕后续产业发展滞后和后劲不足,成为制约退耕成果和实现退耕目标的“瓶颈”。
(2)资金缺乏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相当一部分为规模开发,集约经营,所需投入相当大,完成产业开发前期工作后,中后期建设管理资金缺乏,财政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产业生产增值。
(3)林产品加工基础薄弱
林产品加工企业少,产品仅限粗加工,生产加工和销售产业链尚未形成,原料加工利用率不高,缺乏龙头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民收入不稳定,影响农户生产积极性,阻碍产业的规模发展。
(4)林业科技含量低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科技含量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其生产、管理、经营仅靠传统习惯思维方式,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缓慢,,缺乏市场信息,缺乏对退耕农户的有效服务和指导,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根据彭州市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结合彭州市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必须走因地制宜发展后续产业的路子,以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6~9]。
退耕还林实施后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调整,对于粮食产量低的坡耕地转向植树造林,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巨桉、台湾桤木、四川桤木等短周期工业用材林以及核桃、油用牡丹等经济林产业,确保造林质量和成效;加强推动剩余劳动力重新分配,基于彭州市自然资源现状,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进行劳动力内部转移调整。
在大力推动种植结构、发展短周期工业用材林以及经济林产业时,充分利用立体空间,推行林下养殖和林药间作模式,进行林下绿色生态养殖禽畜以及林下种植黄连、羌活、金银花、金线莲、药用牡丹等中草药。在有条件地区推动绿色森林蔬菜种植等,提高林地单位面积产出,增加林农收入。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结合当地实际,走生态农业的道路,选择适合当地的生态农业模式,将退耕还林与农村沼气、能源建设相结合,既能节约农村能源、改善生态环境,又兼顾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森林面积增大、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利用彭州市自南宋以来,就是著名的四川观赏牡丹培育基地的优势,特别是丹顶山牡丹园基地和盛世牡丹园基地具有较大规模,每年都在举办牡丹节的优势,充分开发利用牡丹资源,大力开发观赏牡丹旅游产品、发展牡丹旅游产业,同时利用毗邻成都的区域优势,发展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开发,既要着眼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更要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基础,联合一、二、三产业,走一体化经营之路。彭州市后续产业必须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范化经营、系列化服务,依靠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走种养加工、产供销为一体的发展道路[6~9]。
加大宣传力度,使老百姓认真了解中央关于退耕还林工程的方针、政策,了解政府后续产业的方案、步骤,从思想上认识到退耕还林、栽树种草是为了他们自身利益,很好地落实“谁退耕、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用种植粮食作物的劳动付出对退耕还林地进行经营。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鼓励现有企业进行联合与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主导产业规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抓好品牌战役,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提高产业关联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形成一体化的联合经营体,带动农户造林种树种药养殖,依靠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达到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林业是一项周期长的事业,工程投入大,回报晚,必须争取多元化资金。在大力争取国家、省级、市级财政支持的基础上,一是争取林业项目贷款和其他有偿资金来发展生产,二是吸收行业内外资金联合造林,从而大力发展林业生产。
要大力推广应用现有的,成熟的和适用的科技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上档次,上水平。要开展科技示范,建立各具特色的科技示范样板,在林木良种生产,工厂化育苗等方面起到示范和推广作用。要做好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实施工作,提高科技含量和科技转化率。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工程规划、决策、实施和管理方面的作用,同时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组织培训,提高工程建设质量。要加大退耕还林科技经费的投入,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对退耕还林后产生的剩余劳动力,政府应加大对他们的有效服务,组织他们外出务工,开辟新的致富渠道;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训,使农民都有一计之长,增强自我就业能力。
[l] 《四川森林》编辑委员会.四川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l992.
[2] 《四川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四川植物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l98l.
[3]李世东,吴转颖.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探讨[J].林业科学,2002,38(3):l54 ~l59.
[4]张力小,何英.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草)的政策有效性评析[J].林业科学,2002,38(l):l30~l35.
[5]王治海.退耕还林政策变迁探析[J].生态经济,2006,3:38~4l.
[6]季猛,刘华存,李伟,等.成都市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四川林业科技,20l3,34(2):9l ~94.
[7]赖作莲,王建康.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4:26 ~30.
[8]刘燕,周庆行.退耕还林政策的激励机制缺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l5(5):l04 ~l07.
[9]四川省林学会.“四川省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产业发展”研讨会观点综述[J].四川林业科技,20l l,32(3):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