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建美
刘少奇在华北抗战中系统地贯彻了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华北地区抗日力量联合,推动了华北抗战形势的好转,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重温刘少奇在华北抗战中执行和坚持的统战原则与统战方法,对于今天我们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就一直寻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由于中国社会其他阶级的动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掌握。因此,刘少奇在华北抗战的统战原则也就基本上是围绕着抗战的主题和领导权展开的。
(一)全民族抗战的统战原则。1935年,华北危机爆发以后,中华民族更强烈地感觉到了民族危机的深重。面对日本的强势入侵,国民党内部再次发生了严重的分裂,中国社会各阶层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刘少奇针对当时的形势认为,“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全中国,亡国灭种的大祸威胁着全国各阶层的人民,共产党提出了团结全民族挽救危亡的总方针,工人、农民特别是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革命化,民族资产阶级转到了赞成抗日的方面,当权的大资产阶级也处于极大的动摇之中”。[1]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刚刚经过万里长征的战略大转移,年底才抵达陕北,力量亟需恢复和休整。因此,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只有“建立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与其走狗蒋介石”。[2]然而,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华北的力量经过国民党反动派九年的围剿和捕杀,不但极其虚弱,而且仅存的这些组织和干部都“还被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严重统治着”。[3]为落实瓦窑堡会议的精神,刘少奇认为华北地区的抗战必须根除关门主义的思想,党在华北“除开动员群众并动员各方面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是当时全党的总口号)而斗争外,党在华北的任务,就是准备自己,准备群众,为保卫平津、保卫华北而战。要顺利地执行这个任务,就必须联合华北一切可能抗日的党派、阶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
在此,刘少奇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将联合一切可能抗日的力量,实现全民族抗战作为了自己在华北抗战中的最为基本的原则。
(二)独立自主,确保党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通过的决议中,分专章论述了党的领导权问题,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关系到抗战的方向问题,必须采取各种方式确保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权”。[5]不过,在华北抗战的组织和动员过程中,部分党员又存在了畏首畏尾,不敢独立担当,大刀阔斧组织群众,动员群众进行抗日的情况。为此,刘少奇在很多场合又多次对此原则进行了阐述,强调这是共产党员在抗战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在《独立自主地领导华北抗日游击战争》一文中,他说,“目前在华北,旧的政治机构已被日寇破坏,而日寇与汉奸的政权还没有在广大的乡村与大多数小的城市建立起来,在这些地方,我党公开直接动员与武装民众的权利和自由已经有了。目前我党在华北就是要进一步独立自主地去领导游击战争,动员最广大的群众参加游击战争,争取广大的乡村成为游击战争的根据地,以配合华中华南的正规战争,推动国民党、国民政府及其军队的改造”。“我们不要去依赖同盟者的帮助,而应独立自主地去领导群众与游击战争,但我们应尽可能取得同盟者更多的帮助。我们不要惧怕吓退同盟者而停止领导群众的斗争,但我们在工作方式与斗争方式上要尽可能不故意刺激与吓退同盟者。目前是要在统一战线的原则下更进一步地发展我党的独立自主,而不是绝对的独立自主。”[6]在涉及八路军等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发展上,刘少奇更是强调应该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要成为“拥有数十万人枪的强大集团军,成为坚持华北抗战的主力军”。[7]
为使华北地区尽快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刘少奇根据全国抗战形势的发展及华北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统战方法。
(一)加强党员思想教育,杜绝“左倾”“右倾”思想。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国情的复杂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在革命的危机关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左倾”“右倾”的倾向。刘少奇华北的统战工作发生在红军刚刚到达陕北不久,由于红军“反围剿”的失败和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员的长期追捕与谋害,当时全国各地的党组织都存在强烈的“左倾”思想,他们对于与国民党等地方势力的合作存在深深的抵触情绪,在工作中往往不顾统一战线的原则,提出过高的口号,在工作方式与斗争方式上不必要地去刺激同盟者。而当革命发展到一定地步的时候,他们对于中国共产党扩大自己的影响和武装力量,又存在深深的担忧,用刘少奇的话来说就是“惧怕同盟者不高兴,惧怕吓退同盟者,而停止与减弱领导群众的斗争,放弃领导群众改善经济生活的斗争,惧怕用八路军与党的名义公开去动员群众,模糊我党独立的政治面目”[8]。因此,刘少奇认为华北抗战中,必须彻底肃清“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同时,又积极提高党员的思想水平,严肃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保持党的独立性,在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下,更加独立自主地去发动民众运动。
(二)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动员下层百姓抗日。瓦窑堡会议认为,中国要取得对日抗战的胜利,就必须动员最广泛的民众参与抗战。刘少奇对此也深以为然,在华北抗战的实践中,想方设法动员广大的民众参与抗战。为提高中国共产党抗日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刘少奇在日军占领区要求中共组织采取迅速地大刀阔斧地的方式建立抗日民主政府与统一的军事指挥机关(军区、军分区),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抗日政权,通过动员人民参加抗日斗争、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实行减租(战地免租)减息、免税、增加工资等,改善人民生活;肃清汉奸,取缔一切阻碍群众运动的豪绅等激发下层民众的抗日热情,组织织抗日游击队、人民自卫军和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的救国会等一步一步地发动了最广大的群众走上革命的战场。在国统区,刘少奇则要求通过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等口号积极地组织群众抵抗日货、通过政治的示威、游行、请愿、罢课及部分的罢工、组织救国会、宣传队、戏剧团、歌咏团、下乡工作队,出版公开半公开的刊物和许多小册子来动员广大的民众参与抗战。
(三)积极争取实力派人物,实施上层的统战。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上要求抗战实行上下结合的方法,尽可能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因此,刘少奇在华北抗战中十分重视对国民党上层、社会名流、学者等的统战。在华北的抗战中,刘少奇通过对当时形势及国民党将领宋哲元、阎锡山和国民党在华北的中、上层军官情况的分析,认为他们有参与抗战的可能。于是,他将“打倒卖国贼宋哲元,打倒冀察政务委员会”的口号改为“拥护宋委员长抗日”,从而取得了宋哲元对抗日民众运动的理解和默许。对于阎锡山“守土抗战”的方针,刘少奇则充分地予以支持,积极选派薄一波等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赴山西协助阎锡山从事抗日准备工作,进而有效地推动了华北地区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势力的抗战。而对于一些社会名流,刘少奇则在《自由评论》、《华北烽火》等刊物上发表一些解释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宣传文章,使党的新政策广泛地传布开来,赢得社会的理解与同情。同时,还通过多种具体的联络工作,通过各方面的关系同各实力派及社会名流、学者等接洽,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开展积极的文化统战工作。
(四)积极培养党的领导干部,建立中共领导的广泛的武装力量。新局面的开辟离不开党的优秀的领导干部。然而,由于大革命后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迫害,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华北的党员干部相对缺乏,而且党组织的破坏也非常严重,当时在华北“除开保存了党的旗帜而外,党的组织一般没有保存下来,仅仅在河北还保存了一个省委组织、若干城市与农村中的地方组织和一批中下级干部”[9]。面对这种情况,刘少奇深感经验丰富,能够执行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领导干部的不足,于是他通过征求中共中央的意见,通过履行国民党当局手续的方式将三十年代初因北方党组织被破坏而关押在“北平军人反省分院”中坚贞不屈的六十多位经验党的干部营救出来,加强华北地区党的领导力量。同时,他通过恢复党组织、积极开班培训班,将把上层领导机关的人员尽可能地分派下去,进而通过动员城市中的大批工人,大批党员,大批学生及同情抗日分子,下乡去组织游击队,回到自己家乡去组织游击队等扩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为中国共产党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准备条件和抗日武装部队的发展积蓄力量。
刘少奇在华北抗战中的统战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他不但推动了华北地区国民党势力的抗战,而且最为根本的是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的影响,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刘少奇在华北抗战中的统战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复杂形势和多方角力情况下成功统战的典范,他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的把握,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精神的领会、对于日军侵占区、国民党统治区、地方实力派掌控区等不同地方、不同城市、不同人群采取的不同的统战方法对于我们统一战线队伍今天在不同地方、不同民族和不同社会阶层中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有效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反复思量。
[1][3][4][7][9]六年华北华中工作经验的报告.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刘少奇选集(上)[M].人民出版社.1985.
[2][5]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 [M].档案出版社.1985.51、63.
[6][8]独立自主地领导华北抗日游击战争.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刘少奇选集(上)[M].人民出版.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