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建创新的实践问题

2014-08-15 00:43:24韦春北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维度群众理论

★ 韦春北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党的建设问题上提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3年6月以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活动效果受到全党和全社会的高度认可与肯定,也引起了我们对党建创新问题的思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活动中的思想认识问题,又有活动的组织领导问题、监督机制问题等等。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党建创新问题,就离不开实践,具体包括:实践思维问题、关于实践的认识问题、创新中的实践走向问题。

一、从党对群众观的认识理解党建创新中的实践思维

在党建工作中,实践思维和党的群众观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角度,离开群众谈实践思维就失去了实践的主体要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同志也曾深刻指出:“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1]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密切联系群众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理念,伴随着党的理论自觉和执政成熟,近年来党对群众观认识的发展进程深刻反应出实践思维与群众路线的内在联系。

面对改革开放事业向纵深的发展,面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党对群众观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2013年党的十八大更是突出了群众观认识的时代内容。十六大报告[2]以大量篇幅体现出党在新时期对群众观的认识和思考:在理论创新问题上,突出强调“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以及将“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勇气的来源之一。在反腐败斗争中,强调“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特别是将其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团结统一”等联系起来加以表述。党的十七大报告[3]将党的成长、党的理论发展和创新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报告开篇就站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广阔历史视野中,总结“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对群众观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4]针对“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的国情实际,进一步强调群众利益、群众需要、群众诉求、群众参与等问题,“文化惠民”、“改善民生”、“广纳群言”、“广集民智”等词汇不断出现,成为媒体关注和学界热议的理论亮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亿万人民共同参与的一场伟大实践,只有在实践思维中体现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才能推动实践不断取得成效。因此,党建创新中的实践思维可以概括为围绕群众的三个方面:

第一,党建创新中的群众观与实践的主体思维。

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党建创新取得成效的关键要素。党的建设固然是党对党员个体、干部队伍、各级组织等对象层面展开的工作内容,但党的建设所需要的主体支持却不仅仅限于党的内部,而是要将视野始终放在全党、全社会的宏观层面,放在各行各业从事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的人民群众。群众在党建工作中的地位不仅仅是监督者、参与者、评判者,更是党建工作发展和创新所依托的最广泛、最坚实的社会主体,离开群众,党的建设就失去了群众基础。

第二,党建创新中的群众观与实践的价值思维。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内在的包含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真理始终反映着实践的价值指向。维护群众利益、服务群众需要是党在群众观问题上的真理性认识,也是党得到群众衷心拥护的价值基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共产党人……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5]坚持党建创新中的群众观,才能在党的执政实践和建设实践中坚持始终维护群众利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三,党建创新中的群众观与实践的目标思维。

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鲜明的体现着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目标意图,因此,离开了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发展,就失去了一切发展的目标意义。马克思主义把共产主义理解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也就把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实践的目标追求。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与实践之间有着主体层面的要素联系,同时更深刻体现着目标层面的观念一致。因此,党的建设离不开群众路线,党的发展更不能背离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取得良好效果、赢得的广泛好评根源就在于明确了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服务群众的目标思维。

二、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思党建创新中的实践认识问题

在党建工作中,各种类型、层次、规模、领域和专题的教育活动对于党员素质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的党建工作究竟该如何开展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要求是各级党组织普遍关注的问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活动,更是以实践为途径、以群众满意为效果要求的党建工作的时代创新。从实践的视域分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联系党建工作中的一些现象,就会发现有些问题需要反思。

(一)生产实践中如何看待党的建设问题,即“是经济效益重要,还是思想认识重要”

在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时代条件变了,外部环境变了,工作内容变了,党员阶层来源构成也变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党员教育、党的建设都有着与世界各政党以及自身的历史状态不同的问题,有着在理论上、认识上都显著不同的内容,这些问题和内容都与实践紧密相连。事实上,党建工作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和思想动态的结合始终处在孰重孰轻的纠结权衡中。思想认识的问题本质,是对党的建设在改革、发展和执政兴国、民族复兴等重大历史实践中的指导作用、龙头作用缺乏正确清晰的认识。党的建设是执政党的时代使命,但对党建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应该上升到世界、国家、民族、社会和历史的高度来认识。

(二)基层工作中如何开展党的建设问题,即“实践观到底管多远,抓工作还是搞理论”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哲学韵味的理论成果,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在党建问题上特别是在党建的实际工作中,人们对实践的理解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概念及其理论体系被“学院化”、“理论化”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不仅仅是对实践的一种误解,更是在实践中隐患很大的认识误区。对党的建设而言,具体工作的确属于实践范围,但工作与实践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实践的作用远远不是如何做好工作,而是如何理解整个党建的资源要素问题。这个问题的认识偏差会导致党的建设陷入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论文、从文件到课堂的文字游戏。党建工作失去或淡化了实践的影响,当然就失去了实践对党的建设的系统支持和深层动力。

(三)如何理解党建工作的体系化、规范化问题,即“党建工作中到底是谁教育谁,谁建设谁”

党建工作中的各种教育活动,从过程要素上说到底是谁建设谁?谁教育谁?这个问题的困惑会导致党建工作系统认识的逻辑漏洞和实践缺憾,党建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和困难,也来源于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一贯的主张和坚定执行的理念,但怎么管、谁来管、管什么,这些问题的回答更需要实践的摸索和凝炼。在工作中,各级党组织固然可以也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结合岗位、有针对性、创新性的解决问题,但矛盾特殊性层面的问题不能替代对普遍性的认识,对有着8000多万党员且仍然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党来说,全局性问题的影响和指导性理论的认识都意义重大。党的建设是一个应该在全局上、在全党意义上规范严密的重大问题,是一个必须就“规定动作”及其效果有明确要求的重大问题。类似问题的思考只有在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等要素层面,才会找到答案。

三、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握党建创新的实践走向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是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教育的新议题、新举措,其战略意义还在于活动体现了党建创新的实践走向,具体包括围绕实践产生的理论基础、现状表现、群众需要、社会动员、对象行为、组织资源等六个维度。

实践走向的六个维度是内在统一的整体:理论基础维度体现的是先进理论的指导作用,现状问题维度则是当前工作的重点难点。群众需要维度反映的是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社会动员维度是党建创新的社会基础。党建对象与组织资源维度反映的则是广大党员的个体实践和组织实践。上述六个方面体现的是党建创新从理论到现实、从执政党到全社会、从党员个体到组织系统的全方位、系统化的实践走向。

第一,从理论基础的维度,对党建创新中的实践问题进行系统认识,才能在思想理论上深刻挖掘党建议题的认识根源,体现理论成果的实践价值。

在党的建设的各项内容中,思想建设始终居于首位,“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6]为此,必须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依靠实践,坚持思想理论的指导作用才能使党的建设真正体现理论的实践价值,也才能从全局层面为党建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思维架构。

第二,从现状问题的维度,深刻认识党建创新中的弱项和难点,才能站在领导国家的执政视角和服务人民的群众视角认识党建的效果和评价标准。

党建工作事关党风、政风,更是群众评价党、认识党的关键领域。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中,执政视角和群众视角也是高度一致的,离开群众就不能长期执政。党建工作做得好不好,固然首先在于党自身做什么、怎么做,但更在于群众怎么想、怎么看。教育实践活动正是因为从执政视角和群众视角看问题,针对“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我们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才能找到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抓住党建创新的重点、弱项和难点,也才能是党建活动达到教育目的并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第三,从群众需要的维度,确定党建创新的突破口,才能实现党建工作、理顺干群关系的工作、解决党内其他问题的工作统筹考虑的多重实践目标。

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严正指出反四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党建工作是一项工作,但却牵动着执政兴国、改革发展的众多细节和问题。从群众视角入手找到问题、认真整治、全力突破才能发现问题,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第四,从社会动员的维度,深刻认识党建创新中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才能将组织内推力与体制外动力紧密结合。

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之情是党执政的力量之源,也是党的建设中来自干部体制之外的重要动力。群众路线是党建创新中社会动员的思想基础,离开群众,就会因缺失了群众监督而使整个机制无法形成完整的动力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伊始以来的种种要求都体现了对群众路线的高度重视,提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等。可见,离开依托于群众路线的广泛深入的社会动员,党的建设就是无源之水。

第五,从对象行为的维度,确定党建创新内容,才能将群众评价、组织评价等他律因素与自我评价的自律因素紧密结合,真正实现理论内容向党员行为的实践飞跃。

任何卓有成效的教育都需要主客体双方良性互动,只有自律或只有他律都不会取得效果。如何自律?如何对待他律?实质上是党性修养的问题,是党和群众之间的信任程度问题。顾及面子、回避问题、走过场的做法只有从党员干部自身实践出发,才能深刻剖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再次证明:党建工作中的形式创新固然重要,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形式新不新,而在于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敷衍了事,再新的形式也不能解决问题;狠抓落实,再传统的形式也可以解决问题。

第六,从组织资源的维度,在党建创新中凸显党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才能从实践中解决“谁教育谁”的主客体要素难题。

在党建工作的实践系统中,如果党员干部是主体、党员干部又是客体,那么“谁教育谁”的问题就会显得十分尖锐。实质上,这个问题并不存在,而是我们在分析实践要素的时候缺失了组织视野:党建工作的主体是复合型的,包括党员干部的个人主体,也包括各级党组织构成的组织主体,党员服从组织,组织主体是主体构成的主要力量。客体认识则刚好相反,党的建设客体是各级组织,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级组织的建设都会最终落实到组织内每一名党员的认识提高。所以,“谁教育谁”是一个貌似犀利、前提错误、要素缺失的假问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好民主生活会,坚持开门搞活动”入手,“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为重点。各级领导干部既是活动组织者、推进者、监督者,更是活动参与者,要以普通党员身份把自己摆进去。”“各级党委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抓实。”上述要求体现了党建创新中的组织力量,体现了新形势下党中央对党的建设系统要素和科学性、规范性的深刻认识,也从组织资源的高度清晰解答和实际践行了“党要管党”的问题。

党的建设是长期的,在新形势下的党建创新更为艰巨。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目标和动力,不断走到思想认识的前面,也引导我们在党建创新中深化着对实践问题的理解。

[1]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1.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 - 11/17/content_693542.htm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 -10/24/content_6938568.htm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OL].新华网: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 -11/19/c_113722546.htm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6]毛泽东文集(第八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猜你喜欢
维度群众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0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