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精神”代代传
——吉化60年劳模群体先进事迹

2014-08-15 01:56柳姗姗
化工管理 2014年16期
关键词:吉化麻袋劳模

文/彭 冰 柳姗姗

爱厂如家争勤俭,“麻袋毛”精神力千钧

“你看,这泵房里有40多个蒸汽阀门,以前都是开到最大,现在,我们把阀门开度调到能保持装置生产的最低水平,半年就能为企业节省近200万元成本!”5月5日,在吉林石化染料厂苯酚车间,化工三班班长、公司劳模刘玉,饶有兴致地带记者参观了他最新的节能创效小成果。“最轻不过麻袋毛,蔚为精神力千钧。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可是几代吉化人留下的‘传家宝’!”刘玉说。

提到麻袋毛,得从吉化第一代优秀工人于德泉说起。1952年,吉化染料厂老工人于德泉,到处捡废旧零件,为装这些破铜烂铁,他甚至用捡来的木板头钉了个仓库,支上一张床,住到了里面。日复一日地捡,年复一年地修,几年下来,他回收废铁80吨,修复各种部件1600多件,补好麻袋5000余条,不能再缝补的便铡成麻刀用于和泥,累计积攒麻袋毛2000余公斤……吉化的“麻袋毛精神”,就在这个大名鼎鼎的“于老仓库”里形成了雏形。

进一步将“麻袋毛精神”发扬光大的,是劳模李云山。1977年,李云山被吉化染料厂分配到麻袋库工作。看到这里麻袋堆积如山,李云山带领库里的“娘子军”业余时间忙开了,不出3年,就回收麻袋毛200多公斤,落地料24吨,回收缝补麻袋90792条,回收的价值可换回4辆解放牌大汽车。1980年,李云山光荣出席全国物质战线劳模会,领回了“红色管家人”的锦旗。从此,“麻袋毛精神”在吉化生根开花。

被评为吉林市劳动模范、化工部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的丁占茹,是吉化“麻袋毛精神”的女传人。1988年末,丁占茹发现,车间里装过原料的废旧塑料袋里沾存着残余染料。“粒米成箩,滴水成河,这点点滴滴的染料积攒起来,就是一笔财富啊!” 丁占茹决定带领身边工友回收塑料袋里的残存染料,结果6年下来,总计回收染料6416公斤,价值73.8万元。

“麻袋毛精神,是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吉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吉化人‘勤俭创业,艰苦奋斗,爱厂如家,从我做起’的精神写照”,吉林石化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孙树祯告诉记者,1990年5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专题报道《“麻袋毛精神”的连锁反应……》,从此,“麻袋毛精神”随着“全国学吉化”活动名扬四海,成为吉化人奉献给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了更多各行各业的产业工人。

时光荏苒,跨入21世纪后,很多人认为“麻袋毛”精神早就过时了,但在吉林石化,一批新劳模又接过了“麻袋毛”精神的接力棒。

就说刘玉吧——2008年的一个夏夜,值零点班的刘玉,凌晨4点多到装置区巡检,偶然发现几十个物料桶内剩有余料。“这桶里装的是进口己二胺,一吨要5万多块钱呢,如果把这些‘挂壁’料收集起来,再用到生产上,也是一种节约呀!”下班后,刘玉戴着防毒面具,把这些物料桶挨个翻倒干净,忙活了近两个小时,回收己二胺160公斤,价值1万元。闻讯,车间工友纷纷效仿,如今该车间每年可回收价值5万余元的己二胺。

不只这,刘玉还像于德泉一样,四处收集废旧小零件,喷嘴、螺丝、阀门、过滤器……这些收集来的“宝贝”现在都存放在“刘玉工作室”内5个2米多高的大铁柜里,被大家称为“百宝箱”。“别看这些东西不起眼,关键时候,没它设备也转不起来。装置24小时生产,停工一天就得损失240多万。每遇突发情况,刘玉的‘宝贝’就能发挥大作用了!”

和刘玉一样,吉林石化2012年度劳动模范黄柏峰,也是“麻袋毛精神”的新时期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名工人技师,为尽可能降本增效,他主动参与了多项技术改造,他提出的“将装置单线运行时的过剩凝液回收至闭式回收装置”的建议,实施后有效降低了装置综合能耗,每年可节约生产成本100多万元。在工厂2013年降本增效劳动竞赛中,他率领班组成员累计创效775.6万元。

“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讲话,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可以说,‘麻袋毛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也具有恒久的传承价值。作为一名工人,在岗位上,就绝不能浪费企业的一滴水、一度电、一滴原料!”黄柏峰说。

在一批批劳模的辐射带动作用下,在吉林石化近年来大力开展的“四种精神”再提炼、再学习活动的推动下,员工们“爱厂如家、勤俭节约”的小举措、小创意,随处可见,厂区内遍布“万宝库”、“百宝箱”,一张纸,一块抹布都成了金贵的东西。吉林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物业公司保洁员饶红,利用休息时间自制了几十把铁耙子,每把成本才几元钱,比市场上71块钱一把的耙子还结实耐用。一年多时间,仅该物业公司员工自制和改造的绿化保洁工具就有5万余件,节约价值30多万元。

“麻袋毛精神”激发的不仅仅是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意志,更催发了吉化人依靠科技优化结构、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的现代化管理思维。 如今,“麻袋毛精神”已经被精细化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技术指标、每一项工艺操作。

克难求进勇创新,“矛盾乐”精神永放光

今年五一前夕,吉林石化特等劳模、“中央企业劳动模范”李永翔,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提起他,吉林石化员工无不竖起大拇指:“他可是我们公司当代‘矛盾乐’精神的杰出代表!”

“矛盾乐精神”,由全国劳模、原吉化建设公司管道加工班班长李国才创造。这个名字,上点儿岁数的国人都耳熟能详——他的事迹曾被拍成电影,震动全国!那还是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严峻考验,李国才率领班组迎难而上,自力更生大搞发明创造,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矛盾,成功完成189项技术革新,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中国工人阶级树立了“乐观进取、勇于探索、求实创新、敢于突破”的榜样。《人民日报》为此发表文章《革命就是解决矛盾》,李国才从此享有了“矛盾乐”的美誉。

全国劳模侯德武,也是吉化“矛盾乐精神”的代表人物。他刻苦钻研生产技术,带领班组成功研制出一系列关键设备,实现技术革新170多项,有4项填补了我国化学工业的空白,在20世纪70年代被授予“又红又专的工人工程师”称号,曾14次见到毛主席。

斗转星移,“矛盾乐”精神被一批批劳模不断发扬光大,同时又孕育出一代代新劳模。20世纪90年代,吉化化肥厂从日本引进了7台溶液泵,可还没用一年,就基本全趴窝了,停车一次,便造成十几万元损失。“有矛就有盾。是人造的,就不信修不了!”厂里“革新大腕”张贞泉,在设备旁蹲了大半年,终于妙手回春,医好了这批洋设备。十几年来,张贞泉以破解生产难题为乐,先后完成革新项目30多项,成为吉化涌现出的又一位全国劳模。

“以求实创新、迎难而上、乐观进取、大胆实践为核心的‘矛盾乐精神’,是吉化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石油精神宝库中的一笔重要财富。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矛盾乐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后,在吉化更加枝繁叶茂。” 吉林石化公司企业文化处处长冯立波说。

不错,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吉林石化公司到处闪烁着各级劳模革新创造、敢于突破的智慧异彩:有机合成厂“技改大王”苏东江,潜心研究丁苯橡胶生产装置,实施小改小革200多项,创效近千万元;“状元360”超级钳工大赛冠军高彦峰,凭借一身过硬技能,屡屡向“问题设备”叫板,完成技术创新成果122项,为企业创效940万元,在2010年当选全国劳模,2013年,他还作为优秀劳模代表,在全国庆“五一”大会上向我国亿万职工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倡议……

劳模是吉化精神的孵化器,反过来,吉化精神又成为劳模的催生剂。“你不压倒困难,困难就压倒你”,说这话的,是吉林石化电石厂分析车间80后女将张澜澜。两年前,电石厂为抢占新型醇醚产品市场,需进口一台分析仪,国外专家要求至少提供该产品50种不同浓度的标准样品,供分析仪器建立基础数据模型。但当时电石厂根本无法生产出50种浓度的产品,怎么办?张澜澜废寝忘食琢磨,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将厂里现有两个型号的产品按不同比例混合,配制出不同浓度样品!经过反复试验,她迅速拿出了50组标准样品,外国专家简直不敢相信,大赞她是“了不起的分析专家”。

“其实,张澜澜在学校学的根本不是化工分析,可她硬是靠刻苦自学,考取了公司分析‘状元’,从‘门外汉’变成了‘领军人’,一次又一次成功应对挑战,不仅被公司评为劳模,2012年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工友们告诉记者,去年,张澜澜又带领班组历经4个多月摸爬滚打,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整的分析标准,为优化氯磺化聚乙烯产品的工艺提供了可靠数据,仅此一项便节约创效近600万元。这套分析方法还被写进了最新的国家标准,一举填补了行业空白。

继张澜澜之后,吉林石化“矛盾乐”精神的新传人、建修公司钳工李永翔,今年又喜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技校毕业的李永翔,二十年如一日,学技术精益求精、解难题如醉如痴。2009年,炼油厂一台美国进口设备出现故障,厂商派人来修了好几天,也不好使。李永翔主动请缨,带领班组人员挑灯夜战,一天三餐吃在工厂,经过半个多月奋战,到底把这个“洋玩意儿”给制服了。

熟悉李永翔的人都知道,他有很多泛黄的,带着油渍的小本子,上面记满了他准备攻克的技术难题。2010年7月17日,他记下这样一句话:“设备不转,再昂贵也是废铁。”原来,那段时间,公司一套进口压缩机组发生故障,李永翔跟着了魔似的,一有时间就蹲在这台机器旁,拆检、测量、计算,愣是找出了28个故障点。接着,他又带领班组用1个月时间,对机组进行了“开膛手术”……参加工作以来,李永翔组织技术攻关70余项,提合理化建议100余条,完成进口设备关键部件国产化改造20余项,为企业创效1000余万元。

“今年是吉化开工60周年,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对吉化的老前辈们说,我们会带着对企业的无限热爱,全身心投入到吉林石化新一轮建设大潮中,用我们的知识、智慧和激情,续写新时代的‘矛盾乐’精神,让它永放光芒!” 李永翔说。

为国为民敢担当,“背山”精神耀神州

4月28日, 曾蝉联吉林石化公司4届劳模称号的张殿波,一大早就开始围着乙烯厂的脱碳九塔和五塔苦思冥想。“这两个塔每天产生很多热量,白白排进大气浪费掉,怎样才能回收利用?我琢磨了一年,已提交了相关改造方案, 现在我还要再考虑一下实施细节……”作为吉林石化“背山精神”的传承人,张殿波语气坚定:“节能减排,国之所需、时代所唤,脱碳两塔的环保改造就是再难,我也得想办法攻下来!”

“背山精神”,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吉化的发展和延伸。秉持这一精神,一代代吉化人为国分忧,勇于担当,牢记责任,埋头苦干,谱写出一曲曲令人肃然起敬的产业工人之歌。

“背山精神”最早源起于吉化第一位全国劳模王亚洲。1948年,吉林石化的前身——吉林化工厂,在一片废墟上破土动工,面对没有搬运工具、没有吊装设备等种种难题,电石车间工人王亚洲,向党组织立下铿锵誓言:“天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克服掉!就是头拱地、累弯腰,也要把厂建起来,为党争气、为国争光!” 没有运料的平车,王亚洲就带领工友自己造; 没有变压器油,他们先用豆油来代替……靠着这种精神,他们成功建设出新中国第一个化学工业基地,生产出新中国第一炉电石、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为国家解了“化工产品极缺”的燃眉之急。

吉化化肥厂厂长、全国劳模王芝牛,将“背山精神”进一步“定型”。1966年,化工部把吉化化肥厂年产28万吨合成氨的生产计划调整为30万吨,闻讯,许多人直摇头:“设备能力不足,不可能完成!”王芝牛斩钉截铁:“我们背30万吨大山有困难,可我们不背,国家就更难。咱绝不能让国家作难,就是头拱地,也要把这座山背起来!”为此,王芝牛身先士卒,带领全厂职工“革命加拼命”, 1966年11月6日,化肥厂攻破日产千吨合成氨的大关,当年提前7天完成了增产任务。

进入九十年代,国企改革轰轰烈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吉化集体企业北方公司工会主席李贺,为“背山精神”注入了新内涵——他背的是一座为民解难、扶贫帮困、维护稳定的大山。为帮助下岗困难职工安居乐业,李贺带领机关党员干部从拆迁的旧房上扒下15万块旧砖瓦,并“化缘”来万余吨水泥,让27户无房职工住上了新平房。接着,他又筹措资金120万元、征用土地2157平方米建房,使63户困难职工住上了“扶贫楼”。他还先后扶持下岗职工建立再就业基地8个,帮助7000余人实现了再就业,被人们动情地称为“扶贫主席”。

21世纪以来,吉林石化进入新的科学发展阶段,又一批劳模传承“背山”精神,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2003年,该公司建设第二套10.6万吨/年丙烯腈装置,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得主翟高岭,带领同伴夜以继日战斗在现场,45天没脱衣服睡过囫囵觉,鞋跟都磨没了,脚上血泡破了一个又一个,仅用8个月时间就圆满完工,创造出丙烯腈建设史上的奇迹;7年后,第三套丙烯腈装置试车,翟高岭再次率工友勇除“拦路虎”,使这套曾被公认为不可能顺利开车的装置,一次开车成功,令吉林石化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丙烯腈生产基地。

2009年,吉林石化炼油厂面临一个巨大挑战——按国家要求,2010年起,所有汽油出厂将执行国Ⅲ标准,但当时该厂根本不具备这个生产条件。身为分析车间的技术大拿,公司劳模于建红,废寝忘食地采样、试验,找出了最佳调合方案,使工厂提前产出了国Ⅲ汽油。2010年,该厂千万吨炼油改扩建项目六套主装置及配套项目全部一次开车成功,然而,新装置开车期间产生的7000吨不合格污油,成了一个棘手难题,如处理不当,将导致全厂停工。于建红主动请缨,一天之内就找出了最佳回炼办法,终使全部污油在调合合格后出厂。于建红被评为新时期“四种精神”代表人物。

“千难万难,决不让工厂作难!”化肥厂丁辛醇装置,是吉林石化的主要生产装置,有一次,其300A单元要更换催化剂,可足有70多立方米的老催化剂因粘连板结,坚如磐石。见状,劳模丛强带领工友,用钢钎砸、用铁镐刨,在漫天粉尘中连续奋战20个小时,直到胳膊肿胀,发如白雪,双眼充血,才及时搬掉了这块“绊脚石”。丁辛醇装置600A单元缩合反应器的设计收率是94.5%,可实际收率只有93.8%。“差7‰也不行,头拱地也要消灭它!”丛强带领班组成员一点点调试,半年内积累工艺数据3600多个,终于摸索出了最佳控制点,使收率提高到96.8%,竟超过了设计值,每年因此多创效益20余万元。几年来,丛强带领班组积极攻关,累计为企业增创效益1000余万元,其所在班组,不仅被中油命名为“丛强班”,并获评“中央企业红旗班组标杆”。

丛强在讲解蒸馏塔工作原理

“在国家需要时,在企业需要时,总有劳模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诠释那种敢于担当的背山精神,受此熏陶,我有幸成长为班组里又一位劳模”,1979年出生的赵成浩,如今已接过丛强的接力棒,成为“丛强班”班长。技校毕业的赵成浩,曾被选送到齐鲁石化实习, 实习5个月,他连附近的泰山景区都没去过,却写下了近10万字的学习笔记,后来,他还在职考取了北大本科。立足于理论与技术水平的精进,赵成浩参与完成了多个技改项目,并为保障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屡立战功。一次,蒸馏单元蒸汽调节阀突然关闭,系统压力剧烈波动,赵成浩临危不惧,指挥若定,从容避免了装置停车。还有一次,装置联锁突然报警,丙烯流量急剧下降,他在第一时间找到症结,果断处置,再显英雄本色。迄今为止,他累计避免各类生产事故18起,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同样因深受“背山精神”影响,乙烯厂的张殿波,一步步成长为市劳模、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石油优秀共产党员。“问题来了,大家都看我,我只能看墙”,张殿波不乏幽默地告诉记者,仅2012年以来,他就及时发现处理安全隐患83项。“他还积极攻关,使乙烯装置综合能耗大幅下降,降低成本6000万元”,厂技术员公茂松对记者说:“厂里曾调查谁是最敬业的人,大家异口同声:张殿波!他每天早来晚走,节假日也不叫自来,无论工作态度,亦或工作能力,都让我们打心眼里佩服,他这种精神,现在把我们也都给‘传染’了……”

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作为吉化最珍贵的历史财富之一,在一代代劳模的自觉传承下,“背山精神”非但没有变,还被不断发扬光大,鼓舞、感染着更多员工奋勇向前。有了这种精神支撑,有了这样一群敢于“背山”的员工,吉林石化“打造千亿元产业基地”的梦想,定会实现。

敢为人先勇攻坚,“登天”精神克万难

“这是我刚整理好的苯酚丙酮装置副产物α-甲基苯乙烯的产品质量改造方案,实际应用后,可使产品达到美国ASTM质量标准,每年为企业增加500~1000万元利润。”4月29日,在吉林石化研究院,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程延华,向记者介绍了他新近完成的科研项目。就在日前,程延华以10663张的总得票数,荣获吉林石化公司“登天精神”红旗手荣誉称号。

“登天精神”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吉林石化的浓缩和实践,是60年来吉化几代科研人员“敢为人先、不畏艰难、合力攻坚、忘我奉献”的精神写照。

1950年,我国急需一种特殊硅橡胶材料用于飞机维修维护。吉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朱宝英,带领实验组自己动手造设备,争分夺秒搞科研,克服重重困难,不到半年时间,就把祖国的银鹰送上了蓝天,为抗美援朝做出了贡献,也开启了吉化人的登天梦想。

为实现这个梦想,吉化女工程师桂纯,一生没有结婚成家,把所有时间与精力,都用在了科研上。20世纪60年代,我国航天事业急需“201”产品,桂纯整天吃住在车间,不舍昼夜地和同事们完成了几十项技术改造,仅用半个月,就生产出神奇的“201”。70年代,这位化工系统劳模标兵,又和大家闯过了绝热处理、触媒研制等一道道难关,按时生产出国家急需的另一尖端产品“741”,再度填补了我国化工领域的空白,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通报嘉奖。

“国家需要这种产品,我们就必须做出来!”1963年,国家急需火箭推进器的氧化剂“910”、“901”,和桂纯一样,凭借“登天精神”,从没接触过这两种产品的吉化工程师白凤春、张志成等人,开始了艰难的摸索和试验。当时工艺条件简陋,而这两种产品又腐蚀性强,烧皮肤、伤呼吸道,白凤春等人不畏险阻,跨越道道难关,从小试,到中试,再到实现工业化生产,终于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

把镜头切换到21世纪,蔡小平博士和他的团队,用“宁可黑发变白发,也要让白丝变黑丝”的无悔奉献,将“登天精神”再度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为研究生产出国家航天事业所需的碳纤维产品,蔡小平吃住在试验室,每天只在沙发上眯几个小时,早、晚餐都是饼干和方便面。面对一无技术、二无装备的困境,他带领团队自己设计制作设备,经过数以万计的数据演算和开发试验,终使我国在相关技术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吉林石化与航空航天事业有着不解之缘,怀抱登天精神,一代代吉化科研人员为我国成为航天大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样,传承登天精神,一批批吉化科研精英也为企业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吉林石化公司企业文化处处长冯立波说。

丁苯橡胶是吉林石化的主导产品,原有转化率只有62%。如能提高到70%,将使产量增加13%。吉林石化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陆书来,自我加压,自觉攻关,不出两年,就把这件“别人都认为不可能的事儿”变成了现实,为企业年增创效近亿元。随着时代发展,化工产品环保化已是大势所趋,陆书来又把目光投向了环保型丁苯橡胶的开发,经过近两年时间、几百次的失败,他终于带领团队填补了公司自有技术环保型丁苯橡胶1500E的空白,为公司赢得了巨大市场,也为下游轮胎企业出口创汇提供了保证。2009年,陆书来还成功开发出“双峰分布ABS合成技术”,为公司20万吨/年ABS通用料装置建设奠定了基础。

“我床头有个本儿,拴着笔,夜里,为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我不开灯就马上写下来,字很草,像天书,只有我自己认识。第二天一早,我再将‘天书’翻译过来。”陆书来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为实现产、销、研一体化,他还成了公司第一个全国各地走市场的博士。

“瞧,这就是我紧盯市场需求开发出的新产品”,陆书来拿出一袋又黑又亮的东西,兴奋地对记者说:“通过对通用ABS材料进行改性染色,客户就能直接用它加工电器塑壳,从而使我们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出一个战胜对手的筹码。”

据了解,参加工作23年来,陆书来已主持完成重点项目11项,实现工业化6项,申请专利19项,授权13项,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吉林石化“优秀科技工作者标兵”,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3年当选公司劳模,并斩获吉林市五一劳动奖章的程延华,是“登天精神”的又一传承人。2012年,吉林石化将建设东北地区碳四、碳五资源集聚加工基地的龙头项目——开发碳五分离技术的重担,交给了程延华。“责任如天!” 程延华经过疯狂学习,大胆提出了一条与文献报道不同的技术路线。为尽快开展试验,装置建设他全程参与,试漏期间,他24小时没合眼,最后竟坐着睡着了。

“实验开起来后,问题接踵而至,首先让人头疼的是——塔釜液位计不好用!”程延华告诉记者,因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他胰腺炎的老毛病恰好此时又犯了,他只好背着同事偷偷到医院打针,偶然间看到输液管中的液滴仿佛连成一串,他一下来了灵感,“对呀!将液位计串起来!”他立即拔下针头,跑回单位验证,这一招果然奏效。

试验过程,也步步是坎。比如,炔烃分离试验一般最多耗时3个小时,而程延华试验到第3天,分析结果仍不合格。别人都觉得彻底没戏了,几近崩溃的程延华,把反复计算过多遍的数据,又验证了一遍,选择了“坚持”,终于在第3天使试验奇迹般合格了!之后,程延华又率同事经过4500多个小时的各种实验,终于使自主碳五分离技术综合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吉化建厂以来,涌现出各级劳模870多人,他们创造、传承、弘扬了‘麻袋毛、矛盾乐、背山、登天’四种精神,使之成为吉化的立企之魂、传家之宝,成为吉化高度凝炼的政治优势。作为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闪耀的历史光辉和时代风采,必将激励和鼓舞当代吉化人薪火永相传,共圆百年梦。”吉林石化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孙树祯说。

猜你喜欢
吉化麻袋劳模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再谈吉化的基础管理工作
花生仁奇遇记
弄巧成拙
捉老虎的麻袋
关于开展纪念吉化开工建设60周年全国化工行业“学吉化”25周年活动追记
吉化经验历久弥新发扬光大再创辉煌:纪念原化工部开展“学吉化”活动25周年暨吉化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综述
今日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