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运瑶 廖乙雄 胡珂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1级研究生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 南昌 330006)
胡珂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吴运瑶1廖乙雄1胡珂2#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1级研究生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 南昌 330006)
慢性胃炎;名医经验;胡珂
胡珂,主任中医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从事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载,善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疾病。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慢性胃炎经验介绍如下: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呃逆”等范畴。吾师认为,饮食不节、情志不调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因素。《景岳全书》言:“胃主受纳,脾司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盖脾与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两者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应。本病病位虽在胃,但与肝、脾关系甚为密切。若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油腻,使脾失健运,谷反为滞,水反为湿,食滞、水湿从阻化热,湿热蕴结中焦,伤及胃络而发胃脘痛。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疏利胆汁,促进运化,《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若素体脾虚,脾不运化,湿热蕴结,阻滞气机,气滞血瘀;或情志失调,肝郁气滞,横逆克土伤脾;或脾虚肝木乘虚凌辱,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吾师认为,脾胃虚弱是慢性胃炎基本病机,脾虚肝郁、气滞血瘀胃热乃本病病理关键。因此,治疗上当以“健脾益气、舒肝理气、解毒祛瘀、和胃化湿”为主。盖气虚不得温运,阴虚不得滋养。慢性胃炎的发生与转归,无不与脾胃之气机有关。叶天士指出:“胃为阳土,宜凉宜润……太阴脾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始安。”故益气健脾以治其本。久病则生郁热,酿成热毒,又久病多瘀,气滞易导致血瘀,故当于健脾益气之剂中配以清热解毒、活血祛瘀行气之品,使瘀去新生,气血得充,胃腑得养,此为治标之法。如此标本兼顾,胃纳腐熟功能正常,则诸症消。
吾师根据辨病辩证相结合的原则,自拟出治疗慢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萎缩、肠上皮化生非典型性增生的基本方:慢性胃炎合剂。方药组成:黄芪15~30 g、党参10~15 g、柴胡10 g、白芍20 g、枳壳20 g、莪术15 g、蒲公英15 g、白花蛇舌草15 g、三七(冲服)3 g、制乳香10 g、丹参10 g、砂仁(后下)8 g、儿茶8 g、炙草6 g。方中黄芪、党参益气健脾,柴胡、白芍疏肝柔肝,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枳壳行气宽中,丹参、莪术活血止痛,乳香、三七、儿茶活血定痛、敛疮生肌,砂仁化湿和胃,炙草调和诸药:全方通补药相结合,治胃不忘肝,气血同治,调全身气机,共奏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解毒祛瘀、化湿和胃之功。
吾师特别强调,莪术虽可破气破血,但并不峻猛伤正,反而有较好的消痞除满、改善消化不良症状之功。临床运用本方时,常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酌情加减。若胃阴虚,上方去砂仁加石斛、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若湿热甚,则加用石菖蒲、佩兰、藿香化湿和中;若痰热甚,可加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兼脾阳虚者,加干姜、法夏、黄芩、黄连以寒热并用;若胃黏膜萎缩,加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黏膜充血、出血者,加败酱草、黄连清热止血;黏膜表面呈颗粒状或结节状隆起,乃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表现,属热毒瘀结所致,加三棱并加大莪术、白花蛇舌草用量以达到强化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目的。
慢性胃炎病程长,迁延难愈,且易复发。吾师一再强调,饮食调护和情志调畅是防治本病的关键。《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脾胃乃伤。”饮食不宜过饱,需避免生冷硬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脾胃负担。《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心情舒畅,使肝气条达,则脾胃升降功能得以保持正常。“移情易性以健脾,饮食有节以和胃。”两者相辅相成,在治疗慢性胃炎及防止其复发方面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某,女,48岁,2012年6月12日初诊。患者携带2012年5月30日电子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伴不典型肠上皮化生(轻度)。现症见:上腹部疼痛,腹胀,餐后加重,嗳气、矢气频,无反酸,口干口苦,纳眠可,肛门灼热感,大便干,2 d一行,小便调。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诊为胃脘痛,辨证为脾虚气滞,湿热蕴结。治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清热化湿。方用慢性胃炎合剂加减:黄芪15 g、党参10 g、柴胡10 g、白芍20 g、枳壳20 g、莪术15 g、蒲公英15 g、白花蛇舌草15 g、三七(冲服)3 g、制乳香10 g、丹参10 g、砂仁(后下)8 g、儿茶8 g、三棱8 g、石菖蒲8 g、佩兰8 g、炙草6 g。患者服上方加减1月余,上腹部疼痛胀满较前减轻,肛门灼热感较前减轻,予上方去石菖蒲、佩兰,改黄芪20 g、党参15 g,继续治疗。后在上方基础上加减继服6个月,复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局部胃黏膜轻度萎缩,病理示:肠化不典型增生消失。嘱其继续服药以巩固疗效。
R573.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4.02.041
#通讯作者:胡珂,E-mail:HK13870992672@163.com
201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