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鹏豪 王丽娜
保利民爆济南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104
催泪弹(tear gas grenade)属于非致命武器中的一类。现在催泪弹的主要战术要求就是威力大、反应快、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可对人产生暂时性的躯体失能效应。要求致死效应尽可能小,没有或尽可能少的破片或动能伤害,不造成或诱发不可清除或持久的伤害,燃烧型催泪弹不能被对方捡起反投。
目前,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研究和装备的催泪弹且种类繁多,按照发射的方式可以大体把催泪弹分为三类:喷射型、榴弹型和枪射弹型催泪弹。
催泪弹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刺激剂和溶剂。催泪弹引爆后通过刺激剂与溶剂的相互作用,挥发大量刺激性气体,达到催泪效果。目前,催泪弹常用刺激剂主要是化工毒剂和纯天然刺激剂两类。其中西阿尔(CR)、苯氯乙酮(CN)、邻氯苯亚甲基丙二腈(CS)为人工合成的化工毒剂;辣椒素(OC)、胡椒素则为纯天然刺激剂。从化工毒剂的角度来说,CS比CN的毒副作用小但是刺激性更加强烈,因而CS是目前使用催泪弹种使用最广泛的刺激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观念的日进人心,OC、胡椒素为纯天然、无毒制剂,近年来也逐步成为催泪弹的首选刺激剂。国外一些研究机构最新研究表明,复合型刺激剂综合了几种刺激剂的优点,且安全性更好,使用后的毒副作用小,也渐渐成为一些国家的“新宠。”
我国现代催泪弹研制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我国军队及公安系统主要装备以各种枪械为主,只有很少量非致命性武器如催泪弹、烟雾弹等。国内自主研发的产品极少,大多依靠进口催泪弹。
WK683 38 mm防暴枪用催泪弹是当时非常有代表性产品。该型催泪弹弹长为125mm,弹径为38mm,全弹质量不到200g,最大射程120m,喷烟时间20-30s,采用CN催泪剂。但是该弹的耐水性不理想,雨天或者地面积水过深容易造成弹的熄火,使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加大了武器装备的建设力度,也促进了催泪弹的发展。在此期间陆续开发出不少性能较好的产品。1997年底,采用CS作为刺激剂的WK833手投、防暴枪两用催泪弹顺利通过技术鉴定并大量装备部队。随后几年设计定型的RS97-2燃烧型催泪弹、FKB-04式601爆炸性催泪弹、PQ98-38防暴枪用燃烧型催泪弹等型号性能优良,各具特色。
目前,最新式SA20催泪弹发射器的弹仓可装200颗弹丸,可连续地将上百个催泪弹发射出去,其弹丸采用OC辣椒素作为催泪剂。在据目标几十米外射击,1分钟后即可达到160m2的有效范围,适用范围很广,估计会成为我国催泪弹领域的主力军。
在国外催泪弹的首次应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首先使用一种含刺激性毒剂的化学武器。该毒剂能使人眼不停流泪、刺痛,这种毒剂后来人们称之为催泪剂。催泪剂使用后能够迅速达到战斗浓度,使战斗人员迅速丧失活动能力,造成大量减员。不久后各参战国家都陆续在战场上使用催泪剂,型号多达20余种。从最初使用的是溴代乙酸乙酯,到后期使用量较大的还有溴苄氰、二苯氯胂和二苯氰胂。1918年,美军装备了以CN和亚当氏气作为催泪剂的化学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储备了1万多吨CN和亚当氏气以备战时使用。1956年英国警察部队开始装备代号为T792的CS催泪弹,并在两年之后的塞浦路斯暴乱中大规模使用。随后其他各国的武装部队也开始装备CS催泪弹。1959年美军开始装备各类型CS型催泪弹,在越南战争时期中使用了近7000吨CS刺激剂。进入21世纪OC已经成为最常用的药剂。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配备了不同级别的非致命药剂喷射器。其中M36喷射器为单兵手持型,M37喷射器为中型(其体积与普通灭火器相当),而M33A1喷射器是更大型的、用在排一级的后方装填的发射器。这些武器可将药剂喷洒到10m以外的地方。使用杰克辣椒球则是另一种可行的防暴方法,它是一种填满OC的易碎辣椒球,用软管喷气枪抛射,射程较远且效果理想。
第一代催泪弹采用的是CN刺激剂,该刺激剂使人感到恶心,有烧灼感,浓度过大可致人死亡。第二代催泪弹一般采用的是CS刺激剂,CS剂会使人的眼睛感到强烈的烧灼感,会大量流泪,并伴有咳嗽、胸闷、呼吸困难、不自觉地流鼻涕等症状,若过量使用则会引起皮炎。近几年来,第三代催泪弹采用的是从尖辣椒中提取的油脂辣椒素(OC)等非杀伤性刺激剂。目前,OC已经成为执法机构和个人防护最通用的药剂,受到各国军警部队的青睐。
[1]安 心.非致命武器纵谈[J].轻兵器,2004.9.
[2]王志军,尹建平.弹药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349-350.
[3]郭三学,方宗德,范扬州.爆炸式催泪弹安全性研究[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07.12,27(6):536-541.
[4]Nick Lewer.Non-lethal weapons:operational and policy de⁃velopments[J].THELANCETExtreme medicine,December 200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