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山东临邑)
盘2-33单元是一个南掉断层与东北倾地层形成的反向屋脊式断块。地面原油密度构造高部位0.9404g/cm3,构造低部位0.9650g/cm3。地面原油粘度则分别为260、1212mPa.S。储层物性较好,平均孔隙度31.2%,平均渗透率705×10-3mm2。
盘2-33沙三下属于常温常压常规稠油多油水系统的层状断块油藏,共划分为4个砂层组,含油砂组1~3砂层组,含油小层27个。
该断块自1976年5月投入开发,1977年1月注水,依含水变化情况可大致划为以下5个阶段:
1.低含水阶段(1976.5~1979.9)
油井投产初期普遍高产,但含水上升快,低含水采油期短,阶段采出程度低。阶段末,有油井9口,开8口,日油能力103.8t/d,综合含水37.5%,采出程度3.8%,采油速度1.02%,阶段含水上升率9.87%。
2.中、低含水阶段(1979.10~1984.9)
该阶段采取的主要开发技术为层间接替。阶段末,有油井8口,开7口,日油能力116.4t/d,综合含水59.7%,采出程度4.14%,采油速度1.06%,阶段含水上升率5.36%。有注水井4口,日注279m3/d,月注采比0.92,累积注采比1.03。
3.中、高含水阶段(1984.10~1994.1)
该阶段以提液强采及细分开发两大开发技术使单元高产、稳产了近10年,其主要特征是阶段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高,含水平稳上升。至阶段末,有油井15口,开15口,日油能力140.9t/d,综合含水77.7%,采出程度10.3%,采油速度1.29%,阶段含水上升率1.75%。有注水井9口,开6口,日注544m3/d,月注采比0.81,累积注采比1.0。
4.高含水阶段(1994.2~2004.8)
该阶段由于注水井套损严重,注采井网遭到严重破坏,地层能量下降,产量大幅下降,至2001.8月,产量落入了低谷,日油能力仅有32.7t/d。针对这种情况,实施了以水井更新、转注为主的综合治理,转注3口井,投注3口井,地层能量稳步恢复,产量稳中有升,2003年~2004年实现了产量不递减。
5.特高含水阶段(2004.9~目前)
随着注采井网的二次完善,油井相继见效,液量、含水再次上升,单元进入了特高含水低速稳产阶段。阶段末,有油井14口,日油能力33.8t/d,综合含水92.7%,水井16口,日注470m3/d,月注采比0.99,累积注采比1.03。
1.油藏埋藏较浅,胶结疏松、出砂严重,需先期防砂生产。2.油层物性较好,产能高,但油较稠,无自喷能力。
3.中低含水期含水上升快,至高含水期含水上升减缓,70%以上的可采储量在中高含水期采出。
该单元自实施注水开发以来,随着采出程度的增加,含水的上升,存水率却逐步下降,由0.91下降至目前的0.26。耗水量却由1985年采出程度10.4%时的2m3/t上升到目前采出程度25%时的11.2m3/t。
应用相渗流管法计算单元采收率可达37.2%,而该块目前井网下由水驱曲线法标定采收率只有29.7%。主要原因是层间和平面水驱动用不均衡,其次是因为注入倍数低,驱油效果差。第三是随着含水的增加,地面原油粘度不断增加,降低了油藏驱油效率,影响了水驱波及效果。因此,通过完善非主力小层的注采井网,加强注水,提高水驱动用程度,提高油藏采收率还大有潜力。
该块目前存在着以下问题,制约着开发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1.层间矛盾突出,各小层储量动用不均。吸水剖面、产液剖面及饱和度测井资料都证明了其层间矛盾突出,层间动用差异较大。
2.主力小层局部注采井网不完善,储量控制程度低。
3.非主力小层地层能量保持水平低,油井普遍供液不足、液量低、产量低,开发效果差。
4.油水井套坏严重。由于盘2-33沙三下油藏埋藏浅,地层胶结疏松,易出砂。随着油田长期注水开发,频繁的井下作业施工以及套管材质与腐蚀等诸多原因影响,套管弯曲变形、破裂、错断等套管损坏现象日益严重。
通过对盘2-33沙三下开发状况分析、开发效果评价及剩余油研究可以看出,目前该块划分为两套层系,井网对储量的控制较高,井网加密的余地较小。为充分挖掘油藏的剩余潜力,有必要打破原有的井网界限,根据层间开采特征进行注采井网的重新匹配,并对不同的层位采用不同的开发措施。
1.对非主力小层优化重组,建立独立井网。
2.主力油层以完善平面潜力井区,挖掘平面及层内潜力为主要调整目的;非主力油层以完善I类潜力小层井网、提高储量动用程度为主要目的,同时要兼顾II类小层的挖潜。
3.非主力油层主要通过钻新井和利用上返老井进行完善,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挖掘剩余油潜力;主力油层主要以利用老井为主,钻少量新井,在提高注采对应率的基础上实施大井距强注强采,老井工作量要围绕减少层间干扰尽量简化管柱。
调整后,立求形成三套较完善的注采井网,即主力小层1~2砂组一套、3砂组一套,非主力小层单独一套。
方案设计总井数30口。其中油井17口,新钻3口,水转油1口,利用老井13口;注水井13口,新钻2口,转注1口,利用老井10口。平均单井控制地质储量21.2×104t,断块区水油井数比1:1.23。
[1]秦政.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5.
[2]才汝成,李阳,孙焕泉编著,油气藏工程方法与应用,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