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银昌,李 波
(1.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2.华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高速公路工程具有建设项目复杂、工程投资大、施工周期长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施工企业只有及时将已经完成的工程量交给监理和业主审核,才能得到工程进度款的支付。因而我国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往往采取按进度付款的方式进行施工,而施工企业为了按时施工,就必须得到进度款,而为了得到进度款,就必须将已成完成的工程量及时交付,这就需要加强对工程量的计量,才能在得到监理和业主的认可后,严格按照合同及时的支付进度款,最后为施工企业的顺利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计量支付必须建立在施工评估合格,所以作为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合同施工,最大化的确保工程质量,才能及时得到工程进度款的支付,进而在资金的支持下确保工程及时高效地交付业主使用。而在这一过程中,施工企业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质量和合同意识,因而计量支付实际也是对施工企业施工行为进行约束的有效举措。
(1)认真熟悉土建施工设计施工图纸和相关规范要求,以及招投标文件和合同的各项条款,并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现场的真实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审核期是否与设计之间存在差别,是否需要变更及变更的方式等进行确定,且尽可能的取得监理的支持。此外,作为监理人员,还应切实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学会利用各种软件,为计量支付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切实加强与监理部门的合作,对监理企业的设置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对不同监理工程师所负责的具体工作进行深入的了解,以便于在计量支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
(3)加强对计量支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计量支付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就应加强与施工以及质检人员之间的协调,将所完成的工程项目及时给监理人员报告,监理人员结合收到的资料进行组织测量和实验等,并在一定时间内抽检申报的项目,为工程进度款及时的支付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还应对计量支付的流程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并制定相应的变更预案,以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计量支付问题。
在高速公路土建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施工企业高效的开展计量支付管理工作,作为施工企业必须结合高速公路土建施工实际,科学的制定工程计量支付管理办法,致力于工程计量支付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并对其进行细化,在细化过程中,应严格规定土建施工的计量规则、流程、编制报表的格式、附表和台账格式等。针对常见的计量支付问题,例如台背回填、桥涵开挖、土方沉降等部位在计量支付时,必须认真仔细,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加强对其计量支付的管理,为计量支付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切实掌握工程量清单的支付规则和方法,切实掌握施工设计图纸和合同中的相关技术规范,切实加强对计量支付资料的收集和分类以及归档,对施工负责人及时明确的交代台账的管理办法,最大化的支持计量支付工作的开展;(2)计量支付人员应及时的掌握和了解工程进度的整体完成情况,在开始计量支付工作之前,计量支付人员必须与施工负责人一道对当期需要计量的工程量进行相应的统计、汇总和上报工作;(3)对于计量支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的处理,为了预防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加强问题处理的同时还应加强施工现场的记录,若计量支付情况在预案中没有充分的考虑,则需要对其进行完善,例如需要计量的工程量不在合同中规定的工程量,则应加强与建设单位的沟通和交流,并及时提出支付与索赔报告,并对意外导致工程量增加的施工记录和图纸进行有效的保存,以备监理人员的审查。
施工企业应及时填写《中间交工证书》,并报监理工程师签认作为计量支付凭证。对于签发《中间交工证书》的工程项目,根据实际测算工程数量填写《中间计量表》,在表中填写清楚计算公式、计算过程及简单草图,并给出正确的计算结果和符合合同文件规定的计量单位。因现在计算机已普及,大部分计量人员在做计量工作时,数据的计算与汇总均由计算机来完成,确保收集齐全计量支付基础资料、计量数据资料《中间交工证书》、《中间计量表》后,最后再向工程监理人员提交并审核。
综上所述,对高速公路土建工程施工计量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高速公路土建施工计量支付管理工作人员,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致力于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切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意识到加强计量支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致力于工程计量支付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加大力度切实做好计量支付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计量支付程序开展计量支付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进度款得到及时的支付,工程得以顺利安全高效及时的完成。
[1] 郑生萍.试论高速公路土建工程施工计量[J].广东建材,2012,(11):90-92.
[2] 唐丽娟.浅谈高速公路土建工程施工计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9):311.
[3] 潘盛向.提高高速公路计量工作质量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6):265.
[4] 杨勇.高速公路计量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分析[J].山西建筑,2007,(15):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