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玲
(都匀公路管理段)
涵洞开工前,要对涵洞的中心位置及轴线进行定位放样,现场核对图纸所示的涵洞的位置、方向、长度、出入口高程,以及与既有沟槽、排水渠道的连接是否相符,如有不符,及时提出处理措施,报监理工程师和设计单位审定。
基坑顶面应设置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的设施,基坑顶有动荷载时,坑顶边与动荷载间应留有不小于1 m宽的护道,如动荷载过大宜增宽护道。如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不良,应采取加固措施。基坑尺寸应满足施工要求。当基坑为渗水的土质基底,坑底尺寸应根据排水要求(包括排水沟、集水井等)和基础设计所需基坑大小而定。涵洞基坑可按基础底的尺寸开挖基坑。基坑坑壁坡度应按地质条件、基坑深度、施工方法等情况确定。当为无水基坑、且土层构造均匀时,基坑坑壁坡度可根据规范确定。
地段较多雨淋沟,部分地段基坑开挖时会有地下水汇集,因此基坑槽开挖时要随时采取排水措施,排水采用挖排水沟或集水井方式排除基坑内积水。
基坑检查合格后,先在基底用砂浆进行封底找平(若基底为岩石可不封底),再在砂浆底面上放样出涵洞轴线,用墨线弹出立模边线和每个沉降缝位置。模板除锈后进行刷油处理,以利于脱模。模板后加设钢管支撑,支撑应结实牢固,保证浇筑混凝土时模板不变形不跑模。测量模板顶标高,确定混凝土顶面位置并在模板做好明显的标记。盖板涵基础为C20片石混凝土,混凝土采用强制搅拌机进行搅拌,掺料时需严格按照C20配合比设计准确计量,搅拌均匀且不得有离析和泌水现象。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和入模后的振动时间,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时注意振动器不能碰撞模板,振动时间和次数依照混凝土密实来调整,密实的混凝土标准为混凝土不再下沉,无气泡上升,表面泛浆。混凝土浇注时,须注意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 m,以防止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高度超过2 m时,应用串筒或溜槽等设施下落,根据现场地形情况,运用溜槽。
片石混凝土浇筑应注意片石的掺入量不得大于混凝土体积的25%,并保证片石分开摆放,严禁将片石堆放在一处,导致片石间间距大小,片石无混凝土包裹。为保证片石混凝土的强度,掺入的片石厚度不应小于15 cm,片石强度不低于30 MPa,片石表面干净,无泥土,最好选用棱角较多的片石,严禁采用强风化石或表面光滑、无棱角的卵石。
台帽模板采用3.0 cm厚木板制作。模板内侧应平整光滑,外框采用10×10 cm方木或直径不小于50 mm脚手架钢管锁定,保证模板具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固性。外支撑可根据施工现场具体情况进行支撑。在模板安装前,要把模板表面的附着物清理干净,并涂刷脱模剂。模板安装固定好后,要重新进行尺寸复核和调整,自检和报验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混凝土施工前认真检查拌合设备并将模板内积水及杂物清理干净。混凝土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混凝土振捣应充分密实,以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现象为止。每次浇注完毕后,应将顶面抹平压光,防止顶面松散。待混凝土初凝后,用土工布覆盖,并将其洒水湿润,保持养生,养护时间不少于7 d。
盖板钢筋加工制作前,首先绘制钢筋表和弯曲图,并经复核后交施工班组。然后将调直、除锈后的钢筋分种类型号按钢筋图表下料。下好的料要逐一核对尺寸,然后分类标示堆码,统一弯制。钢筋焊接要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钢筋绑扎时一定要进行钢筋位置的放线画点,以保证准确的钢筋间距及垂直度。
钢筋安装时应严格控制保护层的厚度,箍筋与上、下层钢筋相垂直,交叉点应交叉绑扎成梅花型,上、下层钢筋间距偏差不大于5 mm,箍筋间距偏差不大于10 mm。钢筋绑扎完成后,经质检员自检合格后,报请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盖板模板采用3.0 cm厚木板制作。模板内侧应平整光滑,外框采用10×10 cm方木或直径不小于50 mm脚手架钢管锁定,保证模板具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固性。
在模板安装前,要把模板表面的附着物清理干净,并涂刷脱模剂。模板安装固定好后,要重新进行尺寸复核和调整,自检和报验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混凝土施工前认真检查拌合设备并将模板内积水及杂物清理干净。检查钢筋网的安放位置和固定是否牢固,确保钢筋保护层厚度。混凝土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混凝土振捣应充分密实,以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现象为止。每浇注完一块盖板后,应将盖板顶面抹平压光,防止顶面松散。待混凝土初凝后,用土工布覆盖,并将其洒水湿润,保持养生,养护时间不少于7 d。
预制盖板堆放时应板块端部采取两端搁支,不得将顶底面倒置。盖板安装后,必须清扫冲洗充分湿润后,再在板与台背间、板与板之间的缝内用小石子填塞顶紧并填塞M10.0砂浆。
涵身每隔5~10 m设沉降缝一道,缝宽1~2 cm,沉降缝要贯穿整个断面,缝内填满沥青麻絮。若基底位于岩石地基上,可不设沉降缝。严格按设计和规范要求施作防水层,涂刷两层热沥青,以免涵洞使用过程中漏水,影响涵洞的使用安全和寿命。
[1] 张樟云.根治沿河公路水毁的技术探讨[J].林业勘察设计,1997,(1):34-35.
[2] 王立新.陇东黄土地区的公路水毁防治[J].公路,2002,(7):56-57.
[3] 符德,迁保昌.山区公路水毁的分析与防治技术[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七届(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