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德
(逊克县气象局,黑龙江 逊克164400)
逊克县位于黑龙江省中北部,属黑河市所辖的边境县,黑龙江中游南岸,小兴安岭中段北麓,东邻嘉荫,南接伊春,西通黑河,北望俄罗斯。 近年来,随着逊克县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地表生态环境,而且引发了崩塌、泥石流、河岸坍塌等地质灾害。 灾害的发生,不但制约了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较大损失。
查明逊克县地质灾害的分布范围、规模与规律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划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在完成行政区域内重要地质灾害点防灾预案编制的基础上,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建立群测群防的网络系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和经济的损失,为逊克县人民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逊克县总面积17 344 km2, 辖2 镇7 乡88 个行政村,7 个国有农、林、牧场,总人口11 万。 位于127°23′00″-129°31′00″E,48°01′24″-49°36′10″N。 逊克县地处小兴安岭北簏,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单元有低山丘陵、台地和冲积平原。丘陵区面积较大,仅东南隅为低山区,坡度多为15°-30°,局部地区达40°,森林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达64%。 全县平均海拔高度300-400 m, 定名山峰106座,最高峰为东南部的白鹿山,海拔795 m;最低部分为北部戴地营子一带的黑龙江低河漫滩,海拔108.1 m。
本区地处中高纬度地区, 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炎热,昼夜温差较大。 11月至翌年4月为结冰期,年日照时数2 612 h,最大季节性标准冻深2.3 m,年平均气温-0.6 ℃, 最高气温32-36℃,最低气温-36--48 ℃。 无霜期:沿江区125 d,南部山区95 d。 多年平均降水量450-500 mm, 蒸发量1 000 mm-1 100 mm。
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气候特征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 区内典型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水土侵蚀、河岸坍塌。 本次工作共调查出逊克县地质灾害点52 处,其中崩塌9 处、泥石流1处、河岸坍塌25 处、水土侵蚀17 处,按地质灾害体规模、灾害灾情等级划分均为小型。 目前地质灾害点稳定状况和发展趋势为稳定性差或较差,地质灾害破坏道路或影响正常通行5 560 m、 耕地2 6850 亩, 损毁房屋400 间, 破坏地表植被50 km2,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1 670 万元,上述各类地质灾害潜在威胁人口约1 730 人,受威胁财产近6 480 万元。
逊克县地质灾害总体分属于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随着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加强,地质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但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对地质灾害治理能力不及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速度,整体上看地质环境仍在恶化。
(1)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易发区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2)开展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逊克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如下问题:
(1)防灾减灾方面的科学宣传力度不大,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有待普及, 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尚浅,个别地方对于防灾工作还是刚刚起步,缺乏防灾减灾的常识。
(2)对灾害的预测、预防能力不强,地质灾害勘查、监测和治理尚需投入相关的仪器、设备和技术。
(3)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筹集系统没有健全,未设立地质灾害专项资金。
(1)崩塌、潜在滑坡、潜在泥石流。 ①排水治理工程:排除坡体以外的地表水,防止坡体充水、饱水,以拦截和旁引为原则, 具体做法是在坡体处设置一条环形截水沟,拦截旁引地表径流,不使地表水流入坡体范围之内。另外,采用粘土填平并夯实滑坡裂缝,防止坡体充水,降低坡体上部的驱动力。 ②挡土墙工程:根据崩、滑、流的规模、成因、形态、深度及施工条件等因素,可在垂直于坡体轴的方向砌筑挡土墙, 以降低灾害发生时的损失。③削坡减载:对坡度较大的陡崖、陡坡进行人工削坡,可降低突发事故的发生率。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导游韩语教材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但是,目前导游韩语教材的旅游文化传播功能依然有限。对此,本文以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应用韩语专业申报的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计划课题为依托,结合导游韩语教材建设的实践,以旅游文化传播为中心,探讨如何开发建设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导游韩语教材等问题。
(2)不稳定斜坡。根据具体情况,可采取清除危岩体或进行坡面防护工程。
(3)河岸坍塌。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类型的护坡。
(4)水土侵蚀。根据不同情况可采用修建谷坊、鱼鳞坑等工程措施,缓解或减轻水土侵蚀的侵害。
对所有的灾害点,如果发生大规模的地质灾害或无法及时治理的,应及时避让到安全地点,以防后患。
对稳定性差、危险性较大的灾害点及潜在灾害点必须布置监测工作,以起到提前预警的作用。
建立逊克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三级监测网络。一级监测为县级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气象局、国土资源局负责日常工作;二级监测网为乡(镇)级监测网,由乡(镇)负责该项目人员分管该项工作的人员负责;三级监测网为矿及村级监测网,由矿及村直接负责该村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并指派专人进行灾害点的监测工作。
3.4.1 监测网的重要职责
(1)县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一级网)。 ①负责逊克县内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报和预警。②建立县级群测群防监测站,进行多种手段的综合监测:进行灾害应急调查、应急监测、抢险救灾。③负责逊克县的监测系统、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以及群测群防的技术指导和管理、群测群防的信息管理,成为群专结合组成的监测预警系统的纽带。
(2)乡(镇)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二级网)。 ①负责该区地域内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②其监测手段是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查和简易监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③协助上级监测机构做好本区内重点地质灾害体监测预警。④领导辖区内各点的群测群防工作,做好地质灾害发生的短期临灾前兆宣传和自救工作。
(3)矿及村组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三级网)。 ①负责该矿及村组地域内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②其监测手段是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查和简易监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③地质灾害预警的自救指导。
3.4.2 监测点选定原则
(1)危险性大、稳定性差、成灾概率高、灾情严重的;
(2)对集乡(镇)、村庄、工矿及重要居民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
(3)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
(4)威胁公路、铁路、航道等重要生命线工程的;
(5)威胁重大基础建设工程的。
3.4.3 监测点的建设
(1)监测范围确定。 除对监测点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应把灾害点威胁的对象和可能成灾的范围纳入监测范围。
(2)监测方法与要求。 应结合人工巡视坡体的微地貌、地表植被和建筑物标志的各种微细变化,并且雨季内要强化巡视和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巡视一般为半月或每月一次,雨季强化监测根据降雨强度,每天或24 小时值班监测。
(3)建设一定数量的自动气象站,利用新建的和原有的监测设备,监测降水量和水位,随时将数据传输到平台,通过平台对各级监测点时行指导、管理。
3.4.4 监测网点的管理与运行
(1)监测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 被监测的质灾害隐患点所在的乡(镇)、村和有关单位为监测责任人,在他们的领导下,成立监测组,监测组由受危害、威胁的居民点或有关单位的群测员组成。
(2)建立起岗位责任制,县、乡(镇)、村应逐级签定责任书。
(3)经监测有重大险情发生时,逊克县级政府和有关单位应立即采取应急防灾减灾措施,届时将派出专业人员赴现场协助监测和指导防灾救灾工作。
(4)监测数据。 ①监测数据包括地质灾害点基本资料、动态变化数据、灾情等。②所有监测数据均应以数字化形式储存在信息系统中,同时,必须以纸介质形式备份保存。 ③监测数据应按村、乡(镇)、县逐级汇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