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记者 朱艳)“我们曾经非常缺乏海洋资料,陆地上,可以开汽车去测量,汽车无法到达之处还可以骑马;但是海洋中有些情况特别复杂,总不能游泳去测量吧?”我国著名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秦大河院士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上指出,研究气候变化,海洋和冰川的资料是一个风向标,然而直到有了卫星遥感技术,我们才对冰川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8月22日至23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在“天府之国”成都召开,主题是“环境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而环境科技创新的话题深深吸引了与会者。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致了开幕辞之后,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四川省副省长陈文华、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等先后发表讲话。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在会上首先发言指出,我国面临环境保护工具严重不足的现状,因而加强科技支撑体系,是探索环境新路的必然要求。吴晓青认为,目前环境管理、环境质量改善和治理技术,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对环境科技的需求都十分迫切,但是我国环境科技的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还不足,环境科技有时候不能为管理和技术的需求提供有效的支撑,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还不够快,这些都需要广大的环保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在创新上有所作为。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同时也是环保领域的科学“达人”,他所在的安徽光机所通过光线检测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工厂、汽车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像PM2.5等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物都难以遁形。
8月22日上午,刘文清院士在年会上讲解了这种在线监控环境污染与安全的环境科技创新案例:“比如我们采用红外技术,在上海检测到石化公司有毒有害气体的泄漏,达到每小时至少十几公斤的排放量。”
刘文清院士介绍,安徽光机所还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合作,对四川到上海“川气东送”途中所经过的隧道中泄漏气体进行检测,通过在隧道里安装现场监测仪,一秒钟之内就可以检测出是否有泄露气体及其浓度。在突发性环境事故监测上,通过光线检测技术,也能很快测出污染物颜色和浓度,“这为我国在环境安全方面提供了一个不用人到现场去的监测平台。”
不过,刘文清解释,至今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技术能够满足监测污染物的各种需求,“我们现在主要参考在线仪器和卫星这两个方面的数据,污染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靠管理部门实施有效的方案。”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长年致力于搭建我国环境科技产业学术交流、决策咨询的平台,自2002年以来,每年定期召开学术年会,集聚了国家环保领域的领导人、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本次年会共1500多人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李庆瑞、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巡视员兼副司长刘志全等也出席了会议,并分别围绕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视阈下饮用水安全保障对策、环境污染与环境安全在线监测技术进展、环境法律的现状与发展、加强环保科技创新等主题,作了主旨学术报告。
此次年会还举办了15个分会场、两个专题论坛和一个优秀环保成果推介展,其中15个分会场的主题有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红线专题、水环境管理与水污染治理专题、污水资源再生利用技术专题、空气质量管理与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专题、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产业发展专题、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专题、重金属污染防治及修复技术专题等,可谓一场汇聚环境科技发展新理念、新成果和新趋势的科学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