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浪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的消耗呈现上升的趋势,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迅速增加。于是,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备受关注,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也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隐患。为此,对于氮氧化物的控制工作已经十分紧迫。
在所有氮氧化物中,燃料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数量占最大一部分,在这其中,煤炭燃烧是重点。主要来源是固定源,而后是机动车,相关工业产业中也有一定排放量。人为排放主要集中在火电厂等。
氮氧化物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对人体健康产生毒害;制约植物的生存和生长;破坏臭氧层;形成酸雨和酸雾;参与光化学烟雾的产生。因此,对于氮氧化物的治理十分必要。
针对严重的氮氧化物污染,国家和相关部门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政策、法规,注重污染治理技术的提升。从而,实现对氮氧化物的有效治理,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据相关部门检测结果显示,一些大型城市的空气氮氧化物的浓度已经严重超标,基本处于饱和的状况,甚至出现光化学烟雾,酸雨的形态由单一转向复合;流动源的增加也加大了氮氧化物的污染程度,成为一些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随着经济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机动车的数量剧增,导致大气污染也日益严重。机动车的行驶,使得废气量增加,直接致使氮氧化物的浓度升高。
西方国家的大气氮氧化物污染要早于我国,对于控制对策的研究开展的也比较早,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其中针对氮氧化物的不同的发生源,日本和美国采取了相应的控制举措。
固定源的对策。在整个日本,对于排放的标准,实施统一规定的原则。对于一些氮氧化物排量较大的设备,为了防止产生加大的污染,要将其作为主要控制源,追加排放的标准;氮氧化物的排放底限也要逐年收缩;注重对总量的限制。对于一些氮氧化物排放比较集中的企业和单位,按照制定的限量标准执行,对于难以对氮氧化物进行控制的地区,实施总量上的限制;逐渐提高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技术。其中主要是对燃料燃烧的方式进行改进以及排烟脱硝。
针对流动源的主要对策。不断加强对排放指标的制定;适度限制车辆的种类以及行驶状态。例如,可以大力进行宣传工作,在经济上进行补偿;种植樟树等植物,路面选择具有吸收氮氧化物功能的材料。
美国对于氮氧化物的控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它要求各个州的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要达到预先指定的标准,实施了一项相关的排放量交易计划,各个地区要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或者是向已经达标的地区购买排放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能源利用率,推动了清洁型能源的发展。
我国对氮氧化物的排放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在不同污染物的控制标准和方式方面,仍有改进的余地。在很多人看来,污染和经济的发展属于矛盾关系,虽污染的治理限制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可以换一种角度,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以良好的环境来带到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进步。在我国当前的大气污染中,主要的是煤烟型污染和光化学烟雾污染。氮氧化物只是其中一种。为此,在进行标准制定的时候,不能将其单独处理,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综合性的指标。针对我国对氮氧化物的控制,结合污染现象和发展趋势,提出以下控制对策。
针对全国氮氧化物污染实际,制定最低排放标准。依据不同地区不同的气候、地形等因素,制定相对较高的排放要求。
对各地区制定详尽的总量控制计划,要以各自不同实际情况为依据,确定适合的排放总量。同时,加大对点源的污染治理力度,排放权要进行交易,逐步实现污染治理的产业化。针对排放总量不达标的地区,要制定严格的惩罚措施。
对于能源的利用结构进行改变,使用氮氧化物排量较低的燃烧器,提升燃烧率,促进能源架构的优化和调整,开发和推动具备清洁特性的新能源的使用。对于一些污染严重、规模较小的企业进行淘汰,支持新型燃烧设备的研制和应用。
鉴于机动车能够影响氮氧化物的排放,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要不断加强对机动车的排污管理,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制定严格的地方排放指标。尤其对于一些机动车数量较大、增长迅速较快的城市要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对于一些氮氧化物污染相对不大的城市,也要制定符合当地污染现状的标准。随着经济和环境形式的发展,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都应随之更新。其次,不断加强城市道路建设以及交通管理。发展以轨道为主的综合性交通体系,控制交通使用,提高公共交通对小汽车的竞争力,加强道路建设,改善交通拥挤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出行者选择对城市整体发展有利的方式,促进交通模式与交通设施的和谐发展。再次,合理控制车辆的质量。机动车排污量与其工作状态关系密切,为此,要注重对车辆质量的控制,注重检修,加速对排放不达标车辆的取缔。对已超过使用寿命的车辆,特别是污染严重的车辆必须强制淘汰。最后,推广排污量较小的车辆的发展。对于污染严重的地区,可以强制安装催化器,推广污染较低的能源。大力推广环保型汽车。国家和相关要对环保型汽车给予技术和资金的支持,给予购买者一定的优惠和鼓励政策。
综上,针对严重的氮氧化物污染,国家和相关部门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政策、法规,注重污染治理技术的提升。从而,实现对氮氧化物的有效治理,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