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碧莹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类冠心病,发病率高,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达10%~18%[1],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 h,特别是1 h内是进行再灌注的黄金时间[2]。因此,及时高效的急救护理,对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我院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特点,从院前到院内设计一套严密、完整的救护流程,以保障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救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急诊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男64例,女26例。年龄40~68岁,平均(51.74±10.66)岁。纳入标准:符合 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均行急诊PCI,均由120急救车护送入院。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院内救护流程,即接诊电话、“120”出诊、现场实救、途中转运、回急诊科及其他处置。
1.2.2 观察组执行院前急救流程 (1)电话指导,在到达现场前,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症状(呼吸困难、胸前区疼痛),通过呼救电话进行现场自救指导,告知患者或家属保持冷静,将患者就地平卧等待,勿移动或搬动,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嚼服阿司匹林,通风,有条件者立即吸氧。(2)现场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迅速就位,出诊医师组织急救,心电图检查,快速判断有无病理性Q波及ST-T变化情况,随行护士立即接通氧气,建立静脉通道,监测并汇报血压、心率、呼吸,及时给予止痛剂,安慰患者与家属,稳定其情绪。(3)转运准备,出诊医师简短说明患者病情及入院就诊必要性,交代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随诊护士协助家属签写转诊同意书,并严密观察心电监护,备好急救物品。(4)院前预报,途中预先联系急诊、辅助检查及心血管科室进行术前准备,预先为患者建立急诊接诊、心血管科室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住院进一步治疗无缝隙救护流程。
1.2.3 院内救护流程 (1)快速反应。急诊护士在接到预报电话时即做好抢救准备,通知急诊医师到位,在听到救护车鸣笛声急诊医师、护士推平车至急救中心门口一起接诊,快速推至抢救室。(2)快速病情评估。以初评、检查、再评顺序优化病情评估流程,护士接诊后,随车边看(意识、呼吸、面色)、边问(胸痛性质、部位、服药情况等)、边安慰(告知患者所处环境等)在30 s内完成初评。所有患者进入急诊室立即连接心电图实行检查,在医师进行诊疗时,进一步给予心电持续监护,根据观察ST-T变化动态评估,随时向医师汇报病情变化信息。(3)救护优化。采用四定救护模式,即定时、定人、定岗、定责。定时:进入急诊室1min(接通氧气),2min(完成血压血氧检测),3min(开通静脉通路、采集血液标本),5min(连接心电图、动态判定)。定人:由医师组织,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实施抢救。定岗定责:责任护士连接心电图检查并进行初步辨别,及时报告病情变化,准备心电监护除颤仪。明确诊断后,准确执行医嘱予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协调救护部门工作,给予家属心理支持,及时书写护理记录。辅助护士迅速为患者舒适体位、连接氧气、血压血氧监测、取左上肢静脉留置针开通静脉通道,留取血标本,遵医嘱静脉输液治疗。在心肺复苏时,责任护士执行胸外按压、心电监护、电除颤;急诊医师负责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连接按压泵;辅助护士负责监测血压血氧、开通静脉通道、遵医嘱用药等。(4)转运交接。建立转运交接程序,由医师制订治疗方案,立即通知介入医师和护士,5min内介入医师到达抢救室检查,做好术前谈话并签写手术同意书。转运前,责任护士再次进行全面评估,接好氧气枕,检查管道是否通畅,填写转运交接单及护理记录单。由急诊科医护人员共同护送患者至心血管导管室,确保患者安全到达。
1.3 观察指标 救护时间:出诊到达时间、评估时间(患者入院到初步诊断时间),心电图诊断时间(患者入院到打印出心电图时间),静脉采血时间(患者入院到标本送至检验室时间),救护总时间(患者入院到转运离开时间)。救护效果:评定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显效:症状和体征完全缓解或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有效:症状和体征部分缓解或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甚至恶化或心功能改善不明显。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或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1 两组患者救护时间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救护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救护时间比较(±s)
注:1)为 t值,2)为 t′值
组别 例数 出诊到达时间(min)评估时间(S)心电图诊断时间(min)静脉采血时间(min)救护总时间(min)观察组 40 14.83 ±6.40 26.70 ±7.97 4.66 ±1.34 4.71 ±2.05 35.59 ±7.61对照组 40 15.94 ±7.18 95.31 ±12.74 7.75 ±1.21 10.13 ±2.42 60.17 ±6.83统计量 0.7301) 28.8752) 10.8241) 10.8081) 15.2031)0.468<0.05<0.001<0.001<0.001 P值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3.1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无缝隙衔接急救流程缩短心肌梗死患者救护时间 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出诊到达时间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评估时间、心电图诊断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及救护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突发疾病患者获得及时院前急救和有效院内抢救可以减少致残率,提升救治成功率[3]。观察组在第一时间即采用电话给予现场指导,在转运途中预先联系急诊、辅助检查及心血管科室,创建了电话现场指导、现场施救、电话预报相关科室、院内延续治疗的无缝隙衔接急救流程,优化了心肌梗死一体化救治体系[4],最大程度上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监护、转运等治疗护理过程中的救护时间,争取抢救时间,为患者创造更多的救治机会。
3.2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无缝隙衔接急救流程改善心肌梗死患者救护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疏通闭塞的血管,可实现心肌再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5],如在发病6 h内进行溶栓和冠状动脉介入术等血运重建,可将死亡率降低至5%~6%,而在发病1 h内疏通冠状动脉,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可降至1.2%[6]。在急救车入院时作出快速反应,避免等待接诊时间,快速进行病情评估,确保了患者的安全。入院后采取“四定”抢救模式,使救护过程摆脱个人能力的局限转变为分工有序的集体协作,急救护士依照分工主动进行抢救,与医师救治同步,将重点救护操作科学组合,同时量化每项操作所需时间,使多种救护操作同时实施。对转运交接流程进行优化,要求急诊护士及心血管专科医师共同护送,既确保转运交接安全,又便于科室之间的协调,减少差错的发生。表2结果显示,救治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运用无缝隙衔接急救流程可以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护程序规范[7],提高AMI急诊救护的时间观念,使患者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
综上所述,院前与院内无缝隙衔接急救流程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和改善预后起关键作用,而且整个救护过程科室之间密切配合,从而保证对患者及时准确有效救治。
[1]姜明霞.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9):1 -3.
[2]周秋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处理及转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15.
[3]胡少明,蔡秋妮.急性心肌梗死院外急救现状及策略探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9):836-837.
[4]杨建美,王晓田.院内外一体化急救绿色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1):15 -16.
[5]林毓霞,胡 媛,方晓芹,等.一体化急救绿色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实施[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4):649 -650.
[6]冯云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外急救与转运护理[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2):186-187.
[7]王琼涛,彭清臻.87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18(1):31 -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