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薛芬
(浙江传媒学院 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18)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重要文化传播基地,是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大学生吸取知识营养的第二课堂。学院图书馆现藏书为提供丰富教学科研、促进师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以及开架借阅制度的实施,学院图书馆已具有较大的藏书规模。然而在文明的知识殿堂里,却时常有一些故意破坏、盗窃图书的不文明行为发生,且高校每年图书破损、图书流失总量达到近几千册甚至达到近万册之多,为了遏止这一现象的蔓延,高校图书馆管理员应对这一系列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行之,减少高校图书馆图书被窃书、损书现象的发生。
(1)第一种:主、客观丢失。主、客观丢失又分两类:一类是无意识丢失(大意丢失)。不少读者对借来的图书保管不妥,将图书遗忘在公共场所,而被别人拿走;有部分读者对学院图书馆管理制度当耳旁风,将书及自己的借书证借给他人,造成图书丢失的现象。据一部分学生说,造成图书馆书本流失的一大原因之一是同学对从图书馆里借来的书籍并不当回事,大家相互借阅翻看,到毕业时往往已忘了书在何处,书在何人之手。当然,存心占书现象也较多。根据调查,部分学生说:“有位同学赔了3倍的书款后,将原版的概论学著作占为己有”。他们认为,既然已向学校交了赔偿金,书归自己也是理所当然的。另一类是有意识丢失(恶意偷窃撕书),偷书者乘工作人员忙把自己喜爱的书从中偷窃该书占为己用或把喜爱的几页撕下夹带出去。少数读者把喜爱的图书精华撕下,比如将经典书画、英语或计算机考级复习参考答案撕下拿走,大大减少图书的利用价值了甚至有些图书会因此变得毫无阅读价值。偷书者的手法多变,真是防不胜防,有的把图书从高层窗户抛下;有的将磁条撕掉,趁工作人员繁忙时,避过防盗设置夹带图书出去。
(2)第二种:偷梁换柱、张冠李戴。个别私欲重的读者将收藏、利用价值较高的图书,乘人不备将其书上的条形码和馆藏号改动并挪于其他廉价图书的位置,趁着借还高峰期蒙混过关。近年来,随着图书价格的不断上涨,同种图书因再版印书时间不同,价格也有所增加,有些年份长的书原价只有几元或几角,而现再版书却要近百元或上百元。如《古币鉴赏》原价 1.95元,如在高校图书馆发生盗窃行为,规定赔款十倍,也不过20元,而现在市场上卖价150多元。所以,便出现了少数读者以赔代买、“赔”走好书的现象,而且所“赔”图书多属于馆藏质量较高的图书,甚至有些版本的图书在市场上很难买到的。
(3)第三种:计算机系统故障。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开架书库均使用计算机借阅,有时遇上借阅高峰期,计算机负荷加重,就出现死机,使得已经借还的图书,不能准确显示,从而造成借还数据的差错;有时,扫描仪识别错误或条形码不清晰,造成读者所借图书记录不符,而出现“张冠李戴”的数据差错。
(4)第四种:管理人员失误、做人情。高校图书馆图书流失与管理员监管有着密切联系。有时工作人员情绪不悦,粗心大意,业务不熟练,在借阅高峰时将 A读者需借的书记录在 B读者借书证上,造成“张冠李戴”现象,从而导致 A读者不再归还此书。近几年,教师流动频繁,部分流动教师因种种原因,把他们在图书馆借的书籍忘记归还且一并带走也是造成图书流失的一种因素。而有的教师对自己喜爱的书长期借阅,等到退休甚至到死后也不将借阅的图书归还或者有的毕业生没有退还书籍就离校了。再者,专门负责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辅导员,由于工作繁忙又复杂,难以对每个学生逐个全方位开展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致使学生认为在本校图书馆里损书、窃书是小事一桩。另外,图书流失现象与管理员人情世故也有密切原因。
产生高校图书馆外借图书流失现象由来已久,原因有诸多种,总体概括主要有以下几种:
(1)管理者责任不清,监管不严,奖惩不分明。当前高校图书馆存在某些管理体制和分配机制滞后现象,在书库巡视少,对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宣传不得力,造成部分工作人员缺乏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的精神。没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业绩未与工资奖励机制挂钩,干好干坏一个样,奖惩不分明,未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导致工作人员监管不严,也没有承担起图书流失、损坏的责任。且有的管理员碍于熟人的要求,对于图书破损或丢失的情况不予理会,做老好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抬头不见低头见”,任之错误行为发展下去。图书馆管理员在思想上对图书流失、损坏问题不够重视,因此,他们在图书丢失与破损的问题上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读者的淡薄法制观念与不良行为。在高校图书馆里,掩盖着部分偷书者的不良心态并且读者道德素养良莠不齐,有些人自我约束力差,是非观念模糊,惟我独尊,自私自利,毫无公德意识,法制观念非常淡薄,认为拿本校几本书也没有什么问题,“偷书不算窃”的“孔乙己”传人犹在。一部分读者有极强的逆反心理,由于自己在图书馆借阅中没遵守图书馆《读者入馆须知》、《图书借阅规则》、《书刊赔罚处理办法》、《借阅书刊超期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而受到工作人员的批评,或由于自己违章受到处罚而耿耿于怀,有意将书破坏、偷走,以达到发泄私欲报复的目的。另一部分读者看见某人偷书成功,造成心理极不平衡,明知偷书是一种不道德的违纪行为,却铤而走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还有一部分读者瞄准图书馆工作人员任务繁重,在读者众多的情况下,将书窃为己有,能偷便偷,自认为在自己的学校里窃书,如果被抓住只是赔上几十元或几百元的事,比起社会上的贪官,则是大巫见小巫。他们普遍具有偷盗的不良癖好以及存在着不偷点或拿点什么就不快乐的丑陋的贪婪心。若没有对这一部分人对他们进行思想修正工作以及给予惩罚,可能会走向罪恶的深渊,最终将给社会带来危害。
(3)图书馆系统设备老化,资金短缺。高校图书馆进入自动化管理、开架借阅的管理模式后,由于仪器的运行速度缓慢、设备老化,难免仪器在图书借阅过程中出现差错。另外,资金落实不及时,疲劳作业,运作时常出故障等问题也是高校图书馆图书流失原因之一。
(4)图书本身的脱落。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里,难免有些惟利是图的“奸商”,以次充好,把劣质纸质的图书卖入高校图书馆,这些图书不久就掉落破损。如今,各个高校图书馆都普遍存在这种问题。
高校图书馆流失、破损图书不仅反映出读者淡漠的公德心、滑坡的道德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读者法制观的淡薄。随着大学生毕业日期的临近,毕业生的还书期限被列上议事日程。据了解,有不少高校图书管理员开始紧张:不知今年又将有多少借出的图书难以回收?其中不乏不会再版的绝版图书。但图书流失现象的确已到了该给予重视的时候了。我们学院图书馆在本市高校可以说是集媒体、新闻传播、艺术、戏剧、戏曲类、动画类专业等图书最多、最全的图书馆之一。然而,由于图书连年流失,眼下图书馆的管理员不得不将一些为数不多的经典特藏书锁进了书柜,学生如果要看,必须由专门的负责老师开锁。这些本来用于外借的图书,如今若要借阅,也只能在图书管理员的“监视”下,在阅览室内进行阅读了。另外,有一些高校图书采购管理员讲,学院在购书时,一个版本的图书少则进十几册多则上千册。但经过几年的流通与外借,图书数量总在递减,每个学期结束后,都会有学生称找不到该书而到图书馆赔钱并且负起相应的责任。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不少高校图书馆纷纷制订了应对措施。由于毕业生离校前不还书,学校近几年将赔偿金额翻了一倍。
我们学校图书馆规定的赔偿制度:图书赔偿为原书价的2~10倍,近年新版本的图书,则由图书馆流通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酌情处以罚款。但这样的赔偿制度实际并未奏效。有不少高校图书管理员痛心地说:“一些50年代前后出版的专业书,如今已不可能再版,即使它们的原价只有三四角钱,但不管是20倍赔偿,还是50倍赔偿,学生只要赔上几十元,就能拿走一本难得的专业书。”多数学生没有把不能按时按量还书看得很严重。高校图书馆流失图书关乎着大学生诚信问题,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高校大学生要形成良好的诚信品格和风气,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只有在校内就养成诚信的习惯,将来走向社会才有可能建立良好的个人信誉。总之,大学生的诚信和道德修养,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人,我们任重而道远。
首先,多年来,学院图书馆在馆里制定有《读者入馆须知》、《图书借阅规则》、《书刊赔罚处理办法》、《借阅书刊超期处理办法》等等规章制度。长期有效的对读者进行法制、道德观教育,完善图书馆体制管理。其次,在图书馆内,工作人员树立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的精神,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应做到奖惩分明,馆员的用人、晋升、考核工资分配直接挂钩,责任包干到人,做到责、权、利的统一。且高校图书管理员还应长期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自觉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对读者既要进行“八荣八耻”教育,又要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还要按有关法律、法规和馆里制定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严把图书采购渠道,杜绝职业犯罪,试把图书损坏、偷窃现象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加强防盗设备的建设,完善自动化设备防盗装置,不断提高电脑程序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确保防盗设备正常运转,完善监视巡库制度,增设电子监控探投,不给偷书者有成功的机会。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我们就开设“如何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文化。在“读者园地”、“读者服务之窗”园地,使读者懂得自己的合法权利和义务,认识到爱护图书光荣,损书、窃书可耻,人人争做四有“新人”,做21世纪合格人才。通过以上措施,对改善高校图书馆图书被窃书、损书的现状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3]
[1] 朱伟玲. 高校图书馆图书流失的现象分析及对策[J]. 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4).
[2] 冯济德. 对损坏、偷窃图书现象的思考[J]. 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6,(5).
[3] 王珂. 高校图书馆读者偷书的现象、原因及对策[J]. 图书馆论坛,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