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华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高等学校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高校是一个特殊的文化领域,不仅承担着教育人、培养人的职责,也肩负着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责。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作为高等学校重要组员之一的高职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文化育人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激发师生的文化自觉,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繁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校园舆论主要传播载体,高职院校校报不仅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而且是青年学生交流思想、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校报不仅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历史使命,同时承担着展现、传播和提升大学文化的责任。面对社会大众传媒和校园多元化媒体的冲击,对校园传统纸质媒介的高职院校校报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寻找校报更大的发展空间,使校报有效体现文化育人作用,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英国著名报人马丁·沃克在其《报纸的力量》一书中说:“一家报纸的历史就是出版这家报纸的国家的历史”、“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一部日记”。作为高校,一所大学的校报就是这个学校的历史和文化日记。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许多高职院校的前身是历史悠久的中专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和校园精神。高职院校校报作为学校的一种文化载体,真实准确记录大学发展的点滴,它承载着学校的文化信息,记录各自文化现象,反映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发展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对于大学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具有特殊意义。
校报作为校园主导媒体之一,具有权威性、广泛性、针对性等优势,在舆论引导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校报在编辑出版过程中,从策划选题、稿件选用到统筹编排,每个环节都能体现出校报对文化的选择和创造。校报可以通过设置公共话题的方式引导校园舆论,营造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秉承传统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师生在参与校报的活动中认同学校倡导的社会规范和文化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尤其是高职院校,通过一些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案例和深度报道,能够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理性思考,塑造奋发向上、拼搏进取、诚信做人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从而抵制以娱乐化、商业化为目的不良信息的传播。因此,校报是校园文化价值观念的主要传播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校园文化主旋律,丰富了高校的人文内涵。
高职院校校报针对性地开设文艺文学、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专栏,为大学生开辟人文素质教育平台,使广大受众在阅读、写作的过程中受到高雅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化品位的提高。如校报中设有“文艺副刊”,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引领校园文化,实现了优秀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引导和推动高校校园文化朝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副刊上随时刊发学生自己采写的学习、生活、文体、心理、帮困、自律、自强等各方面的报道和评论,刊发学生自己创作的散文、诗歌、随笔、摄影、书法、绘画、剪纸、篆刻等文艺类作品,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理解等,使学生的社交能力、观察和综合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在参与办报中得到提高,进而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副刊作品以其高雅、可读、有趣及浓郁的文学色彩、品位高、思想性强和特色来熏陶、感染师生。让师生在享受文学艺术的同时,思想受到教育,智慧得到启迪。
校报的传播内容贴近校园,贴近师生,贴近生活,服务师生,尤其把人文关怀内容传播给当代大学生,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校报的观点和意见,接受校报中传递的文化导向,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比起召开会议、组织学习等形式,影响面更广,能起到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开展全校性的阅读校报的活动,利用校报得天独厚的亲近感贴近大学生内心,通过新闻报道来力推主流价值观,针对大学生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独立性、选择性、变化性等特征创造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文化以满足大学生的多层次、多样化和多面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大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调整心态、规范行为、培养品行都具有积极影响。
校报宣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校报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目前高职院校校报编辑部普遍存在编辑人员少、工作量大的现状,导致校报出版周期长、时效性差、信息量少、内容单调、可读性不强等“硬伤”,但是,和其他校园媒体相比,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校报具有深度报道、时事评论和方便反复阅读等独特优势。因此,本文提出了发挥校报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创新办报提升校报的生命力。
报纸只有以受众为本,才能真正发挥其宣传教育功能。针对校报可读性差的现象,办报者应研究高职大学生特点和需求,加强受众意识,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把教育指导性寓于可读性之中。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自我意识强、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等特点,但他们又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时常处于波动、迷惘、选择之中,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只有把受众的感受放在首位,坚持“三贴近”原则,提高内容的可读性,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给予受众互动空间和充分的话语权,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从而发挥校报的文化育人功能。
校报失去特色就会失去读者。高职院校校报应根据高职教育特点,立足本校特色,刊登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的精品报道,并且打造文化品牌栏目。比如向地方文化名师名人约稿,提升校报品位;根据读者需求开设大学生关心关注的专栏;及时聚焦校园热点及社会热点,吸引读者阅读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文化需求,赢得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副刊是学生最受关注的版面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校报文化品位的版面。副刊是校报最能办活、办出特色和创意的版面,它通过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展现校园文化特色,它通过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触动读者的心灵,传播积极的校园文化精神,陶冶学生情操,引导青年的文化需求。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与“快餐式”的网络文化相比,校报要在内容上要与校园网求同存异,在新闻信息的深度解读上下工夫,做文化大餐而非文化快餐。校报编辑要注重策划有思想高度的专题,分析信息源,善于挖掘内涵,发现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通过运用深度报道、专题报道、解释性报道、跟踪性报道等多种新闻体裁,增强报道效果,通过图文并茂地报道,强化校报的思想性和深刻性,满足青年读者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引发读者开展深层次的思考。
校报版式也不能总是一张“老面孔”,校报在版面设计、栏目设置等方面应少一些严肃呆板,多一些活泼朝气、人文关怀。有的学校把校报的版面趋势概括为“读题时代”、“读图时代”,即要求校报版面设计中突出大图,突出大标题,以求提高吸引力。同时,标题的大小、文章的布局、色彩的搭配都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只有式样鲜活,给人美感的版面才能提高视觉冲击力,提升文化的感染力。
发展校报电子版或者网络版也是趋势之必然,这样既能弥补校报信息少、速度慢、沟通难的弱势,又能主动抢占网络宣传阵地,发挥校报在宣传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校报网络版不是校报的翻版,不是孤立的简单地照搬网络上的新闻事件,应该是一个信息量更丰富、传播速度更便捷、互动环节更通畅的网络平台。校报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校园网站的新闻进行加工,写深度报道,打造校报网络版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品牌。
发挥校报的文化力量,不仅要求校报采编队伍在政治思想上、业务水平上过硬,还要提高编辑人员的人文素养,把“文化育人”的理念融入到校报工作中。同时,树立强烈的育人意识和责任心,重视培养一支高效的学生记者和通讯员队伍。通过校报这一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使校报成为大学生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基地,充分达到办报育人的目的。
作为高校校报中的一支生力军,高职院校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办报质量,以时代需求、读者需求以及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需求为宗旨,通过注重受众意识、打造文化品牌专栏、重视深度报道、创新校报内容与版面形式、加强校报编辑队伍建设等有效途径,巩固校报主导地位,体现高职文化特点,提高校报文化育人效果。
[1] 王惠蓉.校园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2006,(12).
[2] 刘千桂,段靓文,龚妍,马长云.校园媒体对大学生影响度分析[J].中国国情国力,2009,(6).
[3] 范松仁,张洪萍,杨健.高校新闻媒体育人功能的拓展与利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