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芳
新疆复杂的社情、区情及面临的复杂国际形势,都决定了新疆高校内发生的任何一件孤立的小事情都有可能发展成影响新疆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大事件。构建新疆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研究网络评论员队伍工作机制尤为迫切。
新疆高校网络评论员通过关注网上舆论、研判网上舆情、引导网上舆论,确保高校能够有效回避校园外带来的风险,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不受干扰、科研工作有序开展,对于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新疆各高校都加强了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各高校网络评论员都是宣传部、团委、学生处、各学院思政干部及部分优秀学生兼任。新疆各高校已经意识到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的重要性、紧迫性,但各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要发挥出网上舆情瞭望哨、网上舆情扬声筒、网上舆情解压阀、网上舆情减震器、网上舆情矫正仪、网上舆情消音屏的作用,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目前,新疆各高校均没有设立网络评论办公室或者网络新闻办,网络评论员一般由各高校宣传部、学生工作部门及各学院思政干部及优秀大学生兼任。按照惯例,小的网上舆情由涉及部门出面自行解决;重大热点舆情,当仅仅依靠某一个部门无法解决时,相关人员才会向学校党委汇报,通过分管校领导协调,调集相关部门力量帮助解决难题。由于全校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统一指挥协调处置应对,网上一旦发生重大热点舆情,便有可能造成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加之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和配合,遇到网络热点舆情各自为战,这就使得在应对网上热点舆情时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
目前,新疆各高校缺乏应对处置网络舆情的规章制度。由于各高校处理应对网络热点舆情后,未能对应对处置工作进行反思,认真总结,举一反三,更没有对学校各职能部门在应对处置网络热点舆情工作中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因此,当新的网络热点舆情再次发生时,领导和指挥者往往在紧急事态面前显得无从下手、指挥无序。由于没有可遵循的规章制度,在处置应对网络热点舆情时,极易产生“拍脑袋”决策,领导者或凭经验,或者简单决断,常常发生处置应对措施没有遵循或与网络舆情的内在规律相悖的情况,这样做出的应对办法及措施不但无法有效遏止热点舆情的继续高涨和上升,甚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在处置应对热点舆情时,便会发生职能部门茫然失措,推诿回避,无法在最短时间内将各种资源有效组织起来,错过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的最好时期。
疆内高校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大都由宣传部和主管学生工作的学生处、团委、各学院来建立。按理说,学校这么多部门在做网络舆情监测及网络评论工作,一时发生热点舆情,学校能够及时察觉,但是学校看似这么严密的组织链条在监测热点舆情的征兆、演变时,往往无法发挥网络评论员队伍的作用,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监测和收集网络。在网络舆情监测及网络评论的组织链条中,各级部门并没有信息监测和舆情反馈上的明确分工。因此,当网络评论员发现热点舆情的征兆时,往往不会留意其走势,也不知道应该立即向什么组织最先汇报,以至延误了及时处置应对网上舆情的良好时机。
疆内高校大都建立了网络评论员队伍,但由于网络评论员制度建立时间不长,网络评论员的工作也处于半隐蔽状态,各高校之间对网络评论员队伍缺乏有效的交流,各高校自身对于网络评论员队伍缺乏系统培训,因此,目前疆内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在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一些网络评论员理论素养较差,不熟悉党的方针政策,在引导舆论的过程中,其发言与党的方针政策相违背;第二,一些网络评论员以网络领袖自居,将自我与普通群众割裂开来,引导舆论时居高临下,引起普通群众的反感;第三,部分网络评论员不熟悉网络生态,不擅用网络语言,影响到网评工作的正常开展;第四,一部分网络评论员缺乏整体观和大局意识,在舆论引导工作中,从局部利益出发的言论有损整体利益,对党的工作非常不利。
可以说,网络评论员是网上舆情瞭望哨,通过关注网上舆论,掌握网上舆情,为高校内各种决策提供参考和服务;网络评论员是网上舆情的扬声筒,通过各种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网络评论员是网上舆情的解压阀,在校园矛盾、群体性事件爆发前懈气解压;网络评论员是网上舆情的减震器,当校园内外发生突发事件后,起到余震减弱、影响消除的作用;网络评论员是网上舆情的矫正仪,纠正走编舆论,抗衡偏激言论;网络评论员是网上舆情的消音屏,消除敌对势力的造谣、歪曲和攻击。网络评论员不仅要监测网上舆情,研判网上舆情走势,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对于当前网上舆情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论回复,疏导网民情绪,引导网上舆情走势。但目前,疆内各高校的网络评论员仅能做到对网上舆情的被动监测,并没有做到有效疏导。
目前,各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主要任务仍然是针对校内论坛及各大网站的贴吧、论坛及空间等进行浏览及监督,发现有害信息及敏感言论上报学校,由学校再通过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协调删帖,并不发表针对性的评论,也无法对网民言论及情绪进行有效的疏导。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会利用热点、敏感问题,蓄意制造谣言,煽动社会的不满情绪,这将会严重影响到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而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一些师生的当前既得利益受损时,也会在网上发泄不满。这些言论虽然可以通过相关部门进行屏蔽或删除,但其造成的恶劣影响将会长期存在,并有可能再次出现或酝酿更大的热点舆情。如何及时有效化解网民情绪、对可能会爆发的校园矛盾群体性事件懈气解压,抗衡偏激言论,消除敌对势力的污蔑,这是网络评论员的职责所在。
作为多民族地区,新疆高校呈现多民族、多语种交流的特点。新疆高校内有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克尔克孜族、蒙古族等。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平均约占全校人数40%以上,部分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会更高。面临复杂形势,少数民族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艰巨。但由于各种因素,目前新疆各高校基本没有建立起精通多种语言的网络评论员队伍,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民族网络评论员队伍,但并未发挥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的互联网建设蓬勃发展以来,新疆各语种网站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新疆有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锡伯文、柯尔克孜文等各民族的网站,这些网站在数量上呈现出“百花盛开”的局面。以维吾尔文网站为例,截至2008年,正式注册的维吾尔文网站有294家,而未注册、未获得国际域名的各种维吾尔文网站可达千余家。
与此同时,敌对势力、反华势力将互联网视为对华攻击、意识形态渗透、企图颠覆我国政权的重要途径。他们通过网络建立内外勾连渠道,在网上宣扬西方价值观,利用一切机会在网上造谣、煽动、传播闹事信息,煽动其境内成员与政府抗争等。
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要把疆内高校建设成为反分裂反渗透的坚疆阵地,要了解掌握大学生思想动向,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动向,及时准确研判网上舆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考。因此,平时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建设精通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安全分析和技术研究,不但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要真正发挥舆情研判工作在维护校园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网上舆情的采集、筛选、分析、研判和报送的工作机制,增强各新疆高校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预警能力,建立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树型结构网络评论员队伍迫在眉睫。
新疆各高校要成立以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高校舆情研判领导小组,副组长为各高校宣传部部长。网络舆情研判组成员单位包括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各学院。
为确保各高校网络舆情研判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目前各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松散、没有统一组织统一领导的实际情况,新疆各高校应划拨5~10人编制在全校设专职网络评论员岗位。同时应在学校党委宣传部设立网络舆情科来整合统领全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开展工作。同时,学校还应在校团委、学工部设1~2个专职网络评论员岗位及网络舆情值班室。目前我国“全民办网、全民管网”的形势下,网络评论员队伍仅靠5~10人的专职评论员显然无法准确及时有效地完成对庞大网络信息的筛查监测及针对性评论,还需吸纳部分兼职网络评论员开展相应工作。
宣传部网络舆情科所负责的网络评论员队伍有专职网络评论员还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和思政干部,学工部负责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包括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团委专职网络评论员负责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包括学生干部、学生网管人员。
为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工作的长效机制,学校应划拨专项经费用于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培训,建立奖励机制。针对网络评论员开展工作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如物质奖励、计算课时、稿费、外派交流学习等,以激发网络评论员队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确保网络评论员队伍及时有效开展工作,新疆各高校的网络评论科及网络舆情值班室应为独立办公室,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如电脑、相关软件等,提供必要的后勤服务保障。
网络评论员队伍人选的甄选一定要严格,在政治素质及业务能力、工作责任心等方面设立明确条件,如政治上可靠、有高度责任心、精通多种少数民族语言、语言表达能力强且能熟练使用网络语言等。
随着近年来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由数万名学生、上千名教师构成的大学社区,各种利益机制交错,情况非常复杂,可谓大学校园内危机四伏。学生自杀、校园火灾、群集事件、网络谣言等这类高校最典型的危机事件一旦发生,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网民的跟帖评论,便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对于危机事件,疆内高校往往采取传统的“堵”和“捂”的办法,也就是“新闻—旧闻—无闻”,这就给别有用心的发布网络谣言的人提供了机会,一旦网络谣言出现,其负面传播影响在短期内很难消除,对真相不明的人们便会对网络谣言信以为真。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强调:“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一定要及时准确地公布相关信息,通过事实消解谣言。尤其是在多民族聚集地区,因语言、历史、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信息不透明极易导致突发事件诱引群体事件的发生,在新疆高校内,这类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疆内高校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时,相关部门一定要依法公开相关信息,构建多层次信息发布平台,使事实真相及时被广大公众了解,使谣言失去生存的土壤。谣言止于公开,一旦事件的真相得到公开,谣言自然偃旗息鼓。
保障网络评论员队伍正常运转的前提即各高校首先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及时公开事实真相,网络评论员及时针对网上相关信息发布正面消息,使公众及时了解到事件的最新进展,使网络谣言失去产生、传播、漫延的土壤。
坚持党性原则,把握舆论的导向,主动设置议题,因势利导,通过背景介绍、深度报道、发表评论、媒体互动对事件的原因、性质、影响、进展等进行有效、全面、准确、深入、客观、阐释和解读。利用VB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利用在线答疑做好舆论引导和服务工作,打好民意牌,尤其是要利用好大学生网民的力量。
例如,2007年6月,百度某新疆高校吧一标题为“评选最差教师”的帖子受到网民热捧,网民们纷纷跟帖,对一些教师点名道姓评论,短时间内,这则帖子就有回帖跟帖260余篇,其负面影响非常大。该校相关工作人员监测到该帖之后,在网上发帖“评选你心目中的好老师”,对学生情绪进行正面引导,很多学生进行跟帖,对优秀老师进行评选,取得良好效果。
除了新闻网以外,网络媒体上QQ、Blog、BBS、SNS、MSN、西祠、百度贴吧、天涯等都可以发布信息。从web2.0开始,网络媒体赋予用户以一定的交互权,用户可以匿名发帖,在一定程度上用户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还可以规避管制。用户除了在BBS上注册外,还拥有QQ、SNS、Blog、MSN等若干个账户,用户可以在任何网站上发帖、转帖;即使这些全封了,用户还可以使用E-mail,还可以登陆Newsgroup。
很多高校的网站均没有开通BBS论坛。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其最重要的信息渠道。在网上发帖被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是表达个人意见见解的良好途径,加之大学生网上行为往往带有冲动、缺乏思考、随机性、随意性特点,在校内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及话语表达机制的情况下,他们便会将其发布在校外网络媒体上,这对学校了解掌握学生舆情、解决学生诉求工作造成被动。而且对于高校来说,监测并引导校外网络媒体,不仅艰难而且被动。因此对于高校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熟悉掌握校内舆情,在校内建设有效的信息传递及话语表达机制,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向,及时回应解决学生诉求,加强内部沟通与引导,避免发生言语不通、节外生枝的情况,在疏通的基础上进行管理。
[1]范志轩.“三新”: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及机制探微[J].2010(1).
[2]杜骏飞.沸腾的冰点——2009年中国网络舆情报告[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王灿发,庄胜春,何雯.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消解策略[J].青年记者,2010(1).
[4]王灿发,何雯.新疆7·5事件的谣言传播及消解策略[J].青年记者,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