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冬艳
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而我国新闻媒体行业也正处于转型发展之初,原有的价值观与转型期间的社会现实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并出现虚假新闻、地方保护等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新闻现象。新闻报道在转型期常常出现扭曲的情况,在利益的驱使下新闻报道或多或少的变了味道。当新闻人面临转型期的迷失时又将何去何从?在转型期如何矫正扭曲的价值观进行自我的救赎,都是我们当今新闻媒体人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社会转型期就是原有的价值观与新产生的价值观念相互冲突阶段,这个阶段的大众都处于迷失状态。他们往往找不到生活中真正的追求所在,本有的价值观被打破后又急需新的价值观引领自身发展。在新闻媒体转型期间,新闻媒体工作人员亟须找到一个平衡点。违背新闻规律的现象基本表现在虚假新闻、新闻舆论报道力度不够、新闻媚俗化以及新闻煽情等方面。社会转型期间,新闻地方保护主义导致新闻报道扭曲,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最主要工作就是将一些社会不良现象通过媒介报道出来,使大众的知情权得到保障。然而,有些媒体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仍然会出现当报不报的情况,当事情真正发生时却相互推卸责任。例如在某年某地煤矿发生坍塌事件就正是如此,此事发生后当地媒体并没有将其报道,而是其他地方媒体“舍近求远”地报道该事件。当今的新闻媒体充斥着没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导致百姓对新闻媒体失去信心,从而质疑新闻媒体报道的真实性。这样的“信任危机”就会导致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大大降低,不利于社会发展。新闻失衡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新闻报道的广告化。由于当今的新闻媒体行业的周转资金大多来源于广告商家的投资,从而导致广告商对新闻报道的干涉。由于某种利益的驱使,新闻媒体工作人员不得不将广告植入到新闻报道中,降低了新闻的严肃性。还有些新闻媒体有时为利益而违背道德底线,收受当事人的资金为其做大量的虚假舆论宣传,完全违背新闻媒体行业的职业操守。
社会转型期,大众的心理受到极大的冲击,呈现新的表现特征。在传统的观念中,大众只是被动地接受新闻的主体,他们接受着一切新闻媒体传达的新闻报道。而如今,媒体的转型要求大众与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报道是相互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从众心理是一个群体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在群体中人们往往会跟随他人的意愿来选择。求异心理是另一常见心理特征。这样的行为如果处理得当就可以说成是与众不同,但是一旦没有得体运用这种心理就会被视为“异类”。然而,无论是求异还是从众心理,都是社会转型期人们在寻求一种心灵的依靠,因此无法将其完全归类成是好还是坏。但是在社会转型期也存在一些不正常的心理状态。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我们常听到的逆反心理一般都是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的一种心理状态。但是,在今人们常常存在着一种破坏式的心理状况,他们往往对新闻媒体传播的事件持有怀疑甚至是敌对的态度。
针对新闻媒体人在社会转型期中的迷失,应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去引导自身的“三观”发展。坚持运用马克思新闻观,时刻谨记新闻工作是为了人民、为了党和国家服务。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如果新闻工作者继续迷失,就会使党和人民对新闻工作丧失信心。因此,新闻工作者在工作时要永远想着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这才是对新闻人救赎的最重要的前提。
其次,新闻媒体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新闻媒体工作要求讲求事实,因此作为新闻工作的一份子,要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也要对人民负责。新闻工作是对国家以及国际事件的复述,新闻媒体工作者身负重要责任,只有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才能够不负国家和人民的期待。
最后,新闻工作者要把“做人”与“做工作”结合起来。新闻工作简单来讲就是为了人民传递信息。新闻人只有把做人与做新闻工作相互结合,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才能在转型期做好自己的再定位,实现自身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