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后教育实践新探索

2014-08-15 00:50袁舟群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困难资助家庭

袁舟群

(合肥工业大学学生资助服务中心,安徽 合肥230000)

国家长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2007 年新资助体系建立后,形成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在新体系下,真正实现了“绝不让一个贫困的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辍学”资助总目标,逐步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但是存在这样一个客观事实,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中,长期以来一直“重资助、轻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后教育工作处于资助工作一个薄弱环节,没有能够形成完善的发展体系,当前资助模式较为单一,在资助过程中往往以经济资助为主,忽视了对贫困生的心理、道德等方面的关注和教育,以至于出现了很多不良情况:如首先缺乏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因国家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是无偿资助,有的学生为拿到助学金作假装穷,有的学生获得助学金后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生活奢侈浪费,有的学生毕业之后不按时偿还助学贷款……。其次,依赖心理强,贫困生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因为对国家、社会资助的依赖,通过自食其力来解决困难的学生较少。再次,因家庭经济困难,部分贫困生心理自卑、敏感,出现个各种各样心理问题,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学习能力。

一、加强高校助后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助后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在全国高校学生总数中约有20%学生来自于困难家庭,加强这些学生的教育工作,对高校整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16 号文件)一再强调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和心理情感中相对面临更多的困境,较易于出现各类问题,所以在解决他们经济问题的同时,扎实有效的开展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对于高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提高具有重要影响。

(二)助后教育对高校优良校风学风建设作用显著

国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优异的人才,实现“人才兴国”、“科技兴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通过助后教育,使受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资助的深层内涵,理解资助的根本目的,增强自身成长成才的责任意识,从而能够在经济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增强个人责任心和使命感,更好的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屈不挠的生活品质,坚强的学习毅力,这些使他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更能形成榜样示范的力量,激发更多的同学能够勤奋学习忙、励志成才,通过他们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带动校园整体优良学风发展。

(三)助后教育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延伸点

学生资助管理部门作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具体执行机构,长期以来更多倾向于单纯的“助贫”层面上,以资助金额、资助项目、资助学生受助面作为工作的衡量点,这并非是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之所在。除了经济资助功能之外,大学生资助工作更为重视的应该是其教育功能,即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一个良好的育人工作契机,本着“资助与励志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的资助原则,努力实现“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激励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

二、高校助后教育的新探索

(一)形成助后教育“三点”合力

1、以学校为着力点

高校作为学生资助政策的具体操作者,自然也是助后教育实施的根本立足点,作为高校要形成多层面的助后教育模式:学校层面要高度重视助后教育工作,实现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资助模式转变,在经济资助基础上,切实实行发展性资助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来培养个人自立、自强的品质;通过励志、感恩、诚信系列教育,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奉献意识、感恩意识;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直接面向学生、服务学生,辅导员要充分利用教育主体优势,积极加强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沟通,从生活、学习中给予重点关注和帮助;专业教师利用教学过程,将助后教育能切实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去,互为推动、发展,更多从学习环节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2、以家庭为推动点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得出,90%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于农村偏远地区,呈现出父母文化程度低、家庭负担重、生活环境差、外界信息交流匮乏等几个特点,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一般存在缺少沟通、关心的问题。在助后教育新模式探索下,家庭的助后教育功能也迫在眉睫,应建立学校与家庭在教育上的互动机制,学校利用家庭实地走访、电话回访等多途径与学生家长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及时告知学生在校所享受的各类资助情况和学习生活状况,并通过与家庭联系,更多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背景、个性发展特征等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助后教育。

3、以社会为实践点

助后教育不应停留在单纯的学校过程中,应立足于实践来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服务意识,将社会作为实践的践行点,作为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公益活动。通过一定的组织活动将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织起来,利用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优势,课余时间深入到社区、孤儿院、福利院、敬老院等机构开展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为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助人的意义,感受回报社会的自豪,同时还可以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交际能力和自我认可度。

(二)深化助后教育“三化”发展

1、加强助后教育体系化发展

长期以来,助后教育一直被认为是高校学生资助的一个辅助点,未能作为一项专门资助系统化的工作进行,所以在助后教育效果上缺乏系统性、深入性发展。有必要加强助后教育系统化建设,在该体系下,首先制定并形成完善的助后教育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明确规定助后教育的实施目的、途径、原则等,从宏观层面对助后教育做出整体的规划;其次加强规范的助后教育队伍建设,学校形成资助中心老师、学院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三位一体助后教育师资队伍,定期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助后教育,加强受助学生服务和组织队伍建设,要求受助学生参加一定校内外公益组织活动,并将其作为监督考核依据,同时作为其以后各项资助参考,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约束力。

2、加强助后教育延伸化发展

将助后教育延伸到学生发展性教育模式中来,助后教育不单纯是让学生认识到助后教育的重要性,更应该避免在助后教育中的形式化现象,而要能切实将教育模式由“管理型”转向“引导型”:一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行为情绪发展,积极引导他们克服自身的焦虑感、自卑感等不良情绪,树立良好的个人心态,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社会认同感;二是将助后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结合,在教育实践平台上能多提供给他们与自身专业特色相关联的实践机会,通过这样的锻炼,一方面激发了学习动力和激情,有助于专业能力提高,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个人的自信心,体会到人生价值,形成积极向上的奋斗意识。

3、加强助后教育日常化发展

通过一次的具体助后教育活动的开展,或者学校集中性的主题宣传教育工作,都很难达到助后教育实施的根本目的,助后教育实践也往往流于形式,为了使教育能够富有实效性、长效性,要将助后教育纳入到学校资助工作的整体规划和部署中去,形成常态化工作要求。一是形成网上信息化管理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助后教育长期动态化宣传,营造良好校园助后教育氛围;二是将助后教育纳入受助学生个人日常测评体系中,作为学生在学习、科研能力之外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1]曾盈村.浅谈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后续教育经济研究导刊,2012,(14).

[2]王青耀.陕西高校贫困生现状调查及分析[J].教学研究,2006,(1).

[3]杨爱民.“资助”与“育人”结合构建新型助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5,(17).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家庭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家庭“煮”夫
选择困难症
恋练有词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