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春燕
对五四运动前后《申报》时评的研究
□ 王春燕
本文以五四运动前后的《申报》时评为研究对象,以1918年至1920年为具体的研究范围,通过对抽样调查选取的97篇时评样本的文本分析,对《申报》时评在选题、评论对象以及评论态度等方面做了量化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五四运动之后的几个月中,《申报》时评的态度略有激烈的倾向。
《申报》;时评;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发生于中国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也是一次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思想、外交、社会、教育、文学、政治等方方面面均有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五四运动前后《申报》时评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探求《申报》时评在选题和态度等方面的特征与变化。
本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918年至1920年共97篇时评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抽样方法为:首先对1918年至1920年共36个月进行编号,按照随机数表抽取其中的12个月份作为研究的目标月份;然后再对每个月的日期进行编号,按照随机数表抽取10天作为研究的目标日期。
按照上述抽样方法,本文共获取120份《申报》原样作为研究对象。在1918年至1920年这三年期间,《申报》基本上每天都在报纸的最重要版面——报纸新闻版面的头版头条上刊登由时任主笔陈冷的时事评论;但也有极少不登的情况。因此,排除当日报纸未出版以及时评未刊登等情况,本文共获取目标对象共97篇。
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所选取的97篇时评的原文进行逐篇阅读与分析,试图勾勒出1918年至1920年期间《申报》时评所呈现的特点与变化。
研究显示,《申报》的时评在选题上对政治这一命题青睐有加,在数量上以压倒性优势超过了经济、文化等笔者期待的其他议题。而在政治这一宏大的领域,《申报》的触角延伸极大,紧扣时事,包括了南北议和、总统选举、一战、国会选举、五四运动、巴黎和会、阁员席位争夺、军阀争权等方面。如南北和谈前期,《申报》时评花了诸多笔墨对和谈局势进行了鼓与呼,其中包括连续评论如《推想一》、《推想二》(1918年1月4日、5日)等,也包括对局势的预测文章如《光明正大》(1918年1月27日)等。
通过对97篇时评的阅读分析,笔者将《申报》时评的评论对象分为对时局的评论、对当政者的评论、对某一现象或事件的评论以及其他四大类。分析发现,占《申报》时评比重最大的是对时事局势的分析和评论,其次是对现象和事件的点评,再次是对当时主政者的分析。
在对时局的评论上,《申报》的时效性一般较强。如1918年1月12日发表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评《祝欧战大功告成》,1919年5月7日对北京政府镇压五四运动的时评《解散大学之无识》等。另一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在对当政者这一对象的评论上,《申报》所持的观点无一例外全都是嘲讽或反对,例如1918年1月刊发的《曹锟》、《徐世昌》、《龙济光》等。
为了对《申报》时评的立场进行更为清晰的把握,本文对所研究的97篇时评表现的态度大致分为支持、中立与反对三个维度。统计结果显示,《申报》时评在谈论时事或人物时所表现出的态度略显保守,其中持中立态度的文章数量占总数的48%;虽然持反对态度的文章以50%的比例略多一筹,但其反对态度通常以温和居多,激烈居少。关于这一点,本文后面将详述。
史量才接手后的《申报》以“言论自由、不偏不倚、人民喉舌”为办报宗旨风靡上海滩乃至全中国。对于这样的办报宗旨,史学家分析称“是《申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办报方针”。因为当时的中国政界斗争十分激烈,“在风云变幻莫测的形势下,一些政党报刊,或党派性较强的报纸,不仅发行量少,而且多数是短命的,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私营报纸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遇到政治问题绕道走”。
“不偏不倚”的办报宗旨对《申报》时评的影响是直接并显而易见的,以致其时评的态度在多数时候都呈现出温和保守的风格。
在1918年10月5日的时评中,主笔陈冷发表题为《慰留》的评论:
慰留云者,所以望人勿去之谓也。今则不然。明知其必去然而不可不留,更明知其留之无益而亦不可不留。于是遂有照例慰留之名词焉。
……既曰照例,于是留者辞者,虽日以言于人,而人亦难信焉。兹者适值辞职慰留之期,故释其义于此。
像这样貌似中立,态度温和的时评在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堪称大多数,作为“不偏不倚”的体现,《申报》时评在写法上通常表现为既不指名道姓,也不直接表明立场。
事出往往有因,有学者认为:“申新两报还有不少时评仿佛远离时局,在探讨某种哲理,因此被人称之为‘格言式时评’。其实,这类时评也并非无的放矢。往往在局势不明朗,或环境不许可的时候,作者以这类时评隐喻某种现象,或揭露某种势力……这类‘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时评,可以在读者中得到共鸣,却使当事者无可奈何,抓不到把柄。这确是一种表明报纸态度,又不招致横祸的巧妙方法。”
如前文所述,以1919年为界,在选题分布上,《申报》的时评开始打破政治议题垄断全年的局面;更确切地说,自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申报》时评对文化、教育、经济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议题有所关注。但与此同时,对政治的关注仍然是《申报》时评当仁不让的第一位。在评论对象方面的变化,一如前文所述,在1919年之后,时评对具体现象和事件的评论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多,此前占据比例较多的对宏观时局评论相对有所减少。
在报纸呈现的态度方面,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时评风格有小幅地朝着言辞激烈的方向发展的倾向。
1919年5月7日,《申报》刊登了名为《解散大学之无识》的时评。相较于以往从标题上的不痛不痒到内容上的不偏不倚,7日的时评则与此前多数时评风格迥异,主要表现在标题上的开门见山与内容上的针锋相对。
……此次北京之事,绝非发始者之本意。政府中人,苟能平心静气以处置之,断不至因一时之激动,而有解散大学以军法处置学生之说。何则事有轻重,法有界限,不能径情而直行也。苟其不然,后祸尚有穷期哉?政府其深思之。
在整个5月份,《申报》的时评基本上保持着较此前稍为直接与犀利的风格。对此,《申报》主笔陈冷于1919年5月29日发表名为《我之论调(一)》的时评对此作出了回应:
我之论调平时阅我报者自能知之,无待我之自述也。然而今有疑我论调之人,我可再明以相告……然而段祺瑞、徐树铮、曹汝霖之徒爪牙,因是大惧焉。平时受人豢养,临时又不敢明以相护,于是不得不用卑劣之手段以诬陷我报而暗中又为段祺瑞、徐树铮、曹汝霖之徒泄恨而拥护,此疑我论调之所由来也。
结合以上所述,本文认为,《申报》虽然处于经营与盈利之目的标榜“不偏不倚”,但实际上,单从其最能体现报章态度的时评专栏来看,《申报》实际上并非完全中立。主笔陈冷身上仍旧摆脱不了中国传统文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这一情怀从上述两则评论可见一斑。
这一现象也正好印证了学界对于《申报》的另一种观点:“要说申新两报的时评没有自己的倾向,那实在是冤枉了它。在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问题上,申新两报的时评尽量跟上时代的潮流。不过,这种表现取比较平缓的态度,而不取激烈的态度。”
如前文定量研究结果显示,《申报》时评在选题上对政治这一命题青睐有加,以1918年至1920年期间的抽样结果为例,时评对政治议题的关注度超过95%。另据本文统计发现,在对政治议题的关注和评论中,时评所持的态度以“反对”居多。需要注明的是,此处所说的反对,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对现实时局的不满以及对政府不作为或作为不当的议论。
针对南北议和悬而未决的情形,1918年1月29日,《申报》时评发表了名为《一事无成》的时评:
我默察中国近年来所有之举动,大抵归纳于一事无成而后已。譬如一果尚未成熟,已奋起而争夺之,尚有成熟治日乎?……今日之所谓南北和议者,亦犹是也。南北尚未议和而北方之争夺纷扰已无法处置也。
对于议和问题长期悬而未决这一情形,《申报》时评所持的态度与情绪在上文中表露无疑。主笔陈冷悲观地斥责中国近年来“所有之举动”是“一事无成”,由此可见该报该评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是充满担忧情绪的。
类似的担忧情绪在1918年至1920年一直贯穿始终。在《申报》的时评中,既有对南北局势的担忧,也不乏对国家前途的悲观与对学生等弱势群体的同情等。
综上所述,在五四运动前后,《申报》时评呈现的特点与其“不偏不倚”的办报宗旨风格一致。但在这种看似四平八稳的中立态度中,时评执笔者仍力图通过隐晦的文字表达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格言式说教来表达他们对时局的看法。上述研究表明,五四运动对《申报》时评的影响虽有却极小,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五四运动之后的《申报》时评曾有过短时间的态度鲜明与言辞激烈的风格,但不久之后便又恢复到以往常态。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马光仁.上海新闻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陈冷.慰留[N].申报,1918(5).
[5]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6]陈冷.解散大学之无识[N].申报,1919(7).
[7]陈冷.我之论调(一)[N].申报,1919(29).
[8]陈冷.一事无成[N].申报,1918(29).
作者:王春燕,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理论和新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