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晓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创伤外科 473009)
严重多发伤使患者存在全身脏器功能重大损伤,患者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提高对严重多发伤的诊治水平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1-2]。目前临床对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模式主要有传统专科救治模式及一体化急救模式,为探讨两种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以期能为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提供临床参考,作者对本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8~2012年本院急诊外科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共189例,其中男132例,女57例,年龄3~78岁,平均(32.37±11.08)岁,患者创伤严重度评分(ISS)>16分,平均(27.62±8.50)分。根据本院开展一体化救治时间为界点进行分组(2010年1月),在界点前实施传统专科救治模式的患者共83例为传统模式组,界点后实施一体化急救模式患者共106例为一体化模式组。一体化模式组:男62例,女44例;年龄(32.46±10.96)岁,ISS(27.69±8.32)分;胸部损伤57例,颅脑伤46例,腹部损伤33例,四肢损伤29例,脊柱损伤19例,其他部位损伤36例;交通事故62例,坠落伤23例,锐器伤12例,其他原因9例。传统模式组:男51例,女32例;年龄(32.36±11.14)岁,ISS(27.55±8.38)分;胸部损伤41例,颅脑伤32例,腹部损伤20例,四肢损伤16例,脊柱损伤11例,其他部位损伤25例;交通事故46例,坠落伤15例,锐器伤8例,其他原因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ISS、致伤原因、致伤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传统模式组 采用传统专科救治模式进行救治,接到120指令后赶赴现场,对患者进行呼吸支持、抗休克等治疗,建立静脉通道,保护受伤部位送医院,患者入院后给予心电监护,根据病情选择必要辅助检查,如超声、X线片、CT等,综合评估病情后请相关科室进行会诊,确定诊断后转诊至相关专科,由专科医生进行后期治疗,有手术指征者由专科医生进行手术,无手术指征者由ICU进一步监护治疗。
1.2.2 一体化模式组 患者采取一体化急救模式救治[3-4]。接到120指令后赶赴现场,在做好院前急救措施(同传统模式组)的同时电话向医院报告患者病情,请急诊科相关专业医生待命等待会诊。入院后立即给予监测生命体征、开放静脉通道等救治,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按照CRASH PLANA原则进行检查患者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腹部、脊柱、颅脑、四肢、静脉及神经系统伤情,进行病情评估,有休克者抗休克治疗,在进行以上救治措施的同时行床旁超声、X线检查,在病情初步明确后根据急救外科医生意见确定是否进行急诊手术治疗,有明确手术指征患者立即请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在急诊ICU科室救治。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抢救室抢救时间、初步确定病情时间、平均住院时间、ICU 时间、死亡率,MODS、ARDS、休克、应激性溃疡发生率,致残率,分析患者预后。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死亡率、致残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一体化模式组急救成功率、死亡率、致残率、休克发生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发生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分别为89.62%、10.38%、25.47%、52.83%、24.53%、6.60%、10.38%,传统模式组分别为77.11%、22.99%、43.37%、72.29%、40.96%、19.28%、21.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急救、住院等时间比较 一体化模式组院前急救时间、抢救室急救时间、初步确定病情时间、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4.18±25.08)min、(68.21±31.56)min、(36.29±24.87)min、(6.74±2.87)d、(23.85±8.94)d,传统模式组分别为(37.97±24.72)min、(95.39±49.75)min、(62.73±26.19)min、(8.26±4.49)d、(29.48±11.71)d,两组比较除院前急救时间外其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创伤是指机械性致伤因子所致的损伤,多见于青壮年,是此年龄段常见的致死、致残原因,多发伤多见于意外事件,是单一意外因素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剖部位出现损伤,而其中任何一个部位的创伤均可危及到患者生命,严重多发伤是指ISS>16分,患者病死率极高,最高可达70%,因而在创伤发生后的最初“黄金1h”是救治的关键时间段,此时间段患者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关系到患者预后。创伤的急救模式主要有传统专科救治模式、创伤病房集中救治模式、一体化急救模式[1-2]。
严重多发伤的救治需要多科室的共同协作,从创伤现场的院前急救到患者康复之前涉及多个环节,如何在每一个环节做到迅速、准确、有效的协作救治,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而从目前各医院的急救体系实际情况来看以上环节往往是最薄弱环节,因为各科室的协作不畅通,使得患者无法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而死亡。传统专科救治模式首先是急诊医生将需要救治患者接回医院,然后院内医生进行病情初步检查判断后请专科医生会诊,在将患者分散至专科进行救治,这期间容易出现配合不到位情况,如院前急救医生只负责初步处理,不进行后期协调,入院后急诊科医生在判定病情后请专业医生会诊,专科分科的细化无法让医师对患者病情做出系统综合评价,如有的患者同时有颅脑伤、腹部伤、四肢伤,此时专科会诊需要请颅脑外科、骨科、普通外科,容易耽误救治时间,而且每个会诊科室只是对本专科情况了解,也极容易出现误诊及漏诊,因此传统专科救治模式救治患者费时是其最大缺点[5-6]。一体化急救模式是将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治、手术室、急诊重症监护室、病房作为一体,将急救力量前移,成立主要由骨科、颅脑外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等多专业背景人员组成的急救力量及创伤救治信息系统,在进行院前急救同时通过救治信息系统向医院汇报患者病情,在入院后立即让待命医师进行病情再次判断,并且同时行床旁超声、CT等检查,节省了中间会诊、检查等环节协调不好导致时间被浪费情况,使患者得到一体化、系统化救治,体现了急救的时效性及整体性,将针对“疾病”进行治疗转变为针对“患者整体”救治,减少了休克、MODS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救治成功率[7-10],并且一体化急救模式还有利于培养急救复合型人才,能准确协调各科室抢救工作。
本文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一体化急救模式相对于传统专科救治模式急救成功率明显提高,死亡率、致残率、休克发生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MODS发生率、ARDS发生率得到了降低,抢救室急救时间、初步确定病情时间、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传统专科救治模式,可以看出一体化急救模式为严重多发伤患者赢得了更多的抢救时间,提高了患者急救成功率,减少了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因此,一体化急救模式是未来创伤急救的发展方向,对有条件医院应大力推广。
[1]赵红亮,范丰兵,张芸华,等.多发伤救治的临床决策模式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2):189-190.
[2]唐华民,张剑锋,曾光,等.严重创伤急救模式专业化思考[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3):129-130.
[3]刘爱琴,马玉静,黄红霞.一体化急救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海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5):533-534.
[4]程燕东,周宗庆,付志红,等.一体化急救模式与损伤控制策略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3):337-338.
[5]曾昆,沈俊,谢隽,等.不同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J].临床急诊杂志,2012,13(3):211-212.
[6]孙海晨.创伤急救体系:我们的差距[J].中华创伤杂志,2013,29(1):1-2.
[7]Buccoliero F,Ruscelli P.Current trends in polytrauma management[J].Ann Ital Chir,2010,81(2):81-93.
[8]赵文飚,殷建伟,刘鸿翔,等.严重多发伤一体化救治的效果[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19-21.
[9]鲁德生,邵翔,田晶,等.严重多发伤一体化救治的临床效果[J].江苏医药,2010,36(19):2261-2263.
[10]刘保池,李垒,裴辉,等.濒死危重创伤的一体化救治[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5B):872-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