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庆,陈绍敏,戴四新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0053)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这一决定再次强调了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助推,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开展,深化政、校、企合作,实现了办学体制机制瓶颈的突破,学校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专业整体办学实力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更加显著;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学校服务企业能力明显提升。
政、企、校深度融合必须搭建合作的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实现行业对学校的指导作用、企业的参与度和政府的支持力度。我校依托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建立政、校、企良性互动、紧密结合的办学体制。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校董事会构架下的校企深度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不断推动政、校、企战略性合作的持续深入。吸纳企业加入校董会,健全董事会组织及制度,发挥专门委员会作用,强化政、企、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战略层面上解决了政、校、企合作办学的各方职责分工、办学条件改善和就业等关键问题,实现了学校办学体制机制的突破。学校新校区建设工作得到了重庆市政府的支持,举办方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也重视对学校的资金支持与政策支持,将学校发展纳入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办学体制机制的突破,使学校办学的外部环境更加优化,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得到了大大增强。
高职教育的良好服务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效果,深受企业欢迎。高职院校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受企业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人才,增强企业对学校的认同感。学校应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过硬的技术技能,让企业对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青睐。通过骨干院校建设,我校的教学资源得以优化和提升,培养的毕业生广泛受到企业的欢迎和认可,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都将我校毕业生作为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录用的首选。近几年,来学校参加毕业生双向选择的企业总数和企业投放到我校的就业岗位数逐年增加。2010年,中国广东核电集团选定我校作为全国首个“订单+联合”培养核电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学校与企业的“订单”联合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推广。学校还与重庆市亚东亚集团变压器有限公司、德邦物流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院成都大华公司等10余家企业实施了各种层次的订单人才培养。
学校除为企业与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外,也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合作企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如借助学校的各种优质资源为企业员工进行学历教育、素质提升、技能培训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还参与企业技术咨询与项目研发等,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我校根据电力行业生产的特点,创新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一体化的继续教育人才培训模式。组织教师送教、送职鉴上门;开发流动实训车,将实训设备送到教学培训现场,开创了国内电力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企业和边远山区的新模式,为企业员工的学历和技能提升提供便利。由于在电力行业的良好声誉,来自交通运输、信息产业、能源等其他行业的企业,也纷纷向学校提出培训订单需求。学校为大亚湾核电厂、新疆库车发电有限公司、四川石油管理局等各类企业举办了生产人员岗前培训、生产技能提升培训等多种培训项目,三年来总计培训达5万余人次,服务企业遍布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西藏、新疆等地。学校的专业教师经常受邀参与企业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帮助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企业吸纳教师到产品研发团队中,合作开展创新型与实用型的科研项目研究。
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可以推动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建立人才交流互换机制,为教师搭建成长的锻炼平台,对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素质优良的专业教学团队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特色,坚持内培和外引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企业生产实践,建立校企人才交流互换机制,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素质优良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全方位、全过程参与骨干院校建设,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职教理念,提升了职教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学校通过建设在校董会构架下的校企“人才交流、双师共建”合作机制,打造了13个“企业教师工作站”和11个“工程师工作站”的双师素质培养平台。实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和外出学习培训;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充实兼职教师库;支持更多的教师获取教授或副教授职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取证考试并获得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等措施,为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成长通道,使师资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创建优质资源,让学生分享学校在专业与课程建设、实训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学生就业竞争力强、对学校满意度高、职业生涯发展势头好。
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学校各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建以“工学结合,四步递进”、“二条主线,交叉并行”、“双证融通,订单驱动”为代表的校企“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引入行业技术标准、岗位设置规范、职业资格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重构职业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与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施了“理实一体”、“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学校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新建和扩建了一系列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和开放式实训基地。学校拥有的校内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室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学校在课程与专业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和高质量的实训基地,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能力提高等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使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行业竞争能力有较大提升。
有为求有位,服务求发展,是校企合作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战略。校企融合的质量和程度是否实现了多方共赢,是检验校企合作成效的标尺。高职院校应对社会经济的现实要求和企业发展需求做出快速的反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使双方利益最大化,确保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 洪杰.创新校企深度合作的探索[J].职业与教育,2011,(3):62-63.
[2] 冯国凡.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0-07-21(004).
[3] 屠志恋.关于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索与实践[EB/OL].http://www.studa.net/zhiye/120923/09233360-2.html,2012-09-23/2013-12-02.
[4] 江苏教育.引企入校 深度推进校企合作的探索.http://www.ec.js.edu.cn/art/2013/5/15/art_9590_119961.html,2013-5-15/2013-12-02.
[5] 钟名湖,朱颂梅.促进校企合作深度合作的利益机制研究.http://wenku.baidu.com/view/734d5019a8114431b 90dd840.html/201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