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蕾
(黄山学院旅游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徽州茶叶,即徽茶,古徽州各县均产。徽州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充沛且气候湿润,具有优质茶叶所需的生长环境,徽茶正是依托于当地的独特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逐渐发展形成的一个传统的茶叶系列。[1]徽茶品种繁多,远近闻名,具有代表性的茶叶品种有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屯溪绿茶、婺源绿茶、休宁松萝和顶谷大方等。其中祁门红茶与印度的“大吉岭”红茶和斯里兰卡的“乌伐”红茶齐名,被誉作“世界三大高香名茶”。黄山银钩、祁红工夫茶也被选为国家外交名茶。[2]
明清徽州茶叶的销售大增,清乾隆年间,在京城有大型茶行七家,中型茶号166家,小茶店更是高达数千家。1875年,自闽罢官回乡的余干臣,在祁门按“闽红”的制作方法,改“绿”为“红”,从此,祁门红茶开始问世,并销往国外。[3]1915年,“祁红”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膺金奖。
现代徽州茶叶生产营销正在朝着品牌发展之路大步向前。近几年来,各地依托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红、新安有机茶等品牌的优势,开始成立合作社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整合散户,扩大规模,进一步规范种植。然而,随着徽州茶叶产业的不断发展,茶叶营销方面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加之对外贸易中日益苛刻的绿色壁垒,使得近几年茶叶的产量,产值都处于徘徊期,不利于产业的发展。
徽州茶叶中优质品种较多,但无论是种植、采摘,还是加工、包装都与国际化品牌相差较远。大部分还停留在集贸市场的批发性销售,市场格局较为混乱,没有统一的产业标准,缺乏规范性生产。[4]很多名优茶“有名无姓”,无法体现应有的价值,同时一些普通茶甚至次等品在市场中充当名优茶叶,更加剧了消费者的不信任感。市级龙头加工企业及省级著名品牌较少,即使最大的茶叶企业加工能力也偏小,自动化程度低,茶叶的种植、采摘以及初级加工大部分还是由散户完成,没有统一的标准或无法进行产品质量的控制,虽然近些年也出现了“公司+农户”和“公司+基地”的模式,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上,都无法起到主导作用。工艺流程的差异、重金属及农药残留问题都制约着一个优秀品牌的崛起。
目前,茶叶拍卖是国际茶叶市场上最主要的交易方式,国际上约有70%的茶叶贸易是通过拍卖市场成交的。世界茶叶市场交易中心主要集中在印度、斯里兰卡和非洲的主要产茶国。[5]而中国的茶叶拍卖华而不实,成了一些茶叶产区或茶商“作秀”的方式。在徽州茶叶产区茶叶的交易还主要在批发市场中进行,缺乏有效的监管,茶叶品质良莠不齐、以次充好、漫天要价的现象时有发生,容易导致市场诚信度降低,使顾客失去信任,导致市场内部商户的销量和利润越来越低。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徽州茶叶产区在近几年推出的农家乐、地方特色茶馆等旅游营销方式,对景区及茶叶产区进行宣传的多种形式的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对徽州茶叶的宣传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相对于其他茶叶产区的营销宣传,还是缺乏创新性,对于打造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影响力的茶叶产区来说,是完全不够的。
纵观徽州茶叶的发展,徽州茶在不同的时期推出了各色不同的茶叶产品,以迎合各阶层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在拥有“祁红”、“婺绿”后,不墨守成规,进一步开发了花茶、毛峰、毛尖、安茶、苏庄、济南庄等产品来迎合北方消费者的口味,才使得古代徽州茶叶在全国得到广泛传播。[6]但日新月异的各类消费品如可乐、咖啡也不停地在挤占传统的茶叶市场,茶叶本身也在不停地推出新品,如四川的藏茶,在加入了花茶元素后,口味新鲜,成为“爽茶”,传统的区域化单一口味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现代化、多元化口味的茶叶消费趋势。
现在从事茶行业的人员文化水平整体较低,缺乏高级专业人才,绝大多数只是为了赚钱而种茶、售茶,不具备茶叶的知识,缺乏市场营销的理念,一直保持着传统的销售模式,缺乏自主创新型,茶文化缺失严重,不利于大型茶企业的产生。
同时,各个茶企业同质化较为严重,不能有效的发掘自己的优势,缺乏品牌意识,市场中跟风现象严重,没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有些企业甚至连产品的卖点、促销活动以及专柜的风格都无法创新。
茶叶的品牌对于拉动整个产业,增加收益的作用巨大。例如英国虽然不产茶叶,但是它却拥有世界茶叶的第一品牌,“立顿”茶的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超过了中国全部茶叶的出口总值。徽州茶叶同样面临着在国际贸易中“有名无姓、有品无牌”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其国际竞争力。
现在徽州茶叶产区的茶园大都是历史留传的低产老茶园,茶叶的单产低、质量低、效益差,无法打造品牌效益。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由政府牵头,企业结合农户进行合作经营,吸引投资,从整个茶叶的种植到加工包装进行系统有效的整合,改变散户随意种植、不科学的茶树管理模式。对区域进行划分,确定每种优质茶叶的产区,提高土地使用率,对茶农进行培训,进行科学的茶树管理,提高单产及质量,减少病虫害及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的发生。对茶农提供作业机械的采购指导,保证同一品种茶叶的工艺相同,提高质量。只有规范了茶叶生产的源头,好的品牌才会逐渐产生。
茶叶拍卖市场历史悠久,早在1839年初,英国伦敦就对茶叶进行拍卖,如今,世界其他茶叶主产国都有完善的茶叶拍卖市场。我国其他地方也相继建立起了大型的茶叶拍卖中心,但目前缺乏统一的规范,在建立拍卖中心时可以借鉴印度及国内其他城市的经验,吸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一个真正为散茶提供交流的平台,使买家在同一地点获得一切所需的茶叶信息,也为生产者提供最廉价的销售途径。
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因此徽州茶区可以通过宣传徽州文化来扩大徽州茶叶的影响力。
在文化产品营销策略的同时,政府或者当地的茶业协会应重视茶区公用品牌的保护,提高茶叶产区的茶叶质量,做好产区的宣传及溯源,加大对假冒原产地的茶叶的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长期有效的打假机制,从而形成良好的茶区品牌效应。
当地茶叶的龙头企业也应起到带头作用,积极维护茶区公用品牌的形象,并通过宣传大家较为熟悉的茶叶地方性的公用品牌,逐渐做大做强企业品牌,使其成为公用品牌的代表。企业在宣传策划的时候要从自身的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对销售的茶叶进行市场细分,根据市场的划分设计出不同的产品及品牌形象,来获得目标消费者的认可。此外,企业及茶叶协会要对茶叶的采摘、加工及销售等各环节进行规范,实现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克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任缺失及道德风险,逐渐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诚信经营、品质过硬的茶区品牌形象。
通过不同的生产工艺,将茶鲜叶、成品茶叶或茶的副产物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加工成的新产品就是茶叶的深加工产品。这能有效的提高低档茶叶的价值,拓展茶叶的销售领域,增加茶农的收入,并能提高茶叶贸易的质量,有效的减少低档茶叶在销售流通中以次充好、冒充高档茶叶的现象。
徽州产区茶叶产量较高,加之良好的适宜茶树生长的自然气候条件,茶叶中的功能成分含量较高,这就使得产区的茶叶通过加工,开发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保健食品或护理品成为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全国的茶叶深加工中所用的中低档茶叶原料不如总产量的6%,产生的效益却占了茶叶产值的1/3,因此,加大对茶叶的深加工投入,积极引进技术较为先进的企业,对于茶区内茶叶的创新是很有帮助的,同时还能解决当地人民的就业问题,提高整体的生活质量。
科学技术在茶叶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的种植、施肥、修剪及采摘不仅可以得到优质的茶叶,更能使茶树保持旺盛的生长,土地的利用率增加,结板化减少。在当今形势下,加大对茶农的科学种植的培训力度,增加茶农科学种植的水平是当务之急。这需要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科技人才和机械设备,对茶农及企业加工茶叶的人员进行科学指导,开展科技交流,实施科学种植培训,并需要政府增加对茶叶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与鼓励。
目前中国网络的普及率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将更多的消费者挤向互联网,同时网络的营销具有不受地域限制、宣传费用低、传播范围广并且内容生动形象等特点。
目前,国内专门用来做茶叶销售的网站很多,各类的产品交易平台的进入门槛也较低,鼓励茶农直接进入网络进行销售,可以更加直接的增加茶农的收益,确保茶叶的质量。同时各大平台的管理者要不断优化与完善电子交易平台,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后台操作,卖家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健全各种退换货机制。网络营销将作为一种无实体店的零售方式,成为未来茶叶营销发展的趋势之一。
[1]郑建新.一杯清茶四季香-徽州的茶俗[J].寻根,2006(03):60-63.
[2]冯娟娟,姜含春.解析徽州茶商[J].中国茶叶加工,2008(04):49-51.
[3]刘芳正.民国时期上海徽州茶商与社会变迁[J].黄山学院学报,2009(04):24-27.
[4]洪伟安.黄山市徽州区茶叶生产机械化初探[J].农机质量与监督,2006(02):29-30.
[5]汪寅,姜含春.安徽茶叶出口竞争力SWOT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茶叶加工,2009(02):10-12.
[6]彭景涛,萧功秦,刘芳正.承继与变革:民国时期上海徽州茶商近代转型的历史考察[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04):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