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铭
化脓性膝关节炎是临床上最多见的关节感染性疾病,常因细菌直接侵袭而致;传统方法是切开膝关节清创,然后给予关节引流或持续灌洗,但存在治疗时间长、病灶彻底清除困难、效果不肯定、感染易复发等缺点,病程迁延难愈,损害膝关节而导致永久性功能能障[1-2]。本研究探讨关节镜下清理配合持续灌洗治疗化脓性膝关节炎的相关临床情况,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47例患者中,男32例,女15例;左膝关节19例,右膝关节28例;年龄11~68岁,平均36.7岁;病程2~19 d,平均5.2 d。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伴随膝关节局部皮温高、压痛、肿胀及活动受限等。
1.2 治疗方法 (1)关节镜下清理术[3]:患者取仰卧位,硬膜外麻醉后扎止血带,髌骨上外侧入路进水,膝关节前内侧、前外侧入路置入关节镜、器械,关节镜下由一室至另一室系统、全面检查膝关节;采用钳切、刨削及冲洗等措施清除膝关节内的病变,清理时一定要按顺序进行,不要遗漏尤其注意清理后侧间室。刨削掉膝关节腔内病变滑膜、纤维组织、脓苔等,病理组织较大时应钳切成为碎块或直接取出,由固定状态转变成游离状态后再刨削掉;然后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膝关节腔,冲掉脓液、炎性碎屑等,直至清洗液清亮。(2)持续灌洗[4]:关节镜下由髌骨上外侧进入,于髌上囊置入进水的硅胶引流管,由膝关节外侧或前内侧进入于隐窝处再留置一根引流管,注意不要折叠、扭曲,缝合皮肤并将两管固定,保持引流管通畅。
1.3 术后处理 关节腔积液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未回示前使用头孢菌素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克林霉素治疗;结果回示后依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关节腔采用生理盐水500m L+庆大霉素8万U全天持续灌洗[5],术后早期(6~12 h)灌洗速度应以冲洗后引流液无显著肉眼血色为宜,确保引流管畅通;每30m in快速冲洗3~5m in;冲洗5~10 d。待患者全身症状、关节疼痛消失,体温、血常规恢复正常,引流液干净后24~36 h可改为负压引流1~2 d,无异常后将引流管拔除,继续全身性使用抗生素1~2周。术后患者暂时制动以保护膝关节、止痛,术后12 h即可于夹板保护下锻炼股四头肌功能,术后24 h屈伸膝关节,每次屈伸2~5次以避免膝关节粘连,4次/d。拔管后于胫、股关节面未负重状态下锻炼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保持膝关节基本处于正常活动范围,活动量应由小到达,循序渐进;术后2周可下地进行日常必需行走[6]。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2~6 d患者体温正常,膝关节肿胀、疼痛逐渐消失;4~7 d后引流液渐转清亮,连续3次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阴性,平均9.7 d拔除引流管,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15.6 d;术后6周患侧膝关节活动范围及功能基本与健侧相当,屈膝可超过120°,稍受限。随访12~18个月,膝关节功能按Neer评分:优29例,良14例,可4例,优良率达到91.49%,无复发。
化脓性膝关节炎因关节腔内的纤维蛋白沉积而导致关节软骨发生永久性受损,关节软骨面纤维粘连及破坏决定了关节功能出现障碍的程度,因此,膝关节损伤程度、严重性取决于纤维蛋白是否及时清除[7]。关节镜下能够彻底清理关节内组织、软骨、脓苔,直接清除关节腔内的炎性介质,改善其内环境,保护关节软骨,避免关节内粘连,完全切除病变滑膜而又不损害半月板及股四头肌,清除复发因素,同时创伤小、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快[8]。同时关节镜下反复彻底冲洗,准确置入引流管,术后大量抗生素灌洗,能够快速、有效控制关节腔内的炎症,关节囊又能保持膨胀状态,避免关节发生粘连。因此,关节镜下清理配合持续灌洗治疗化脓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1] 宣涛,徐斌,徐洪港,等.关节镜下清理及术后持续灌洗引流治疗化脓性膝关节炎[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22(12):1525.
[2] 黄炯锋,张杰英,黎应森,等.急性化脓性膝关节炎的关节镜治疗[J].广州医药,2007,38(4):25.
[3] 沈生军,杨杰山,龚喜.关节镜下清理、置管及术后大流量短程持续灌洗治疗化脓性膝关节炎[J].中国内镜杂志,2006,12(6):583.
[4] 许晓秋,丁!,张栋,等.急性化脓性膝关节炎镜下清理配合术后持续灌洗治疗25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7(3):458-459.
[5] 吴青,王松,蒋成,等.关节镜下清理加镜下置管灌洗术治疗化脓性膝关节炎[J].四川医学,2002,23(5):457.
[6] 付娟,邓姝,韩玲,等.关节镜下清理及术后CSTLFF法治疗化脓性膝关节炎的护理体会[J].重庆医学,2006,35(13):1181.
[7] 罗武华,肖睿,王顺富.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化脓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6,29(3):258.
[8] 王建华,吉浩宇,李强,等.关节镜下清理及术后持续灌洗治疗早期化脓性膝关节炎[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