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立波,刘金花
(1.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2.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杭州 310028)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思想变革,它以“民主”和“科学”为主题,严厉打击和批判了两千多年的传统儒家文化,对于推动五四运动,加快“民主”和“科学”在知识分子之间的传扬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新文化运动由于对儒家文化的严厉批评,也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儒家文化,特别是孔子学说中很重要的一些社会礼仪。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提出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两个概念,宣扬了当时中国最需要的民主和科学,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以他为代表,对儒家文化进行了全盘而彻底的否定,《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无疑是陈独秀全面反儒学的一面旗帜。
为了探寻中国的出路,中国的志士仁人先后经历了由器物、制度到思想的探索。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继器物和政治制度启蒙后的文化启蒙运动。革命派在封建帝制瓦解的废墟上建立了民主共和,宣告了民族主义的胜利。但相继又进入军阀混战,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他放弃了共和主义的信仰,尊孔复古。共和梦被打碎,一大批思想上受过西方民主文化震撼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器物改革和政治革命都不能从根本上救中国,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头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作为新文化运动骄子《新青年》杂志应运而生。《新青年》是一场场中西文化无声战争的阵地,在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文化的同时,对两千年的儒家文化进行了近乎全盘的否定。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以他理解的西方“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对以孔子之道代表的封建文化进行了猛烈抨击,认为孔子之道和“民主”、“科学”是不相容的,前者是落后的,后者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进步的现代社会,封建体制下的封建文化与现代生活是完全不相容的。
袁世凯复辟,尊孔复古,在各地先后成立了“孔教会”、“尊孔会”等,康有为一直以来作为变法改革的领军人物,这次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散孔教势无中国矣。”面对这股反动潮流,《新青年》下的很多自由知识精英发表文章抨击这种愚昧。《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就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是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反儒作品。
陈独秀是当时的反儒大军的主将之一,其言论在当时也“风靡一时”,在当时思想文化界影响很大。《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一文在论及“吾人所欲议论者,乃律以现代生活状态,孔子之道,是否尚有遵从之价值是也。”[2]140“依据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进化的观念,从经济、政治、伦理道德观念和学术等多方面分析孔子思想同现代社会和生活的不适应性,因此非但不能以孔子之道律今,而且必须告别方可。”[2]139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是陈独秀早期的文章,他认为不能把孔子之道和儒家文化传统分开,和当时复辟派所谓孔子之道是好的一样,只是与经由后期的改造变坏的观点相悖。
何谓孔子之道?有学者认为是所有孔子的学说论点,包括经济、政治、道德、教育等;有学者认为包括“人道”、“天道”、“仁道”;还有学者认为是以“仁”和“礼”为主要内容的人本、人文思想;陈独秀认为孔子之道就是“封建时候的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士大夫。”[2]144其实质就是以“三纲五常”为支架架构起来的尊君、忠君的封建社会的奴隶道德。通过提升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即“修身”,由家到国,达到“治国、平天下”,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效忠于君主。这样的孔子之道和民主社会注重人人平等是相违背的。
陈独秀批判这种封建伦理道德中人的“工具”性。“夫为妻纲”,妻子是丈夫的附属品,儒家文化有言“妇人者,伏于人者也。”“女不言外”等教条。妻子嫁入夫家是没有一点独立地位的。于夫:“夫死不嫁”;于公婆:“戒之敬之,夙夜毋违命。”;于舅姑:“妇事舅姑,如事父母”。“父为子纲”:子是父的附属品,其婚姻大事和前途问题必须听从于父母之言,否则则视为不孝。“君为臣纲”:臣是君的附属品,由家庭的“孝”提升到对君的“忠”。所以有“父要子死,不得不死;君要臣亡,不得不亡”之谚。他揭露批判了这些服务于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奴隶道德,认为它和现代西方社会提倡的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妇女可以参加工作争取自己的独立地位等等民主制度、自由平等的精神是相违背的。
陈独秀对儒家文化的批判是对孔子之道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论证,论证的层面不仅包括伦理道德,也包括政治。主要是说明儒学伦理道德不利于个人人格的独立,它扼杀个人的能动性。他所期望的新青年的形象是不依赖于父母,自食其力,有独立人格的。所以在培养人才方面,他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中强调四大主义:“现实主义”、“民主主义”、“职业主义”、“‘兽性’主义”。其中“民主主义”重在培养民众的民主政治觉悟,培养独立人格。
陈独秀对康有为上书总统、总理请将孔教定为国教的言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宗教是出世的,而孔子之道“则于人伦日用、举动云为、家国天下,皆有得有礼,可持可循,故孔子之教,乃为人之道。”[2]141重在“人事”。除此之外,陈独秀认为伦理道德应该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而宗教其根本是“不易随世间差别相而变迁”。
在随后一篇《再论孔教问题》中,陈独秀继续论述不应该把孔教定为国教,“今之反对国教者,无不持约法中信教自由之条文。”[2]182认为将孔教定为国教也是违背信仰自由的。同时,“政教合一”也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
“一种学说,可产生一种社会;一种社会,亦产生一种学说。影响复杂,随时变迁…若夫文明进化之社会,其学说之兴废,恒时时视其社会之生活状态为变迁。”[2]140十九世纪末,秦纳、勃兰兑斯等文化历史派认为种族环境和时代是决定民族文化的三要素。陈独秀认为,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组织,相对应的也有属于其特定的文化传统。孔子之道生长于半封闭的大陆环境,是建筑于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是立足于家国一体的宗法制社会的文化。其本质上,陈独秀认为它是封建时代的奴隶道德。陈独秀看来,不论是物质和精神都在不断进化之中,道德又岂能除外?孔子之道作为一种伦理道德“必以社会组织、生活状态为变迁,非所谓一成而万世不易者。”[2]145用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来规范资本主义社会是万万不可的。在他所追求的西方民主共和制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孔子之道也好,更大范围的儒家文化也好,都已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不再符合民主共和的趋势。
4.经济的观点。“现代生活,以经济为之命脉,而个人独立主义,乃为经济学生产之大则。”而在孔子之道的纲常名教的压迫下,“为人子、为人妻者,既失个人独立之人格,复无个人独立之财产。”“人格之个人独立极不完全,财产之个人独立更不相涉”。[2]142还认为现代西方社会在伦理、经济两方面,个人都是独立的,又以经济上的个人独立为根本。在此观点上,陈独秀对孔子之道继续加以揭露和批判。
“任何历史事件和社会思潮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我们考察和评价某一社会思潮的是非功过 ,不能离开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3]75《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的写作背景在前边我们已经陈述的很清楚,在这样的大背景和小背景下,陈独秀的反儒学观点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的要求,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帝反封建的举措,对当时人民觉得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也正是基于政治需要的立场对儒学进行了全面批判,其中也隐藏着不少缺点。
1.批判的政治功利性。陈独秀反孔在当时尊孔复古,复辟帝制的背景下进行的,主要是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带有强烈的政治功利色彩。戴着这样的有色眼镜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全面认识孔子之道。起码在这篇文章中体现的都是些全面批判。他认为孔子之道和西方共和社会中的民主是完全相违背的,忽视了孔子中民本思想。其实,尊孔学派中的陈焕章认为孔子思想不仅与共和的原则相和,而且正足以在共和的原则下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实际社会问题。
2.思想局限性。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动荡的历史,在西方枪炮冲击下,国人先是在器物上变革,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也宣告了这一变革的失败;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一系列的政治变革,最后也以袁世凯复辟帝制宣告失败。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发动了“文化战争”,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猛烈抨击儒家文化,拿西方的民主和共和、宪法完全对应于儒家文化,用资产阶级的信仰自由批判康有为把孔教定位国教的观点,而不是客观全面的分析,没有做到特殊情况特殊分析,结果肯定是“全盘皆毁”。
3.思想错位。“孔子之道”是在“养育中国古代文化的土壤,是一种区别于开放性的海洋环境的半封闭的大陆环境;是一种既不同于游牧经济,也不同于工商业经济的农业型自然经济;是一种与古代希腊、罗马的城邦共和制、元首共和制、军事独裁制以及与中世纪的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和印度种姓制均相出入的家国一体的宗法制社会”[4]83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上层建筑”,它既是一种伦理道德,也是一种政治制度。
陈独秀虽然认识到中国从封建走过近代和现代的趋势,但是他所谓的“现代生活”是完全西方化的,欧化的民主共和政治,是完全移植过来没有实践过的一种理想生活,更多的是倾向于政治层面,换句话说,是“上层建筑”。
两种“上层建筑”怎么也不是适应不适应的问题。孤立的把两种文化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抽出来探讨适不适应的问题,只会扭曲它们。
认识任何一种事物、现象、人都应该用全面客观的眼光在审视。认识《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是这样,认识陈独秀也是这样。我们不能因为他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述的反儒观点而否定他在历史上的意义,更所谓,这篇文章是在前期的一时之言,随着以后认识的不断加深,他对孔子之道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这包括:在社会进化论之后,在“实用主义”理念指导下,他认为,孔子之道并不全是反面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只要是能解决社会问题,它就是有用的;关于学术的观点,改变了前期的变迁论,认为国内国外,求实的就是真理;认识到孔子之道和后儒的区别上,更好的把握孔子思想的实质;认识到孔子所倡导的一些传统美德有可取之处等。
陈独秀生活在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交界处,由开始对儒家文化的批判到逐渐认识到它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今天我们以在现代社会中真实生活过的体验者和改造者的立场,想“孔子之道”中那些所谓的仁、义、忠、信等道德观念在现在一个“唯物主义”(“物”是物质利益)的时代是急需的。
中国在封建社会里沉睡了将近两千年,中国以其惯有的“以内向外辐射”文化传播方式和周边少数民族进行封闭性的交流,落后西方近百年。即使在近代,国人仍然没有走出儒家文化的困境,直到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文化的猛烈抨击。思想启蒙,五四运动铺开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嬗变。但当时中国的国情是内忧外患。“在强大的亡国灭种压力下,领导中国现代化的不是那些最具现代目光的人,而是充满民族意识的人,这就极大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和现代政治共同体的重建。”[5]16“在中国,儒家的价值观念和态度阻碍了政治精英转向改革事业。”[6]166在中国,有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举起了现代化的旗帜。例如陈独秀等马克思主义者向欧美学习,向苏联学习,最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了自己的现代化。
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对孔子之道的态度,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比新文化运动更彻底的批判,不仅仅是在知识分子界,已经深入到广大民众,也就是这一个革命,几乎割断了儒家文化的传承。西方文化滚滚而入,我们不时仰视外来文化,短暂的快餐似的文化充斥了社会各个层面。我们不时疑惑:老祖宗留下的伟大遗产在一代代人身上还有多少?前几天看见一篇文章,是说韩国人一般会让孩子接受一种称为“乡学”的教育,主要是学习孔子的“仁、义、礼、智、信”,这本是我们祖宗的东西,我们狠狠批判过的东西,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别的国家在学习,而我们自己尚没有意识。这是很可悲的。今天,特别是经济高度发展,物质资源日益富足,人们往往更多的感觉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匮乏。正所谓“择其善而明用之”,充实我们的精神不仅仅需要现代化的意识,历史积淀中找到民族的根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现在是,将来也是,一个民族只有精神上的根,才不会在激烈的风雨下打垮。
1.继承优良传统,培养社会责任感。一个国家的强盛不论是说在知识,还是在教育,其实最主要的是“人”。国民的优秀才能造就一个国家的伟大和成功。如今,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等不良浪潮席卷中国,不论是成年人,就是小孩子对钱的“刮目相看”也常常令我们吃惊,长此以往,不知道我们这样的“礼仪之邦”何以在世界舞台上走下去。
孔子由亲亲而言仁,由尊尊而言义,恢复周礼。以其为根基,“孔子之道”延续五千年,五千年绵延不绝,到了21世纪仍然具有深远的现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孔子之道,以孔子之道为根基的儒家文化,其内在的就包含了“和谐”的理念。虽然说“仁义礼智信”在风见识到具有一定的工具性价值,现代社会利益冲突、物质泛滥,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美德观念日益淡化。以至传统道德沦丧,人们对于自身的关怀和对他人的仁爱观念越来越淡,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为之捶胸顿足之事。
现在国内国外关于中国文化断代、中华传统精神支柱失落说日益广泛。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我们需要在系统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塑中国人的道德世界。如果我们能密切结合时代的问题和精神,把“孔子之道”学说中所蕴含的现代意义充分阐发出来,则必将大有益于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并获得其相应的种种事功。古老的儒学,也将由此萌生出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
2.从批判中学会创新。“孔子之道”本身更多是一种学识,一种道德理念,只是在前年政治风雨中不断被统治者拿来管理臣子和子民,不停加以改革,顺应统治的需要,作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官方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工具,把民众异化,就像一张网,没有漏网之鱼。其“三纲五常”,小到家庭中妇对夫的服从,儿对父母的服从,大到臣对君的服从,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封建秩序的维护。那种尊贱之别,地位卑尊深深根植于民众头脑,深化了民众的服从和顽固的心理。即使在今天,在商业、教育,特别是政府部门,尊卑地位划分的很详细,不能越级,否则则触犯了众怒。这不仅仅造成我国教育和政府部门工作烦杂,效率不高,重要的是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
日本从大唐学习文官制度,从中国引入佛教,在本国内无不进行了新的改造,使之更好的适应本国的需要。我国批判继承“孔子之道”不像日本需要从国外引进,而是自有这样一种适宜其发展的土壤,我们需要做的是嫁接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新的理念,更适应现代化机器化生产以及现代人文理念的一种新文明。
3.制度保障是关键。国家领导人也不止一次提及要发扬中国优良传统,但收效不加。这是一个全民性的运动,在对民众进行舆论性的影响外,最重要的是让其耳濡目染,实践起来确实是有点困难。最主要的是需要一个制度保障,小到对各种孝道、英勇事迹的激励,各种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不良行为的惩罚,而我们往往以“恶小”而不罚,以“善小”而不赏,大到从教育体制加强道德教育,各种但不仅仅是停留在教材考试类的书面教育。增加教材中这种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从小学教育开始除了道德说教外,当事人现场说法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考试方面,书面考试可以占一部分比例,但不能是全部,平时的英勇事件、助人为乐事件都可以作为考试测评分算入成绩,以激励孩子不断的努力。除学校教育外,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功亏于贵。主要的就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根植一些人文理念和关怀。
[1]中国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美国[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
[2]陈独秀.新青年:民主与科学的呼唤[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3]宾长初.五四时期陈独秀反恐思想评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45-47.
[4]冯天瑜.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中国古文化的特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许纪霖.许纪霖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亨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