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智勇
(江西农业大学 南昌商学院,江西 南昌330044)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江西省南昌市三所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三所学校分别是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学院,了解这些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1200 份,回收1251 份,有效回收问卷1251 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共发放教师问卷400 份,回收347 份,有效回收问卷347 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另外还运用个案研究方法,对江西省南昌市三所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了结构性访谈,并对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为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素材。
1.高校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到“你认为创新人才需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的问题时,学生卷中回答较多的分别是: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独到的思维能力;而教师卷中回答较多的分别是:独到的思维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可见,样本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基本相同。当问到“你认为激发创新人才首先应该有创新思维”的问题时,学生卷中,回答“非常正确”和“正确”的分别占27. 1%和58.3%,回答“一般”占11.2%,回答“不正确”或“完全不准确”分别占3. 1%和0. 3%。教师卷中,回答“非常正确”和“正确”的分别占20.2%和61%,回答“一般”占15.9%,有12.9% 回答“不正确”,这说明样本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大部分都认为激发创新人才首先应该有创新思维。
2.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责任
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到“你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责任吗”时,学生卷中回答“是”占样本总数的82.7%,回答“否”的占样本总数的17.3%;教师卷中回答“是”占样本总数的77.5%,回答“否”的占样本总数的22.5%。以上数据表明样本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均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责任。
3.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条件和环境
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到“你认为目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条件和环境”时,学生卷中,回答“非常好”或“较好”的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4%和25%,回答“一般”占56. 9%,有11. 1% 和3.6%的学生回答“较差”和“非常差”;教师卷中,回答“非常好”或“较好”的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8%和31.6%,回答“一般”占46.7%,有12.5%和3.5%的教师回答“较差”和“非常差”,这表明目前样本学校的教师学生大部分认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条件和环境一般,而且学生的态度比教师更为强烈。
4.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教师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到“你认为目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首先是创新教师的培养”的问题时,学生卷中,回答“非常正确”或“正确”的分别占样本总数的15%和49.6%,回答“一般”占27.3%,有7%和1.0%的学生回答“不正确”和“非常不正确”;教师卷中,回答“非常正确”或“正确”的分别占样本总数的19.7%和50%,回答“一般”占25.4%,有4.0%和0.9%的教师回答“不正确”和“非常不正确”,这表明样本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大部分都赞成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是教师的培养。同样,当问到“你认为目前高校导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的问题时,学生卷中,回答“非常大”或“较大”的分别占样本总数的9. 1%和47.2%,回答“一般”占37. 1%%,有4. 9% 和1.8%的学生回答“较小”和“非常小”;教师卷中,回答“非常大”或“较大”的分别占样本总数的18.4%和52.4%,回答“一般”占26.8%,有1.7%和0.6%的教师回答“较小”和“非常小”,这表明样本学校中教师和学生大部分都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导师的指导作用非常大。
5.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教学
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教学方面”的问题时,学生卷中,回答较多的分别是“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和“加强教学实践和工程训练”;教师卷中,回答较多的分别是“加强教学实践和工程训练”、“运用参与式教学”和“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可以看出,样本学校中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的要求略有不同。同样,当问到“你希望学校给予学生提供哪些方面的创业指导”的问题,学生卷中,回答较多的分别是“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创业方法的指导”和“创业方向的指导”;教师卷中,回答较多的分别是“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创业方法的指导”和“创业方向的指导”,可以看出,样本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看法一致。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令人堪忧。首先,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我国很多高校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很少运用启发式教学,传授学生的创新知识,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其次,学生缺乏动手机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目前不少学生动手机会很少,不能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想法付诸实践,也不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理解力、思维力等。目前学校重知识传授轻主动学习的教学传统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极大的桎梏。最后,要高度重视学生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不是一种知识,不能由教师直接培养,需要学生经过长期的观察、学习、内化而成。目前我国高校“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不浓,没有形成一个宽松但不失竞争的环境,导致很多学生害怕失败,在内心长期存在一种不敢创新、难以创新的心理。
教学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部分。课程和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就教学内容而言,教学内容的单一还是丰富,直接关系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前不少高校习惯于讲授理论知识,不太重视实践技能的培训。高校的实践课程中实践技能课太少,有些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的开课率严重不足。不仅如此,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参与少,其教学内容中关于创新实践活动很少,有些教学根本没有开设创新实践活动的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实践能力不强。
创新人才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技术手段对创新人才这个特殊对象进行价值判断。创新人才的评价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精确性原则。关于创新人才的评价主要包括基本素质的评价、知识技能的评价和创新绩效的评价。基本素质包括思想品德、认知能力、思维结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等,知识技能包括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科技术研究能力、信息交流能力等。创新绩效则是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都有不同的特点。
就目前高校的创新人才评价来看,其人才评价机制不健全,直接影响到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评价不到位。目前我们不少的领导和教师,对高校创新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其特点和基本要求是什么,都不甚了解,正如江西省南昌市三所学校调查的情况一样,评什么,如何评,有什么依据,有些领导和教师不是很清楚。其次,对学生知识技能评价不全面。如何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不能只是通过简单的考试,或技能大赛来评价。
创新人才培养环境是创新人才成长、发展并发挥作用的环境条件的总和。要优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领导要带头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社团活动,它既可以满足学生各自的需要,也可以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可以营造创新实践、开放进取的文化氛围。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影响和感召。要在师资培养、职位评聘、业绩考核、人才流动等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再次,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培育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理解力、思维力等。要积极组织学科竞赛和创新成果评比活动,让他们在大赛中得到锻炼,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培养其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他们团结协作、走集体创新之路。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学生成才的重要条件,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还要有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企业一线、工厂现场、商贸重地的各种活动,可以在教育内设立“创业园”,这样既可以鼓励创新精神强的学生自办企业,也可以吸引企业来校内合作,把高校“创业园”作为生产一线的模拟现场,使学生在接触实际的过程中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锻炼和增强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首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应突出“综合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加“高级实用型”特点。在教学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设计方式。设置的课程要充分考虑到较宽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既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又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其次,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摒弃“考试必须有笔试”以及追求“客观题”、“标准答案”等考试思想和想法,将整个教学过程看成“学习——实践——创新”的过程,强调实践和创新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学方式上应摒弃传统的讲授法,应该采取案例法、演示法、现场参观法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结合课堂实物演示、辅助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开展形象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最后,进一步实行导师负责制,在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和探索,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创新人才又是人才资源中最有价值的资源。科技创新、知识创新、体制创新、方法创新,都离不开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对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创新人才评价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其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清晰明确的指标定义,简单方便的计算方法,同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评价对象进行合理描述,力求全面、客观地对创新人才进行合理的评价。其次,评价和激励不要搞“一个模式”、“千人一面”、“向一个方面看齐”,而应该多个“模式”、多个方面、多样个性,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使高校创新人才不拘一格地脱颖而出。再次,要主动摈弃单纯以理论知识为重的传统评价模式,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突出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和再创造能力的训练。评价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的创新实践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过程。另外,在评价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时,要坚持多元评价方式,成立专门的创新能力评价小组,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专业教师点评相结合,通过评价机制的创新,促进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最后,对于高校创新人才的评价要坚持动态性的原则。因为经济社会一直在飞速发展,任何一种评价机制都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对于高校创新人才的认识和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相关因素的变化和发展,都会使各个评价因子所发挥的作用增强或减弱,与此同时高校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变化。
[1]付进军等著.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高福安等著.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钱国英. 教育创新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