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华
(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223001)
学风是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也是指学生在校养成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优良的学风对一个高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生的成才有着极大的帮助。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大众化,大学毕业生普遍增多,毕业生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由此而带来的学生就业问题也就日益突出。名校学生容易就业且就业层次高,除了自身过硬的硬件条件外,其多年传承下来的优良校风学貌,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优良的学风不仅是每个学生成才的软环境和就业的基本保证,更使得学生能以过硬的知识和综合能力走向社会。良好学风的主要表现是:学生勤奋进取,吃苦耐劳,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学以致用,不断创新。良好学风的实质是高校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品质。优良学风能对班级起到促进作用,这种氛围能让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上,容易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和兴趣,最终擅于学习。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能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而高校的教育质量也能得到保障。学生在这种良好的学风下,潜移默化地收获了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要造就这样的环境,需要从文化建设角度入手来强化学风建设。
所谓校园文化,指的是由高校师生在一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所生成的,以师生融洽互通为核心价值观并体现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总和。它可以分为表性和隐形两个方面,表性又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其中硬件是指校园的物质设施,主要包括校舍、教室、图书馆、体育馆等,以及校园的绿化和布局等;软件则是指以文字为载体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保证这些制度正常执行的各级组织结构;隐形的则是指经过多年的沉淀,以高校的办学理念为载体的意识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情感方面以及审美价值等。上述三个要素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主体,其中硬件是载体,软件是保障,而文化则是核心。良好的校园氛围能对学风建设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要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利用校报、校园网、橱窗以及党团课等方式加强对校园的优秀人才进行宣传来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奋发向上,树立积极的目标,进而在校园形成努力拼搏、立志成才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
2.针对学科建设,组织学术报告、课题讨论、学科竞赛和学习研讨等学术活动,在师生中广泛进行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校园文化的技术含量,培养学校的学术风气。
3.依托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外语角、学生自主科技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学生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方法。
4.针对新时期的学生特点,开展一系列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校园活动,来配合高校培养目标。例如针对低年级的以通过英语四级考试为目标的自习,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针对中年级,开展专业基础的专业课的学术活动;高年级则针对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开展考研辅导、就业指导、公务员考前辅导等非学术课程,分阶段培养从而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是高校主要的教育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文化存在于课堂之内、师生之间。所谓课堂文化,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师生共同遵守的规范、思维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构建良好的课堂文化需要强有力的师资力量,在教学这个师生互动性的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合格的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教风,并能有效管理课堂,能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风。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作用。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作用,就要让学生将学习转为自身的内在需求。而如何建立学生这种内需,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建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将一个长期的目标划分为几个短期可实现的目标,使得学生能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规划,并且在每一次的目标实现中达到自我肯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
2.逐步培养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一旦对自身专业形成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源动力,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享受过程,当学生沉浸于快乐的学习之中,将兴趣转化为动力,就会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达到高效的学习。
3.完善有效时间的保障也是构建良好课堂文化的重要环节。制度是有其权威性的,完善有效的制度是指如考勤制度、学籍制度、监考制度和奖惩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的有机构成。这些制度是对学生的硬性管理,但并不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相冲突,高校依托这些管理制度,使得教学工作能顺利开展,让学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渐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最终完成由要我学习的状态向我要学习的状态的转变。
课外文化可以理解为在课堂教学时间以外,由学生组织并参与,教师指导的与高校教学及学生教育有关的活动。与课堂文化相比,课外文化建设应更注重实践和体验教育,即让学生围绕教学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参与的活动,例如教学实践、验证性实验、工程实训、社会实践和情感体验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感受和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谨求学的学风。课外文化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即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应采取不同方式的实践实训。例如对新入学的大一新生,则应该在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加强,使得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完成由家中乖宝宝到小大人的转变。针对大二的学生,则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验证性实验和教学实践,让学生生动的理解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在大三则可以以科学实验为主,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大四则应以工程实训为主,使得学生在实训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社会实践作为一个特殊的实训环节,则应穿插在整个大学过程之中,使得学生通过实践,充分发挥大学生当代主人翁的精神,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合格大学生。
课外文化建设需要高校提供硬件和软件双保障,硬件保障是指财务保障、制度保障、安全保障等一系列实践实训教育保障体系,以保障学生的实践实训有序开展,同时也以制度等形式规范实践实训,做到用实践实训来促学风建设。同时,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一个隐形教育载体,也是构成课外文化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硬件保障。软件保障则包括指导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高校有关政策的鼓励与扶持这三者的有机结合。
寝室文化主要是指在以寝室及其周围场所作为主要活动空间,把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学生活动作为主要内容,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由学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群体性文化形态。寝室是高校教育和管理的最小单元,也是学生在大学期间逗留时间最长的场所之一,寝室文化建设的好坏对学风建设的成败有深远的影响。要建设良好的寝室文化首先要有一支有效的学生干部队伍,只有广泛发动学生并依靠学生干部,才能渗透到每一个寝室,保障对学生的全面掌握,也只有通过学生干部队伍,才能充分发动学生,投身到寝室文化建设上来。其次,要有积极健康的寝室活动,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将学生拧成一股绳,并且也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向上的风气,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再次,寝室要有家的温暖,因为家的感觉可以缓解学习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压力,也可以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体现爱与被爱的感觉,将情感体验教育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去。最后完善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则是对寝室文化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寝室文化可以在完善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下散枝开花,蓬勃发展,从而保障了优良学风的建设。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教育工作,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培养提高应用型人才质量的基本保障和提高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体现。新形势下,大学的学风建设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不断创新工作思维和工作方式,促进学风建设持续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工作特点和要求。
[1]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0 -09 -09.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 -10 -15.
[3]张禧.加强高校学生学风建设的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1(03):101 -102.
[4]杨霄.论构建大学优良校风学风的长效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1(27):43 -44.
[5]瞿明勇.高校寝室文化的功能分析及整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57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