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楠
中美关系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而且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且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世界和平与稳定,因而对全世界各国和人民的利益产生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发达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中美两国自19世纪末期有交集以来的120年左右的时间内,尤其是两国建交30多年来,双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往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两国关系也经历着由敌对关系到准结盟关系,再到全面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进程。中国最近提出,希望同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而美国也就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框架提出了一系列主张:从利益攸关方 (Stakeholder)到两国共管(G2)和中美国 (Chimerica),再到战略再保障 (Strategic Reassurance)等。
中美关系虽然总体上看是向前发展的,却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充满着跌宕与坎坷、矛盾与冲突。面对中美关系这样一对如此重要的双边关系,考察有哪些主要因素在影响中美关系,并分析这些因素的性质和构建分析框架,从而做出对中美关系短期或中长期发展趋势的预测,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拟从基础工作做起:梳理和厘清能影响中美关系的各种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分成大致几类,再搭建一个预测中美关系发展趋势的整体框架。但就具体的每个变量而言,本文暂不详加展开,是为浅析。
所谓外在因素,就是超越中美两国这两个具体当事方之外的全球性整体因素,这些因素不是中美两个国家所能左右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国际格局是一定时期内各国实力对比和互动形成的一种架构,它成为世界各国在其中互动的大环境。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有影响的国际格局莫过于冷战。在冷战条件下,中美两国很多时候发展相互关系都需考虑超出各自国家利益的因素。比如,上世纪70年代末,为抗衡苏联扩张,美国“被迫”选择与中国形成了半结盟关系。而中国也为因应苏联的威胁,“急转直下”地与“美帝国主义”迅速改善关系。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双边关系的最好时期就是这个时期 (1979~1989),可谓“黄金十年”,因为在冷战的国际格局下,遏制苏联军事扩张这一共同利益构成了中美建立准军事同盟关系的基础。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突发偶发事件是无法预测的,却往往能对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中美双边关系也如此。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偶发事件直接影响了中美关系,有些甚至起到了“一事扭乾坤”的作用。
就发挥重要作用来说,这样的突发事件包括:1995~1996年发生的台海军事对抗;1999年5月8日美军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2001年4月1日在南中国海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10年中美在南海地区因为美国侦探船“无暇号”发生冲突。
而就发生根本性影响来说,突发事件往往能使中美关系发生180度大转弯。这样的事件包括:1989年中国北京发生的政治风波导致美国对中国实施全面制裁;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本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使得中美加强了相互战略认同和战术合作。
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突发事件对中美双边关系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发挥正能量:将中美关系推向友好合作方向发展。如“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将反恐视为对外战略最优先战略,迅速调整对华政策,视中国为潜在反恐盟友,小布什政府开始改善对华关系。2003年11月,美国国务卿科林·鲍威尔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一个官方举办的中美双边研讨会上说,中美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①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1029/2173247.html另一类则导致中美关系走向低谷。例如1989年北京政治风
波,它直接导致中美两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的战略蜜月期宣告终结。
所谓内在因素,是指由中美两个国家能决定或直接涉及两个国家的因素,这些因素通常都由两国直接内生出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实力
主要表现为两国各自GDP。目前的基本态势是:中国经济总量虽然仍不及美国,但发展速度明显比美国快。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GDP为4.5万亿美元,美国为14.7万亿美元,中国GDP为美国的30.6%。2009年,中国GDP达到4.99万亿美元,美国GDP降至14.44万亿美元,中国对美国GDP的比值升至34.5%.。仅仅过了1年,两国GDP的差距就缩小了3.9个百分点。而到2013年,中国GDP已达到9.24万亿美元,美国GDP则为16.8万亿美元,中国对美国GDP的比值升至55%。①世界银行官网: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
2.军事实力
主要表现为中国武器现代化和太空研发。中国不断更新自己的武器装备,同时美国的新军事革命也日益发展,但总的趋势是中国不断缩小同美国的差距。在大多数武器装备领域,中方已不存在对美国的代差,个别领域实现了对美国的反超。
3.美国在东亚部署反导弹防御系统和加强传统军事同盟
美国在东亚有韩日两个军事同盟,同时近年来加强了同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和菲律宾等亚太区域内国家的军事合作,并部署了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对中国形成更具实质的军事包围。
4.中美军事交流
作为核国家,中美发生战争的概率极低。中国要保证一个持久和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和平环境,寻求避免与美国发生战争,而美国同样也没有与另一个核大国开战的意愿。因此,双方都需要将战略竞争控制在和平的方式之内。中美之间的军事交流可以有效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
中国是崛起中的大国,而美国则是维持现状的霸权国。中国竭力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争取获得世界主导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美国则极力要保住其单极霸权地位,不想拱手相让。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维持其全球主导权,竭力避免世界上有第二个国家对美国现有的国际主导地位形成挑战。可以说,中美对国际新秩序的战略构想存在结构性矛盾。
在各自对国际新秩序的战略构想下,政府会制定不同的策略和政策来实现这种战略构想。
1.各自政府的策略
比如说,为因应冷战结束导致东亚地区出现的权力真空和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近年来提出了“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策略,从而引发了中国的“强力”回应。中美关系近几年呈现了跌宕起伏的发展态势,与美国采取的策略紧密相关。再比如,2000年上台后的布什总统实行单边主义对外政策,导致中美关系出现紧张。
在中国方面的例子就是中国的决策层在制定对外政策时,遵循韬光养晦和绝不当头的原则。比如在2008年次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不挑战美国的世界领导权,只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适量提高了份额。因为中国政府知道,中国目前的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
2.对彼此策略的理解
这涉及重要的心理学或哲学概念:意义或意图。一个国家和政府如何制定策略是一件非常复杂和微妙的事情。因为它既包括了客观实在,又包括了主观理解。即如何 (主观)理解对方的策略和行为 (客观),也就是一方对另一方策略和行为赋予何种意义,同时这又是一个反复博弈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国对美国策略的理解,会成为中国制定对美策略的基础。相似的,美国也会采取同样的进程。比如,美国近年来总是认为,中国实力不断增长,使得中国对美国的态度越来越傲慢、越来越强硬。美国出于维护自身利益需要,必须反制中国,对中国采取针锋相对的政策。而这会被中国理解为美国的强硬是意图遏制中国,因此中国必须采取更强硬的政策。进一步的进程是,中国的这种强硬又会成为美国下一个强硬反应的基础,并不断循环和上升,从而容易导致中美两国的争端迅速凸显。
除了政府层面的政策和策略外,中美两国的领导人有时能突破常规,因应局势提出较有鲜明个人特点的想法并付诸行动,往往能成为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改变世界的一周访问,双方签署了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的解冻。在这个事件上,中美两国的领导人个人的决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比如,“六四事件”后,老布什总统秘密派遣其安全事务顾问斯考克罗夫特赴北京,以保持两国交流渠道的畅通,并绘制了改善双边关系的路线图。
在这个因素中,还可以划分为更细致的几个子因素:
1.领导人的意志和意愿
它能使得中美关系瞬间发生转圜。比如2009年11月奥巴马总统访华后,中美出现了一系列逆转双边关系的事件,包括美国售台武器和奥巴马会见达赖喇嘛等,中美关系陷入低潮。但2010年4月2日,奥巴马总统和胡锦涛主席就两国合作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通话,又使得中美关系得以迅速改善。
2.领导人能“定义问题”
这是领导人个人决断重要性的体现,即领导人能将哪些事项视作问题,将之提出来作为施压的方式,从而能影响中美双边关系。比如,2010年以来,包括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内的美国领导人批评中国网络缺少自由,并将网络安全作为一个问题提出,从而使得网络问题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新因素。
3.领导人个性
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个性就与他的前任明显不同。小布什倾向对抗,在实际行动中坚决果断。而奥巴马则倾向合作,但在实际行动中总是优柔寡断。一名美国记者说,奥巴马总是不能完成一件事,从而令各类选民失望。他乐于向其他国家许诺合作,但却不善于将这些许诺付诸实践。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一名战略分析家就曾评论说:他 (奥巴马)无法兑现他的所有承诺,他第一年做不到,第一个任期做不到,永远都做不到。①阎学通:《对中美关系不稳定性的分析》,《世界政治与经济》,2010年第12期
在中美关系上,奥巴马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上任之初就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虽然他的这一决定改变了中美关系总是在美国新总统上台的第一年就出现下滑状态的惯有模式,但随后中美并没有实现关系进一步改善;相反,售台武器和会见达赖还一度使得中美关系走向低谷,这同奥巴马总统的个性不无关系。
经济利益包括中美双边贸易、投资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它以一种缓慢但坚定的方式影响中美关系。
1.共同利益
它包括双边贸易、扩大全球市场、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合资经营以及互惠旅游等,这些因素能对中美关系起到正面作用,往往被视作中美关系的“压舱石”,成为两国关系一个最大的“稳定器”。比如,中美在贸易方面形成互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需要美国市场,以增加就业机会,同时美国需要进口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以低价格保持高质量生活水平。在2008年,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则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到2013年,中美两国已互为对方最大贸易伙伴。
2.贸易和投资摩擦
在中国加入WTO前,美国对中国每年进行“贸易最惠国待遇”评估和审批,成为每年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件大事。中国加入WTO后,美国又往往以贸易不平衡为由,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一些商品发动反倾销调查。比如2010年第一季度,美国对华无缝钢管实施贸易制裁,导致中美关系受到负面影响。
3.知识产权保护
美国往往以中国不保护美国企业和美国人民的知识产权为由,威胁对中国的盗版问题进行国际诉讼,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
4.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
美国总是认为,中国政府故意低估人民币与美元汇率,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和美国的失业高涨。因此美国政府总是施压中国,希望人民币升值。2009年9月,奥巴马总统在与温家宝总理会谈时,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集中讨论了中方贸易顺差和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问题。
5.失业
主要是美国单方面提出,并作为对中国施加压力的一个由头。美国面对国内消费在短期内不大可能出现显著增长的现实,奥巴马政府选择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报告,2009年,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伙伴,面对出口增长不振的现实,美国政府和社会就将中国作为其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替罪羊。
6.市场准入
美国政府经常抱怨,中国在市场准入方面设置的门槛太高,有些设置为禁区不让美国企业进入,这不利于美国企业在华投资。而中国反驳说,是美国在中国对美投资方面设置各种障碍,导致中国企业无法在美国顺利投资。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国以涉及国家安全为由,否决了中国两家通讯公司——华为和中兴——在美国的投资。①http://finance.qq.com/a/20121015/002973.htm
7.美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
受制于历史原因和两国制度差异,美国对华在高科技方面制定了管制条例,不允许美国军用和高科技军民两用产品出口到中国。中国认为,这是明显的不公平和歧视政策。
8.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改革
中国希望进一步加强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并加大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份额。但美国认为,世贸组织的谈判涉及范围过于宽泛,将重点转向地区性的贸易安排——太平洋地区 (TPP)和大西洋地区(TTIP)。同时美国始终不愿意放弃自己在世界两大金融组织中的主导地位,涉及到削弱美国在其中“一票否决”权力的提案都会被美国拒绝。
意识形态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中美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美国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差异,往往能成为中美相互指责对方的理由,导致两国在政治方面存在长期而深入的对抗。
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相适应,中美在社会发展模式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比如最近几年出现的“北京共识”和“华盛顿共识”的争论,就成为很时兴的讨论焦点。
在文化教育领域,中美两国从某种程度上是朋友,双方有着众多的合作和交流。自1979年两国建交以来,中美两国在民众和社会层面的双边关系一直稳步发展,在学术、旅游、商务、体育和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加。即使在中美关系的低谷时期,双方民众之间的文化和教育交流仍然保持着扩展和深化的趋势。在这个层面,两国民众对彼此文化和民族特点的印象基本上是正面的,这种正面印象甚至不受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影响。
但是在人权和宗教方面,中美两国从来都是尖锐对立的。从1989年以后,中美两国在人权问题上互相指责。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每年都会就美国的人权问题发布年度报告,以反击美国在国务院全球人权年度报告中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批评。2010年3月,两国政府均发布报告,相互谴责对方的人权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核心和关键,主要体现在美国在与中国建交后,仍然依据美国国内法—— 《与台湾关系法》,不定期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同时在许多方面支持和纵容台湾独立势力发展。中国高度重视台湾问题,防止台湾从外国购买军事装备就成为中国的一项核心利益。而美国又将中国台湾视为自己的一个准军事盟友,不断对其提供军事装备。中美在2009年的联合声明中宣称:双方一致认为,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对确保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极端重要。①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1/17/content_12475620.htm.
这主要是指西藏 (达赖喇嘛)问题、新疆 (热比娅)问题、南海争议问题。
同台湾问题相似,中国视西藏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达赖喇嘛一直从事分裂西藏的行为,因此美国总统接见达赖喇嘛对中国来说是不可接受的。相较西藏问题,新疆 (热比娅)问题在中美关系中出现得较晚,但也迅速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南海问题正迅速成为中美两国间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中国认为“九段线”内的岛屿是中国的领土,并对“九段线”内的水域拥有历史性权利。而美国则声称中国的这种做法会影响美国航行自由。同时,中国因为南海问题同东南亚一些国家发生争执,美国又明显偏袒对方,使得中国认为美国是在以南海问题作为制约中国的一个筹码。
所谓第三方因素,就是中美两国各自同第三国或地区的关系和行为会成为影响中美两国关系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美韩联合军演
中国认为美韩军事同盟是冷战的产物,应该在冷战结束后废止。美韩军事演习不合时宜,尤其是毗邻中国周边时更让中国不舒服。比如2010年7月,美韩在黄海海域实施联合军事演习,中国高调反对,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负面因素。①http://www.fmprc.gov.cn/mfa_chn/fyrbt_602243/jzhsl_602247/t717282.shtml.
2.中日钓鱼岛之争
中国主张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而日本的国有化是对中国领土的粗暴践踏。美国在这个问题上一直不明确表态,有时甚至将中日钓鱼岛之争纳入美日安保条约考量范围,让中国极为反感。
3.朝鲜半岛无核化
朝鲜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当中的重要问题。1950-1953年朝鲜战争时期,中美关系极度恶化。美国空军在进攻朝鲜的同时,也频繁轰炸中国港口城市丹东。中国政府决定派志愿军抗美援朝,中美在朝鲜半岛上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中美两国成为敌对国家。
现在,朝鲜半岛仍旧成为中美关系当中一个重要因素,核心是半岛无核化。美国一直固执地认为,中国同朝鲜维持非比寻常的关系并对朝有巨大影响力,中国应该发挥这种影响力,在半岛无核化问题上发挥更多作用。中国主张半岛无核化是符合双方利益,但方式不是中国单方施压,而是六方会谈和美国对朝鲜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
4.伊朗核问题
同半岛无核化类似,美国也固执地认为,中国同伊朗保持大量石油合作,应该在伊朗核问题发挥更多影响力,促成伊朗放弃核计划。但中国认为,自1980年美国与伊朗断交以来,美国没有吸取以往教训,总是企图通过高压和制裁来解决伊核问题,这是不切实际的。
5.缅甸问题
美国依据重返亚太战略,最近加大了对缅甸交往的力度,同时批评中国在缅甸的某些做法。中国认为,缅甸是中国传统友好邻邦,美国介入缅甸问题的真正目的在于削弱中国的影响力,并在中缅两国间打入楔子。
1.保障国际航线畅通
由于亚丁湾最近出现海盗袭击民用商船,中美共同认为,在亚丁湾护航有利于保持国际航线畅通,符合中美双方利益。
2.武器出口
美国总是批评中国在非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出口武器,破坏了那里的和平。而中国认为,美国的指责毫无根据,而且美国自身也做得并不好。
3.联合国改革
中美都认为,联合国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维持当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员数量不变,符合双方共同利益。
4.非洲关系
美国经常指责中国对非洲的开发是“新殖民主义”,而中国坚决反对,认为中非关系发展符合双方利益,美国的指责毫无道理。
5.全球气候变化
中美双方在减排义务和时间表方面存在差异,在基本原则方面也互不相同。比如,中国主张美国应先履行《京都议定书》,再根据“共同但有区别”原则来承担不同的减排任务。中美在哥本哈根会议及其它场合就此问题发生的谈判、争论甚至冲突成为一个影响双方关系的因素。
6.俄罗斯
美国指责中俄是半盟友关系,中俄双方军事演习及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多边联合军事演习不利于地区稳定。但中国主张,中国出于和平友好互利原则发展同俄罗斯关系,并不针对美国或其它第三国。中国参与的多边军事演习都是出于打击恐怖主义等三股势力,是维护地区稳定的重大举措。
从上面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多达2大类、11小类和33个具体项目。这些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对中美关系产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影响。在基本列举和梳理影响中美关系的各种因素之后,有必要对这些因素在重要性方面做出初步分析,这样可以更容易在这些变量发生变化时,判断其对中美关系产生影响的大小。依据重要性,可以粗略将这些因素划分为两类:根本性因素和一般性因素。
1.根本性因素
它是能对中美关系产生重大和深入影响的因素。在上述列出的因素当中,可以归入根本性因素的有:国际格局、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实力和两国关系的结构、对国际新秩序的战略构想和经济利益。这5个因素都能对中美关系产生持久重要影响,其中的一个因素发生改变,中美关系都可能发生突变。
2.一般性因素
这些因素不会对中美关系产生根本影响,但是在一段时期内确实能影响中美关系,可以成为反映中美关系发展的“晴雨表”。在上述列举的因素中,除了5个根本性因素外,都可以归入一般性因素。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美关系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要做到比较准确地定位中美关系,甚至预测中美关系的发展,必须搭建一个框架。
根据各种因素重要性的分析,在这个框架中,处在根基的是5个根本性因素。这5个因素决定中美关系的大体发展方向,但这5个根本性因素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又各不相同。
在这5个因素当中,有3个是常态因素,即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包括国际格局、对国际秩序的战略构想和经济利益。再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大致判断出,国际格局和对国际秩序的战略构想对中美关系来说是一个“负面效应”。
冷战结束后,缺乏应对苏联这个共同敌人的需求,中美关系也丧失根本的战略基础。而在对国际秩序的战略构想问题上,中美甚至存在一定的对抗。从历史上来说,崛起大国和现有霸权国家总是无法避免对抗。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崛起理论,就是要解决这个“历史性难题”。但从美国来说,美国多少对中国不断崛起持有戒心。宣扬中国威胁论的人就是基于冷战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军事实力正在不断崛起,并已经具备了足以威胁美国及其盟友的能力。中国崛起与美国单极霸权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中美关系的根本性质,即所谓的“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儿”。
这3个常态因素中,唯一能对中美关系起稳定作用是经济利益。虽然其中也包括贸易摩擦和市场准入等问题上存在争议,但中美双边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已经让中美关系形成一种一定程度的“利益共同体”。这也是让中美两国包括领导人在内的很多人认为“中美关系坏也坏不到哪儿去”的原因。
除上述3个因素外,处在动态中的就是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实力以及两国关系的结构。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不仅是一个动态因素,而且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也无法预测:有些会产生正面影响,比如“9·11事件”。有些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六四事件”。
在实力和两国关系的结构这个因素中,实力的增长也无法预测。就中国GDP的增长而言,有乐观的估计中国在2030年前就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也有相对谨慎的估计,认为中国最早也需等到2050年才能赶上美国。而且即使是经济总量赶上美国,也在质量和人均GDP方面无法与之等量齐观。但无论如何,实力和两国关系的结构这个因素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整体是负面的。中国是崛起国,美国是守成国,双方的实力地位使得两国难以建立起以共同威胁或共同利益为主要基础的积极战略合作。相反,中国实力愈增长,美国对维持自身世界主导地位的焦虑感就越强,就越有可能对处理对华关系产生“戾气”,中美关系发展就因而呈现出悲观态势。
在这个框架中,除了基础性的5个根本性因素外,其他各类因素都可视为“辅助设施”。它们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也是“正负不一”,会因为时间的发展 (比如总统换届)和事情的了结 (比如最惠国待遇审批随着中国加入WTO而终结)而发生变化。它们对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影响只能“就事论事”。
从以上的框架分析可以大致看出,中美关系本质上而言,文化上是朋友,经济上是伙伴,政治和战略上相互竞争,军事和安全上相互威胁。中美关系十分复杂,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四个领域都同时存在着共同利益和冲突性利益,因此要精准定位中美关系的本质很难。
在对30多个具体项目上,很难预测哪个时间段会发生什么变化,而且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其程度和性质如何又将影响中美关系发生变化的规模。比如美国售台武器是一个变量,但这个变量又取决于售台武器的数量和先进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当然,以上的分析只是粗线条和框架性的,许多因素没有具体和深入,比如宗教制度。但它可为中美关系发展提供一个独特视角,能大致知道从哪些角度来判断中美关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