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美
(凤庆县凤山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云南 凤庆 675900)
凤山镇是凤庆县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集种植业、养殖业为一体的农业乡镇。全镇辖22个社区、村,362个小组。2012年总人口71856人,其中农业人口48650人;农村劳动力30079人,其中富余劳动力11650人,占全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8.8%。近年来,凤山镇党委、政府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为“三农”服务的高度,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大培训力度,逐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有效提高农民的转产转岗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使农民工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实效。
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累计转移农民工58650人,培训农民工38650人,培训后转移就业32820人,占培训数的84.9%。其中,境外转移15860人,省外转移24752人,县外转移8051人,县内转移9987人,有组织转移34082人,自发转移24568人,农民工转移收入合计33975万元余。
转移呈不断增长势头,转移结构不断优化。2003~2012年,全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到58 650人以上,转移人数年均增长24.5%,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在年龄结构、文化素质、性别比例方面逐年优化,务工者年龄在18~45岁居多,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女性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1)外出务工人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学到了技术,提高了自身素质,收到“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成效。
2)经济效益明显,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通过打工致富后,有新建房屋者,也有购车和在县城购置商品房者。一些在外打工富裕的人,回乡后尽力投资家乡建设,有的出钱修学校,有的投资搞项目,有的帮助家乡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3)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劳务开发的过程,也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些具有带头人作用的典型,极大地促进了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新农村建设。务工人员外出后,受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节奏和生活方式的熏陶,无论在思想认识上、时间观念上、卫生、饮食习惯上都有所改变,人的综合素质有所增强,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促进了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变。
5)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外出务工,许多农民增长了见识,掌握了一套致富技术和经验,在第二、三产业发挥作用,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
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具有外出务工愿望,但苦于没有门路。中介组织不完善、不规范,通过政府部门组织的农民外出务工较少,依靠亲属、同乡等关系或自发加入外出行列仍然是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综合素质偏低,技能单一,难以尽快找到工作,导致部分农民无法在外生存,无功而返。
尽管政府各部门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然而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农民工仍然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由于法律意识淡薄,许多农民工都没有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权益容易受到侵害。一方面农民工难以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另一方面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社会,一旦发生纠纷,农民工举目无亲,诸多权益受到侵害。此外,由于办理进城户籍、用工行为不规范、劳动生活条件差以及拖欠工资等问题的困扰,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积极性,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一是抓好职业技术教育;二是结合县市务工人员特点编写培训教材;三是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引导性培训,坚持教育培训与转移就业需要相结合;四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效益为中心,不断探索培训模式,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定点”培训,例:凤庆县职中在招生时即与企业签订用工协议,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定向转移就业,基本上实现培训内容与实际需要相对接,既提高培训的质量,又提高培训后的转移就业率。
一是开展与龙头企业用工相结合的订单培训模式,针对企业用工需求,组织茶叶加工、魔芋制品加工、水牛养殖、家政服务等专业工种培训;二是与职业技术学校相结合的定向培训模式,面向市场需求,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先培训、后输出;三是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培训模式,围绕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举办优质杂交稻、马铃薯、玉米种植、蚕桑、茶叶栽培技术等农用科技培训班;四是与提高农民技能相结合的技能培训模式,以县农机化学校为培训基地,加大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培训力度;五是与劳务输出相结合的就业培训模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劳动保障维权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一是树立外出务工者中较成功的典型,请他们谈经历、谈体会、讲收获;二是将随行记者跟踪采访的典型事例编缉成专题片;三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会议、墙报和深入各村寨粘贴标语、通告、宣传单等形式,把县委、政府支持与鼓励劳务输出的有关政策宣传给广大群众,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劳务输出的目的意义,使此项工作家喻户晓,政策深入人心。
坚持一手抓就地转移、一手抓对外输出。从加强领导、搞好培训、增加投入、强化管理、农民维权等方面入手,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对有条件长期外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重点引导和组织输出到离家较远的上海、江苏、浙江、广州、深圳、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对不能长期外出务工的重点引导和组织就近转移,时间不宜短宜长。目前凤山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用工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男性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住房装修及水电工、保安等工作,女性主要从事家政、餐饮、宾馆等工作,他们的平均月收入都在900元以上,是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主力军。
在组织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中,努力构建政府引导、部门主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和政府组织、中介联动、能人带动、企业牵动、城镇拉动的多元化渠道。
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对于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很大的潜力。如对茶叶、蚕桑等农业生产进行产业化经营,通过大规模开发生产基地、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加工的农产品进行销售,形成产业链,并通过产业链的延长和提高来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容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而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农业内部转移就业。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领导,走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主择业的路子,制定和完善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的相关政策,清理和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为农民进城打工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要从实际出发,针对进城农民工的流动现状,在户籍、农民工子女入学等问题上给予优惠政策。同时,通过媒体加强对农民工的正面宣传,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
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瞄准市场需求,充实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切实开展好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同时整合培训力量,拓宽培训渠道,加强部门合作,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抓好订单培训,按照订单培训要求,通过“校企联合”“校校联合”“校乡联合”等有效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特别是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发放工作,确保培训质量,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和智力型转变,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素质和维权意识,避免因盲目外流给农民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防止个别农民误入歧途。
建立健全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进行劳务培训和转移。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档案,做好劳务人员初始职位变化、收入变化等情况的调查记录以及对家庭、对家乡的贡献情况记录;做好跟踪管理,对辖区内的劳力状况进行摸底排查,按照劳动年龄、知识结构、技能层次、求职意向进行造册登记,建立信息库,做到底子清,情况明。
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劳务输出中介机构,抓好输出前培训,引导和帮助有条件的人员跨境转移,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争取在新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技术、带资金返乡创业,促进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