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4-08-15 00:48
云南农业 2014年6期
关键词:墨江技术员蚕农

王 进

(墨江县蚕桑产业发展办公室,云南 墨江 654800)

近年来,墨江县蚕桑产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县、乡蚕桑办和双源公司共同努力下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已基本建立了以农业系统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体系和以公司为主体的生产经营体系,蚕桑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基地建设稳步扩大,产量产值逐年增加,桑农增收成效明显,取得了一定成效。

1 发展现状

1.1 生产种植

墨江县蚕桑产业发展始于1995年,经历了示范推广期(1995~2007)、面积扩大期(2007~2010)、稳步发展期(2011至今)三个时期。目前,发展蚕桑的有团田、联珠、雅邑、那哈、景星、龙坝 6个乡(镇)24个村101个村民小组,栽桑农户1986户。至2013年10月,全县累计桑园面积806.6hm2,其中投产面积426.7hm2,占总面积的52.9%,丰产桑园仅为186.6hm2,占饲养面积的23.1%。

1.2 蚕房建设配套

近3年来,县财政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蚕房配套建设,使全县养蚕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至2013年10月,全县建有标准蚕房828间,兼用蚕房546间,养蚕大棚101个12120m2;小蚕共育室114 间 2280m2。

1.3 蚕种饲养

2013年全县24个村101组1465户养蚕,共饲养蚕种9600张,产鲜茧32.79万,产值1246.19万元,平均单张产茧34.15,在普洱市中位居第3。

1.4 蚕农养蚕收益

团田、联珠、雅邑、龙坝等重点桑区乡镇村组,多数蚕农年养殖在4~5次,收入大多在8000~18000元,占养蚕户的90%,部分蚕农收入在2.5万~4.5万元,其比例小。2013年仅为68户,占全县养蚕户的4.6%。

1.5 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和科技推广

目前,墨江县已初步建立县、乡、村、组四级技术服务体系,有县、乡蚕桑技术员15人,公司管理人员4人,聘用技术员8人,蚕辅员18人,共育户48户。基本形成乡有技术员、村有蚕辅员、组有共育户的生产体系。2013年嫁接丰田5号、强桑、农桑14等桑品种43.33hm2,示范推广优良蚕品种3个,培训蚕农98期 6025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000余份;桑园病虫害防治426.7hm2,冬耕施肥166.7hm2,推广大棚养蚕 101个 12120m2,大棚养蚕2500张,单张产茧达45.3kg,产值1721.4元。

2 存在问题

2.1 对蚕桑产业发展认识不足,产业发展推动力不强

1)各级领导干部受“蚕桑产业富民不富乡镇、富公司不富财政”观念的影响,对蚕桑产业发展重视不够,认为抓蚕桑产业没有财政收入,蚕茧生产得再多,也是农民得小头,公司得大头,乡镇一头也得不到;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人力、财力、物力基本都投入到烤烟、茶叶等产业上,主要精力大多放在烤烟生产上,对蚕桑产业缺少关心支持和监督指导,普遍存在“重烟轻桑”现象。

2)广大蚕农对蚕桑产业的自主发展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由于养蚕整体效益不高,收入比例不大,蚕农养蚕收入不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大部分蚕农把蚕桑当做一个过渡产业、家庭副业来对待,等(资金)、靠(扶持)、要(肥料)思想严重,重栽不重管,无效桑园面积大,对桑园管理、养蚕重视不够,被动经营,不愿投入,推一下动一下,缺乏产业发展动力。

2.2 投入不足,产业效益差

普洱市政府虽把墨江县列为全市重点发展蚕桑产业县之一,但给予产业发展资金扶持较少。县级财政2011年来,每年给予投入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200万元,但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墨江县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蚕农投入产业建设资金能力弱,桑园基础差,低产饲养所占比例大,蚕房建设滞后,建设标准低,饲养条件差,养殖风险大,蚕茧产量低,整体效益差。

2.3 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

墨江县是典型山区农业县,受地域性影响,蚕桑生产存在“一广二散三多四低”现象,即种桑区域广,桑园、蚕农居住分散,无效、低产桑园、养蚕户多,亩桑产量、张产量、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经济效益低。大部分桑园零星分布于山区,桑园管理粗放,水利化程度低,交通状况差,管理成本较高。至今为止,全县还没有一个集中连片上千亩的示范基地,多为一家一户单独饲养,种植、养蚕的规模小,规模化程度低,蚕桑大户比例少,示范带动力不强。

2.4 技术力量薄弱,科技服务滞后

1)技术人员匮乏,服务能力弱。墨江县虽然成立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但蚕桑技术员多属于“半路出家”,形成边学边干边指导,缺乏协调培训学习,对于产业建设服务指导、解决生产中的问题能力不足;公司聘用技术员和蚕辅员多为当地蚕农担任,缺乏系统专业理论知识,种养技术掌握得不够全面,工作方法单一,技术培训和指导流于形式,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缺位,实际成了用蚕农指导蚕农,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及时向蚕农传授技术,教多教少管不了。

2)服务滞后,科技普及率低。由于技术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因素,原有知识老化,工作凭老办法,新技术推广应用缺乏有效组织手段,工作不积极主动,技术指导、服务跟不上,蚕农不能及时得到技术指导和病害防治服务,技术普及应用率低,导致桑园品种混杂,管理粗放,养蚕统防统消、联防联消意识淡薄,蚕房(大棚)消毒防病不彻底,技术操作不规范,龄期处理不到位,共育体系不健全,共育率低,共育质量参差不齐,发病损失严重。目前全县仅有20%蚕农进行小蚕共育,个别乡镇,共育率仅为5%。

2.5 规划不尽合理

产业发展规划不尽合理,存在烟桑、粮桑争地、争劳力矛盾日益突出,局部乡镇出现烤烟、蚕桑规划种植于同一区域,导致部分农户养殖期间蚕中毒和毁桑弃养现象,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6 龙头带动作用不强

墨江县双源茧市场公司是隶属普洱佳浩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的一个分公司,没有独立经营自主权。公司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深入农户辅导生产技术的力量不足,生产成本大,管理跟不上,只注重收茧,在生产扶持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对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力不强,影响部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发展信心。

3 产业发展对策

3.1 提高认识,引导发展

蚕桑产业是绿色、生态产业,按照“产业建设生态化、产业建设产业化”发展战略,各级各部门要深化对发展蚕桑产业的认识,加强领导,实行领导挂钩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制,加强督查,完善政策扶持。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蚕桑产业发展的潜力和致富典型,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确保蚕桑产业稳步发展。

3.2 优化布局,科学发展

按照“面上收缩、点上扩张、设施跟进”的产业发展思路,选择生产条件较好、农民素质高、产业矛盾少、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地方发展,精心组织农户按照蚕桑产业建设标准桑园基地,实现蚕桑科学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3.3 明确目标,正确定位

1)根据建设目标要求,以培养蚕桑示范大户为切入点,以建设蚕桑专业强村为突破口,正确处理巩固和发展、面积与效益、种桑与养蚕关系,抓好联珠、龙坝、雅邑、那哈、景星、团田6个乡(镇)10个村强村大户战略支撑点建设。

2)按照“基地围绕强村建、力量围绕强村转、政策围绕大户扶、科技围绕大户推”的原则,找准工作突破口,重点抓好重点村、重点户建设,增强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对中间蚕农不放松,加强正面引导,实现规模种植、规模饲养,使其在桑园面积、大棚建设、养蚕质量、收入上有新突破、新亮点。

3)技术员要加强学习,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加强与乡、村及蚕农沟通交流,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变被动为主动。

3.4 整合项目,加大扶持

各级各部门要齐抓共管,整体推进,争取整合扶贫、农业、水利等各类涉农项目,围绕桑园、蚕房建设两大环节进行扶持,建设一批高产优质桑园和标准蚕房或养蚕大棚,把产业发展同新农村建设、畜牧业发展结合起来,增强产业基础,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3.5 科技兴桑,实现产业提质增效转型

1)健全县、乡、村、组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技术员、蚕辅员、共育户管理,增强服务意识和水平。完善生产服务体系建设,技术员、蚕辅员、共育户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奖勤罚懒,充分调动各级技术员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势,确保蚕桑科技推广普及应用。

2)选择桑、蚕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提高优良品种和新科技覆盖率。

3)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大棚养殖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提高蚕农科技意识。蚕桑是种植和养殖的结合,环节多,面广,要加强栽桑养蚕各环节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规范蚕农在生产各环节中的管理流程和技术操作步骤,使其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从整体上提高蚕农技能操作水平和养殖效益。

[1]管三平.推广适用技术提高蚕业经济效益[J].中国蚕业,2006,27(4):37~38.

[2]董兴良.沾益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2011(增刊):30~34.

猜你喜欢
墨江技术员蚕农
一群土专家的“集结”——宝丰村的“技术员”也能治好农业“杂症”
躲雨
不许撵他走
转运
墨江县总工会:举办职工乒乓球比赛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
他们出差到哪?